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1a] 
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十七
宋 王應(yīng)麟 撰
地理
郡國
神農(nóng)九州
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神農(nóng)作植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
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 帝王世紀(jì)諸子稱神農(nóng)之王
天下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 周禮職方
[017-1b] 
疏自神農(nóng)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
以來徳不及逺惟於神州之內(nèi)分為九州括地象云崑
崙東南萬一作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文選注引河圖括地象曰崑崙東南地方
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岳地圖帝王居之鄒衍以為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所敘也
中國外若赤縣神州者九所謂九州也 續(xù)漢志注張衡靈憲曰天有九
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
聖始紀(jì)綱而經(jīng)緯之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
[017-2a] 
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
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用鉤股懸天之景薄地之儀皆
移千里而差一寸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其可覩樞
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不著故聖人弗之名焉 山
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曰帝命孺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
十選選萬也九千八百步孺亥右手把筭左手指青丘北
一曰禹令孺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注詩含神霧曰天地東西二億
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一億五
萬里 呂氏春秋四海之內(nèi)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
[017-2b] 
萬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
六百陸注三千小水萬數(shù)四極之內(nèi)東西五億有九萬
七千里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里
黃帝畫壄分州 九州 萬國
前漢地志黃帝作舟車濟(jì)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
壄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qū)故易稱建萬國親諸侯書云
協(xié)和萬國周爵五等千八百國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
[017-3a] 
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 郊祀志申公曰黃帝萬
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 地理志敘自昔黃唐經(jīng)畧
萬國 通鑑外紀(jì)黃帝畫壄分州以分星次經(jīng)地設(shè)井
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
分八宅鑿井於中其利有十地氣不洩無費(fèi)一家同風(fēng)
俗齊巧拙通貨財存亡相守出入相司嫁娶相媒有無
相貸疾病相救是也井一為隣隣三為朋朋三為里里
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出通典 史記黃
帝置左右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山川封禪與為多焉
[017-3b] 
通典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易稱首出庶物萬國
咸寜 晉志黃帝則東海南江登空躡岱至於崑峯振
轡風(fēng)山訪道 禹貢釋文黃帝布九州見職錄 後漢天
文志庖犧氏觀法於地謂水土州分
顓頊九州
通典顓頊置九州帝嚳受之創(chuàng)制九州統(tǒng)領(lǐng)萬國九州
之區(qū)域在昔顓頊及于陶唐分而為九其制最大周之
[017-4a] 
本制起於顓頊辨其疆界始於禹貢 後漢志注帝王
世紀(jì)曰顓頊帝嚳建萬國而制九州 晉志高陽帝嚳
東踰蟠木西濟(jì)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趾日月所經(jīng)舟
車所至莫匪王臣 史記高陽北至于幽陵南交趾西
流沙東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高辛日月所照風(fēng)雨所至莫不從服
堯九州
説文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禹貢正義
九州之境舊定而云禹別者堯遭洪水萬事改新陶唐
[017-4b] 
有冀方是冀州堯所都也諸州冀為先治水先從冀起
堯五服
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氏注每服五百里四面相
距為方五千里正義王肅云五千里者直方之?dāng)?shù)二千
五百人為師每州十有二師通計之一州用三萬人功
九州用二十七萬孔注同鄭玄云面方各五千里四面相
距為方萬里九州州立十二人為諸侯師以佐牧堯初
[017-5a] 
制五服服各五百里要服之內(nèi)方四千里曰九州其外
荒服曰四海此禹所受地記書曰崑崙山東南地方五
千里名曰神州者禹弼五服之殘數(shù)亦毎服者合五百
里故有萬里之界萬國之封猶用要服之內(nèi)為九州方
七千里百國一師州十有二師則州千二百國也八州
凡九千六百國其餘四百國在圻內(nèi)王肅難之詩綏萬邦豈周
之建國復(fù)有萬乎 禹貢五百里甸服正義甸侯綏要荒五服
之名堯之舊制洪水既平禹乃為之節(jié)文使賦役有常
逺近有較故其任不等周語云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
[017-5b] 
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彼賓服當(dāng)此綏
