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楊培德(貴州河灣苗學(xué)研究院院長) 長期以來,苗族最神圣、最隆重的“鼓藏節(jié)”被誤讀成“牯臟節(jié)”或“牯藏節(jié)”,前者的“鼓”是祖神的象征符號,后者的“牯”是牯牛,是獻祭給祖神的祭品。為什么會有這樣差異極大的誤讀,下文作了回答。 “鼓藏節(jié)”是什么? “鼓藏節(jié)”的來歷出自苗族古代神圣經(jīng)典《苗族古歌》(苗語中部方言),古歌中的神話說:楓樹是宇宙中心神樹,楓樹神的樹心孕育出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生了十二個生命蛋,這些蛋孕育出了人類始祖姜央和大自然的所有生命。為了緬懷蝴蝶媽媽,姜央便開創(chuàng)了祭祀祖神蝴蝶媽媽的“鼓藏節(jié)”,古歌說:“來祭妹榜老媽媽,妹榜妹留很高興(注:蝴蝶媽媽苗語稱為妹榜妹留)。 由于蝴蝶媽媽是從楓樹神中心孕育出來的,因而要用楓樹制成鼓,鼓成了祖神蝴蝶媽媽誕生的神圣空間,鼓就是祖神蝴蝶媽媽的象征符號。祭鼓就是祭祀祖神蝴蝶媽媽,在苗族先民們世世代代祭祀祖神蝴蝶媽媽的歷史過程中,各支系,各宗族把蝴蝶媽媽作為創(chuàng)世遠祖神,自己歷代的祖宗作為支系和宗族的近祖神進行祭祀。 關(guān)于祭品,苗族神圣經(jīng)典《苗族賈理》中的祭鼓詞說:“想要螞蚱祭,想要螳螂祭,血不敷手指,肉不滿小瓢。想要雞來祭,想要鴨來祭,血才得一碗,肉才得一缽。想要羊來祭,想要羊來祀,水牛來磕頭,水牛來下跪……角根有田旋,角梢有塘旋,相斗能裂石,相斗能碎石,儀容很雅觀,發(fā)威很雄偉,用我來祭父,用我來祀母,年年七倉糧,歲歲九架禾。”因此,“鼓藏節(jié)”用牛作祭品,是源于牛甘愿犧牲的創(chuàng)世神話,牛成了到天堂陪伴祖神的神牛。 在漢文文獻清代《貴州通志》中,有對苗族“鼓藏節(jié)”的誤讀記載,記載說:苗人毎十三年畜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臟”。 當今許多學(xué)者,由于田野調(diào)查不夠深入,將苗族“鼓藏節(jié)”寫成“牯臟節(jié)”的文章漫天飛,譬如中國著名學(xué)者彭兆榮教授在《旅游人類學(xué)》書中說:“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中'牯藏節(jié)’的殺牛完全與任何來自其他國家(有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或我國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的游客的感受不一樣。'?!敲缱宓淖嫦?,帶有明顯的'圖騰’痕跡’ ,……既然是'祖先’又為什么要以'殘酷手段’殺死它們呢?”彭兆榮教授用人類學(xué)家弗雷澤的《金枝》中的“殺老”習(xí)俗,即殺老人作了回答,他錯誤地認為苗族把牛作為祖先,“鼓藏節(jié)”殺牛是殺祖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包括很多博物館的展陳也是如此。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批評誰,是希望對苗族神圣隆重的祭祀祖神的“鼓藏節(jié),不要再繼續(xù)犯歷史形成的錯誤解讀,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