你知道嗎? 千古名方——九味羌活湯。不僅可以治好感冒,還可治療風濕、頸椎病...... 這張方出自金元名醫(yī)張元素之手方,首見于《此事難知》卷上。追溯九味羌活湯之源,可能是受仲景大青龍湯治療寒包熱證之啟發(fā)。 ![]() [組成] 羌活一兩半(9g),防風一兩半(9g),蒼術一兩半(9g),細辛五分(3g),川芎一兩(6g),白芷一兩(6g),生地黃一兩(6g),黃芩一兩(6g),甘草一兩(6g)。 [用法] 上九味,打碎,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綴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 風寒混邪侵犯肌表,衛(wèi)陽被遏,正邪相爭,故惡寒發(fā)熱。 寒為陰邪、其性收引,濕邪重濁而粘滯,太陽主一身之表,其經(jīng)絡行于頭頂,過項挾脊,寒濕客于肌表、肌肉腠理閉塞,經(jīng)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故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 里有蘊熱,故口苦微渴。 苔白或微黃、脈浮,足證兼里熱之佐證。 現(xiàn)在在臨床中,由于生活方式改變,人們多喜熬夜、吃火鍋、燒烤、擼串……使得里有積熱的患者大為增多。 這類人多平時多表現(xiàn)為容易口干口渴,晨起口苦,大便干燥,容易咽喉痛、五官發(fā)炎上火,特別是一感冒就以咽喉痛為首發(fā)癥狀等。如果此類患者感冒了,表現(xiàn)為既有里的火熱癥狀,又有發(fā)熱怕冷,流清鼻涕、鼻塞、頭痛、腰背痛等表寒證,建議可以試試九味羌活湯,一般一到兩天就可藥到病除! 方中,羌活辛芳性溫,入太陽經(jīng),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止痹痛,為治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 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燥濕, 長于“散風邪治一身痛”。 羌活與防風相合,防風可加強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細辛“風藥也,風能除濕,溫能散寒……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 白芷“辛溫香燥,行經(jīng)發(fā)表,散風泄?jié)?/strong>”祛風散寒止痛; 川芎辛溫,為“血中氣藥也”既可活血、也能行氣,使寒散濕除,氣血通暢,則頭痛肢酸等證可愈。 生地、黃芩清泄內熱,還可預防風、細辛溫燥烈之品傷津。 甘草調和諸藥。 現(xiàn)代應用,若頭痛以后頭痛牽連項部為特點,重用羌活;以前額部為甚,重用白芷;頭頂痛或兩側頭痛明顯,重用川芎;頭痛牽引牙痛者,每重用細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