服 詩殷武正義鄭以禹所導(dǎo)山川西被流沙東漸滄
海南距衡陽北臨碣石經(jīng)塗萬有餘里周禮九服蠻畿
之內(nèi)尚至七千舜禹之功不應(yīng)劣於周世若要服內(nèi)止
四千以下等計之容六千餘國安得有萬國乎禹平水土後每
服更以五百里輔之禹貢言五百里一服是堯舊更言三百里二百里是禹所弼鄭以尚書之
文上下相校至於禹貢厯數(shù)服名正合五千之?dāng)?shù)參之
[017-6a] 
以周漢之域驗之於山川之圖則廣萬里為得其實王肅
云禹之功在治山川不在廣土土地之廣三倍於堯而書傳無稱焉司馬遷以諸小數(shù)皆五百里服之別名
大界與堯不殊得之矣 晉志帝堯協(xié)和萬邦制八家為隣三隣
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
二師鄭玄曰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葢虞夏之制顧野王云堯時制
禹貢五服自侯服而外有百里二百三百里之別與周
九畿何異禹貢一面言之率五百里為限周禮二面言
之率二百五十里為限自鎮(zhèn)畿而內(nèi)二畿而當(dāng)一服蕃
畿在九州之外所謂東漸西被朔南暨聲教也行人之
[017-6b] 
言與周官六服合康誥注五服與禹貢異制
舜十二州
舜典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注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
幽州幷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正義舜攝位元
年九州始畢當(dāng)是二年之後以境界太逺始別置之禹
登王位還置九州 益稷州十有二師 史記注馬融
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
[017-7a] 
齊遼逺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舜紀(jì)十二
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 漢志堯遭洪水天下分絶為十二州禹
平水土更制九州列五服與孔馬説異 後郡國志注帝王
世記曰堯遭洪水分為十二州今虞書是也及禹平水
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 鄭玄曰舜以青州越海分
齊為營冀州南北太逺分衛(wèi)為幷燕以北為幽禹貢正義營州
即遼東也 易氏周禮說曰孔安國以禹貢九州為堯之制
遂謂治水分十二州非也舜典始言肇十二州次言咨
牧然後命禹平水土其序可考班固之言所以發(fā)明置
[017-7b] 
州之意 夏氏曰周官有幽并而無徐梁爾雅有幽營
徐而無梁青并若洪水之前有此名平水土之後豈至
商周而猶存
唐虞舊域 舜山河疆界 周九州地域六服
王制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
庸不與注禹?諸侯於塗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唯謂中國
耳禹承堯舜而然要服之內(nèi)陸方七千里乃能容之夏
[017-8a] 
衰夷狄內(nèi)侵諸侯相并地減國少殷湯承之更制中國
方三千里之界分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國周公
復(fù)唐虞之舊域分其五服為九其要服之內(nèi)亦方七千
里而因殷諸侯之?dāng)?shù)廣其土增其爵孝經(jīng)說曰周千八
百諸侯布列五千里內(nèi)正義謂治水之後舊域許慎以
漢地考之自黑水至東海衡山之陽至朔方經(jīng)畧萬里
周官六服羣辟注周禮九服此惟言六者夷鎮(zhèn)蕃在
九州之外王者於夷狄羈縻而已不可同華夏六服惟
言侯甸者二服去圻最近六年五服一朝周禮無此法
[017-8b] 
孔以五服為侯甸男采衛(wèi)葢以要服逺不能常及期故
不數(shù)大行人注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方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周語先王規(guī)方千里以為
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寜宇 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
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dāng)?shù)注九州揚(yáng)荊豫青兗雍幽冀
并 職方氏注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疏先王作土有
三太平之時土廣萬里中國七千中平之世土廣七千
中國五千衰末之世土廣五千中國三千 晉志堯帝
[017-9a] 
時禹平水土為九州虞舜登庸表提類而分區(qū)宇判山
河而考疆域冀北創(chuàng)并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書所
謂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也周成王時改作禹貢徐
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并職方均天下之土以周厥
利保章辨九州之野皆有分星東南曰揚(yáng)正南曰荊河
南曰豫正東曰青河?xùn)|曰兗正西曰雍東北曰幽河內(nèi)
曰冀正北曰并 干寶晉紀(jì)論掩唐虞之舊域注賈捐
之曰堯舜之盛地方不過數(shù)千里
[017-9b] 
舜分置州域
舜典正義史言舜既巡守復(fù)分置州域於禹治水後始
分置十有二州每州以一大山為鎮(zhèn)殊大者十有二山
深其州內(nèi)之川使水通利
黃唐經(jīng)畧萬國
漢地理志敘自昔黃唐經(jīng)畧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
左傳楚無宇曰天子經(jīng)畧諸侯正封古之制也
人皇氏九州
[017-10a] 
通鑑外紀(jì)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
九囿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駕六
羽乘雲(yún)車使風(fēng)雨
禹九州 禹跡
禹貢禹別九州舜十二州禹并為九冀帝都不説境界濟(jì)河兗海岱青海
岱及淮徐淮海揚(yáng)荊及衡陽荊荊河豫華陽黑水梁黑
水西河雍林氏曰自兗而下八州皆以高山大川定逐州之疆界 左傳虞人箴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啓九道左傳又曰夏貢金九牧 後漢郡
國志注帝王世紀(jì)曰堯遭洪水分為十二州今虞書是
[017-10b] 
也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是以其時九州
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
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戶
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塗山之?
