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家文化·千里共同途— ![]() 幫助當代家庭建設(shè)家風家訓 ![]() 距今約1000年前,河南汲郡(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有位飽學博士呂通,赴長安(今陜西西安)為官時,途經(jīng)藍田,因愛其山水,索性舉家遷往藍田橋村定居。而此次搬家,也使得終南山北這片詩禮故土上,養(yǎng)育出了聞名于世的“藍田四呂”,成就了一段流傳至今的史話。 當年呂通留在藍田的后代,孫輩以“大”列行,有四人留名青史,被稱為“藍田呂氏四賢”,媲美“峨眉三蘇”,其中包括躋身“龍虎榜”的呂大均。從皇祐元年至嘉祐六年,期間12年中,呂大防、呂大忠、呂大均、呂大臨,弟兄四人,先后考中進士,入朝為官。 藍田四呂 ![]() 呂大忠(1020-1096年),字進伯,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進士,初為陜西華陰縣尉,后任山西晉城縣令、河北轉(zhuǎn)運判官、陜西轉(zhuǎn)運副使等,官至寶文閣直學士。元祐二年(1087年),任陜西運轉(zhuǎn)副使期間,將《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及碑石移至西安碑林。 呂大防(1027-1097年),字微仲,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宋哲宗元祐年間曾任宰相。其人不但在政治、軍事方面有所作為,在經(jīng)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也都頗有造詣。 呂大鈞(1029-1080年),字和叔,自小膽識過人,文才兼?zhèn)?。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里參軍,后任延州(今陜西延安)監(jiān)折博務、三原知縣等職。 呂大臨(約1042-1090年),字與叔,號蕓閣,北宋金石學家。先后擔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掌管典籍的校勘、刊印和發(fā)布。一生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精通《六經(jīng)》,以《三禮》為最。 這兄弟四人,互相切磋論道考禮,又從自身做起,弱冠、婚姻、喪祭,全部本于禮法。他們創(chuàng)制出的《呂氏鄉(xiāng)約》,如同一道泉眼,將千年文華精粹化作涓涓清流,流入田間地頭。文人學成,或是應考出仕,或是隱逸山林;有人經(jīng)濟社稷,有人筆傳珠璣。但“藍田四呂”所為,似乎超越了這些。 ![]() 《呂氏鄉(xiāng)約》頒行后,不僅在當?shù)厥艿酵茝V踐行,更是以關(guān)中為源,徑流天下。南宋大儒朱熹編寫《增損呂氏鄉(xiāng)約》,以之為教材,教化天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據(jù)《呂氏鄉(xiāng)約》在江西推行《南贛鄉(xiāng)約》,此后傳行南北。即便到了近代,教育家梁漱溟在山東推廣“鄉(xiāng)村教育”時,仍以《呂氏鄉(xiāng)約》為范本。 “祠堂里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呂氏鄉(xiāng)約》的聲音?!边@是已故文學家陳忠實筆下《白鹿原》里所寫到的場景。 這鄉(xiāng)約便是《呂氏鄉(xiāng)約》。陳忠實曾說:“我創(chuàng)作的《白鹿原》,里面有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彼幌?,把鄉(xiāng)約的前幾條照抄到《白鹿原》里。這一切源自一次不期的邂逅。1986年,陳忠實到陜西藍田查閱當?shù)乜h志時發(fā)現(xiàn)了《呂氏鄉(xiāng)約》。仔細研讀資料后,他發(fā)現(xiàn),《呂氏鄉(xiāng)約》之所以能在白鹿原上經(jīng)久流傳,正是因為鄉(xiāng)約將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準則凝練為條理化、通俗化的“金科玉律”,成了祖祖輩輩教化子孫的人生教材,成了人們心理結(jié)構(gòu)的柱梁框架。 傳承 ![]() 時光流轉(zhuǎn),如駒馳過?!八{田四呂”和他們的《呂氏鄉(xiāng)約》,攜著那個流光溢彩年代的厚重蘊藏,綿延浸潤了三秦大地,甚至影響到東南亞漢文化圈。鄉(xiāng)約于十五世紀開始傳入越南、朝鮮等地,為有識之士所推崇。 又是一個千年。如今的《呂氏鄉(xiāng)約》,在新的文化盛景中,依舊薪火相傳。藍田這座千年古縣,正將鄉(xiāng)約中的精髓要義,融入社會管理、培育鄉(xiāng)風文明,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呂氏故里的橋村小學,將“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十六字作為校訓,每日誦讀。 ![]() 《呂氏鄉(xiāng)約》摘選 LANTIANLVSHI 點此查看 《呂氏鄉(xiāng)約》摘選 德業(yè)相勸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肅政教,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游,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能規(guī)人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斗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 過失相規(guī) 犯約之過,一曰德業(yè)不相勵,二曰過失不相規(guī),三曰禮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恤。 不修之過,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兇惡及游惰無行,眾所不齒者。不得已而暫往還者,非。二曰游戲怠惰,三曰動作無儀,(謂進退太疏野及不恭者,不當言而進言及當言而不言者,衣冠太華飾及全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臨事不恪,(正事廢忘,期會后時,臨事怠惰者。)五曰用度不節(jié)。 禮俗相交 禮俗之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 ,三曰請召送迎,四曰慶吊贈遺。 尊幼輩行,凡五等,曰尊者,(謂長于己二十歲以上,在父行者。)曰長者,(謂長于己十歲以上,在兄行者。)曰敵者,(謂年上下不滿十歲者,長者為稍長,少者為稍少。)曰少者,(謂少于己十歲以下者。)曰幼者。謂少于己二十歲以下者。) 患難相恤 右患難相恤之事。凡有當救恤者,其家告于約正,急則同約之近者為之告,約正命值月遍告之,且為之糾集而繩督之。凡同約者,財物,器用、車馬、人仆皆有無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則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還,及損壞借物者,論如犯約之過,書于籍。鄰里或有緩急,雖非同約而先聞知者,亦當救助?;虿荒芫戎?,則為之告于同約而謀之。有能如此,則亦書其善于籍,以告鄉(xiāng)人。 ![]() 《呂氏鄉(xiāng)約》摘選丨點擊查看 排版設(shè)計:留余講堂·康志成 ![]() 幫助當代家庭建設(shè)家風家訓·讓家家有本好念的經(jīng) 留余講堂課程精彩回顧 Wonderful review of the course ![]() ![]() ![]() ![]() ![]() ![]() ![]() |
|
來自: 黑扭 > 《家規(guī)家風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