諸侯承唐虞之域執(zhí)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jīng)稱禹
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二一作三萬三千五百
里七十一步又使竪亥步南極盡于北垂二億三萬三
[017-11a] 
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亦見淮南陸形訓(xùn)四海之內(nèi)則東西二萬
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
里名山五千二百五十山海經(jīng)禹曰云云經(jīng)六萬四千五十六
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山海經(jīng)云六百
九十以供財用山海經(jīng)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神農(nóng)之地過日月之表洎
于高陽之地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蹈流沙東極蟠木
是以制九州而建萬國堯遭洪水之患始分十二州與書
及漢書不同逮湯受命存者三千餘國 晉志大禹觀於濁
河而受綠字寰瀛之內(nèi)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
[017-11b] 
表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八極之廣
東西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
里自地至天半八極之?dāng)?shù)自下亦如之昔黃帝令竪亥
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夏后氏
窮竪亥所步莫不率俾於是九州之內(nèi)作為五服 尚
書大傳夏成五服外薄四海孟諸靈龜隂谷元玉鄭玄注所
貢物
[017-12a] 
禹九州風(fēng)俗
禹貢錫土姓祗臺徳先不距朕行正義此一經(jīng)皆史美
禹功言九州風(fēng)俗既同可以施其教化擇賢者共治之
既言九州同風(fēng)法壤成賦而四海之內(nèi)路有逺近更敘
弼成五服之事
禹九州田賦 九州山川貢賦 夏采地
冀田中中第五賦上上錯 正賦第一雜出第二先賦後田與八州異甸賦不専出於田
土白壤
兗田中下第六賦貞與田相當(dāng)土黑墳
[017-12b] 
青田上下第三賦中上第四土白墳
徐田上中第二賦中中第五土赤埴墳
揚(yáng)田下下第九賦下上上錯第七雜出第六土塗泥
荊田下中第八賦上下第三土塗泥
豫田中上第四賦錯上中第二雜出第一土惟壤下土墳壚
梁田下上第七賦下中三錯第八雜出第七第九土青黎
雍田上上第一賦中下第六土黃壤青徐雍本上豫冀兗分中唯有揚(yáng)居下荊梁序
[017-13a] 
亦同淮之末流在兗江之末流在揚(yáng)二州多水患梁地多山故賦居下尤輕於揚(yáng)故兗賦為正梁之賦輕於
揚(yáng)重於兗青徐雍三州以上地出中賦
禹貢正義九州之次以治為先後水性下流治水皆從
下為始冀州帝都於九州近北故首從冀起而東南次
兗青南次徐揚(yáng)從揚(yáng)而西次荊從荊而北次豫從豫而
西次梁從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後每州之下言
水路相通通向帝都之道九州差為九等傳以荊田第
八賦第三為人功修雍田第一賦第六為人功少冀以
上上為正而雜為次等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後言
[017-13b] 
錯豫少在正上故先言錯而後言上中揚(yáng)變文言下上
上錯梁之賦凡有三等以下中為正故言三錯多者為正少者
為錯鄭玄云賦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稅下下岀一夫稅
通率九州一井稅五夫餘州先田後賦冀州先賦後田
諸州賦無下下兗賦為第九故變文為貞治水十三年
乃有賦法始得貢賦與他州同也馬融曰禹治水三年
八州平十二年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兗平在舜受終之
[017-14a] 
年衆(zhòng)土俱得其正謂壤墳壚貢賦從地而出分其土壤
為上中下計其肥瘠舉其大較定為三品為貢賦之差
細(xì)分三品以為九等故皆法三壤成九州之賦 隋經(jīng)
籍志書錄禹別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條其物産辨
其貢賦 貢法見貢賦類冀州堯所都先施貢賦役載於書梁雍無篚 黃氏書説曰
夏后氏五十而貢其賦法本名貢禹貢三厎績皆為與
戎夷接界行中國貢法而見夷三種和夷岀田賦與中
國同故敘於賦上島萊淮夷入貢不出田賦故敘於貢
下崑崙析支渠搜無貢節(jié)故又?jǐn)㈧敦暤乐隆×质?/span>
[017-14b] 
曰九州賦稅計其岀入之總數(shù)而多少比較有此九等
冀之賦比九州為最多故為上上兗之賦比九州為最
少故為下下其餘七州例皆如此非取民之制有此九
等輕重之差又曰八州之貢揚(yáng)荊最多兗雍最少九州
之賦言錯者有四葢制貢之時青徐雍荊所入之賦每
得其常數(shù)惟此四州實有兇豐之年故其賦有雜出於
它等者而兗州則曰作十有三載乃同是皆彼此相為
[017-15a] 
髙下周官載師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周官以為征而
此以為貢葢周時豫州在畿內(nèi)故載師掌其征而不以
為貢禹時豫在畿外故有貢推此則知冀州不言貢之
意 唐孔氏云此九等所較無他諸州相凖為等級耳
此計大率所得非止科定 孟子言治地莫不善於貢
林氏謂禹法既有毎歳常數(shù)又有雜出他等之時兇不
取盈無不善者切意後世子孫不善用之惟取必於每
歳之常賦無有雜出之時或戰(zhàn)國重斂託貢法以文過
禹法實不然也畿內(nèi)之地天子之封內(nèi)無所事於貢 夏氏曰禹貢上言
[017-15b] 
田賦篚之事而下言所以達(dá)都之道皆以達(dá)于河為至
葢達(dá)于河則達(dá)于帝都也 秦少游曰今之沃壤莫如
呉越閩蜀古揚(yáng)梁州也按禹貢揚(yáng)田第九梁田第七皆
在下等之中 夏本紀(jì)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
山禹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禹行自冀州
始 詩正義禹貢九州之賦法凡有九等漢書坤作地埶高下九等
大司徒注王制曰天子之縣內(nèi)方百里之國九云云此
[017-16a] 
葢夏時采地之?dāng)?shù)疏殷周皆稱畿內(nèi)王制云縣內(nèi)疑是
夏時 史貨殖傳關(guān)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
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春秋正義堯治平陽舜
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餘里俱在冀州
王制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一里方三百步方十里者為方一
里者百為田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
十億畝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正義九萬
億畝當(dāng)云九千億畝此論間方之法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
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內(nèi)斷長補(bǔ)短方三千里為
[017-16b] 
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九州之大計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
畝山林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六十
億畝以一大國為率其餘所以授民也 孟子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
過千里者也注三代之盛封畿千里耳
禹萬國 千八百國又見封爵
益稷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
咸建五長各迪有功 劉敞曰十長之師凡五十國一
[017-17a] 
州十二師則六百國也州六百國計十二州則七千二
百國也十二州之外薄于四海又有五長是以禹?諸
侯於塗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也 左傳禹合諸侯於塗山
執(zhí)玉帛者萬國注諸侯執(zhí)玉附庸執(zhí)帛正義禹?諸侯諸國盡至
附庸從其所附之國共見天子故有執(zhí)帛者鄭玄注尚
書以為數(shù)正滿萬國每一師領(lǐng)百國每州千二百國畿
外八州總九千六百國其餘四百國在畿內(nèi)尚書傳云
百里之方三為國七有竒以百里之方一為百里之國
一又以百里之方一為七十里之國二有竒呂氏春
[017-17b] 
秋禹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
書曰堯正萬邦堯典協(xié)和萬邦詩曰綏萬邦是殷周之時皆
萬國
禹四極
眺錯傳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內(nèi)舟車所至
人跡所及靡不聞命 爾雅東至於泰逺西至於邠國
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皆四方極逺之國觚竹北
[017-18a] 
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八蠻謂之四
海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桐東至日
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釋地已下皆禹所名
殷九州
書以有九有之師 詩九有有截奄有九有帝命式于
九圍 爾雅兩河間曰冀河南曰豫濟(jì)東曰徐河西曰
雝漢南曰荊江南曰揚(yáng)燕曰幽濟(jì)河間曰兗齊曰營注
殷制周禮疏云似夏法釋文禹貢有青徐梁而無并幽營爾雅
有徐幽營而無青梁并職方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三
[017-18b] 
代不同故也 殷有舜之幽營徐而無舜之青梁并是
青入於徐梁入於雍并入於冀也既分禹貢冀之境而
復(fù)舜之幽又併青於徐而復(fù)舜之營殷之九州粲然可
攷李郭以為毀制周又分冀為并而併營於幽復(fù)禹之青而省
徐以入青職方視夏殷不同此損益之制 詩譜雍梁
荊豫徐揚(yáng)之民咸被其化周禮疏云禹貢所云堯舜法
爾雅所云似夏法詩譜所云似殷法 賈捐之傳武丁
[017-19a] 
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
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是以頌聲並作
殷九州建國
王制凡四海之內(nèi)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
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
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
一十國鄭注此殷制也天子之縣內(nèi)注縣內(nèi)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殷曰畿方百
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
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肦其餘以祿士以為閒
[017-19b] 
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
不與鄭注此殷所建天子百里之內(nèi)以共官千里之內(nèi)以為御
千里之外設(shè)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
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
伯注殷州長曰伯八州八伯畿內(nèi)之州不置伯有鄉(xiāng)遂之吏主之五十六正百六
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
二人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內(nèi)曰甸甸謂服治田千
[017-20a] 
里之外曰采注九州之內(nèi)也曰流注九州之外也天子使其大夫為三
監(jiān)監(jiān)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天子之縣內(nèi)諸侯祿也外諸
侯嗣也正義殷制中國方三千里 書正義爾雅釋地九州之名於
禹貢無梁青而有幽營孫炎疑是殷制 戰(zhàn)國?顏斶
曰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今乃二十
四 論語摘輔象曰兗豫屬上臺九州繫於三臺荊揚(yáng)屬下級
上之下等一臺各有上下梁雍屬中上中臺之上冀州屬錯中臺之下下臺之上青
州屬下土下臺之上徐州屬下下下臺之下 周書郊甸方六百
里因四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鄙鄙不
[017-20b] 
過百室以便野事
周九州疆界 職方疆域
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注定天下之國
分也疏謂分諸侯之國為九州假令土廣萬里中國七
千方千里者四十九七七四十九其一為畿內(nèi)其餘四十八
八州各得方千里者六是為九州至於中平通夷狄七
千中國五千衰世通夷狄五千中國三千分國為九州
[017-21a] 
州各有疆界故詩云帝命式於九圍是州各有圍限也
地官小司徒分地域注謂建邦國造都鄙制鄉(xiāng)遂疏
各有營域逺近疆界畿外邦國畿內(nèi)都鄙及六鄉(xiāng)六遂
雖不言公邑地域之中亦有四等公邑可知 禮象曰
鄭氏謂周公斥大九州之界方七千里此讀周官之誤
也葢禹貢言面周官言方言方則外各二百五十里非
一面五百里也 後魏地形志夏書禹貢周氏職方中
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葢王者之規(guī)
模也 呂氏春秋河漢之間為豫周也兩河之間為冀
[017-21b] 
晉也河濟(jì)之間兗衛(wèi)也東方為青齊也泗上為徐魯也
東南為揚(yáng)越也南方為荊楚也西方為雍秦也北方為
幽燕也 伏湛傳文王受命征伐五國注伐犬夷密須
耆邘音于崇
周九州封域
禮太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長也九州各有
封域以居民也
[017-22a] 
周九州星土 漢分壄
保章氏中士一人下士四人世守天文之變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
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星土星所主土也鄭司農(nóng)
謂春秋傳參為晉星商主大火國語歳之所在則我有
周分野之屬是也玄謂星亦有分其書亡堪輿雖有郡
國所入度非古數(shù)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
紀(jì)呉越玄枵齊娵訾衛(wèi)降婁魯大梁趙實沈晉鶉首秦
鶉火周鶉尾楚夀星鄭大火宋析木燕大司徒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
土之名物注分野十二邦上繫十二次 甘石分十二分野張衡蔡邕以
[017-22b] 
配漢州縣班固以二十八宿配之東井輿鬼為秦自弘
農(nóng)故闗以西暨牂柯越嶲益州皆屬焉自井十度至桞
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分也桞七星張為周自河南雒
陽穀城平隂暨緱氏皆屬焉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
里自栁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分也角亢
氐韓之分壄自南陽暨新安宜陽皆屬焉陳鄭星分同
之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夀星之次鄭與韓同分陳則大昊之虛也尾
[017-23a] 
箕為燕自漁陽右北平及勃海之安次皆屬焉危四度
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分也大畧與保章星土之分同觜觽參
魏之分壄自高陵以東至陽武酸棗卷屬之昴畢趙之
分壄自信都真定至五原上黨屬之虛危為齊東有甾
川西及平原奎婁為魯東至東海南至泗水宋之分曰
房心今沛梁及須昌夀張也衛(wèi)之分曰室壁今東郡魏
郡黎陽至野王朝歌也翼軫為楚南郡至汝南皆其分
斗為呉?稽至臨淮皆其分牛女為粵蒼梧鬱林暨南
海日南皆其分也出地理志 費(fèi)直易蔡邕月令頗有先後
[017-23b] 
陳卓言所入宿度皇甫謐世紀(jì)有黃帝推分星次一行
山河兩戒 職方氏疏周之兗州於禹貢侵青徐之地
周之青州於禹貢侵豫州之地周之雍豫於禹貢兼梁
州之地周之冀州小於禹貢時冀州以北有幽并故也
周無徐梁禹貢無幽并禹貢先冀治水自下始周禮先揚(yáng)尊陽方 晉志春秋元命包
云五星流為兗鉤鈐星別為豫昴畢?為冀箕星散為
幽營室流為并參伐流為益虛危流為青天氐流為徐
[017-24a] 
軫星散為荊牽牛流為揚(yáng)春秋文耀鉤云北斗七星主九州 呂氏春
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賈捐之曰殷周地東不過江
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
周四衛(wèi)
巾車革路以即戎封四衛(wèi)注四方諸侯守衛(wèi)者蠻服以
內(nèi)疏庶姓在四方六服以內(nèi)
七國形勢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闗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
北有代馬此天府也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
[017-24b] 
西有雲(yún)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方二千餘里南有碣
石鴈門之饒所謂天府也趙地方二千餘里西有常山
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韓北有鞏洛成臯之固
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
百餘里魏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
新郪東有淮潁煑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
衍酸棗地方千里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西有清河北
[017-25a] 
有渤海此四塞之國也地方二千餘里楚西有黔中巫
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
五千餘里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
度諸侯之卒十倍於秦蘇秦云 史十二諸侯表齊晉秦
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fù)
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國迭興更為伯主文
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賈捐之曰秦務(wù)欲廣地然
地南不過閩粵北不過大原
[017-25b] 
秦分三十六郡
史年表始皇二十六年初併天下二十七年分為三十
六郡三十三年為桂林南海象郡以適戍西北取戎為
四十四縣又云二十四縣 始皇紀(jì)賈生曰南取北越之地以
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
餘里 漢南粵傳秦併天下畧定揚(yáng)粵置桂林南海象
郡 閩粵傳閩粵王無諸粵東海王搖秦廢為君長以
其地為閩中郡 理道要訣秦置四十郡 通典秦制
[017-26a] 
天下為四十郡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
臨大海
漢高祖置郡
紀(jì)二年十月申陽降置河南郡三月虜殷王卬置河內(nèi)
郡六月雍州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
師古曰凡新置五郡九月定魏地置河?xùn)|太原上黨郡三年十月
獲趙王歇置常山代郡十一年正月詔曰代之雲(yún)中以
西為雲(yún)中郡
[017-26b] 
漢新置郡國
晉志始皇削罷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二十六年
初并天下三川即漢三河高帝更名河南河?xùn)|三川河?xùn)|在諸郡之首所以陪輔闗中也南陽
南郡九江鄣郡武帝更名丹陽?稽潁川碭郡即梁泗水即沛薛郡
即魯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
鹿邯鄲即趙上黨九原武帝更名五原雲(yún)中太原鴈門上郡隴西
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即武陵長沙凡三十五郡與內(nèi)
史為三十六郡師古曰京畿所統(tǒng)時號內(nèi)史言在內(nèi)以別諸郡守説文秦初置三十六郡以
[017-27a] 
監(jiān)其縣於是興師踰江平取百越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
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
西帶皆臨大海漢祖龍興革秦之弊分內(nèi)史為三部更
置郡國二十有三增郡十八以郡為國四肇建國名四合二十六桂陽江夏豫
章河內(nèi)魏郡東海應(yīng)劭曰秦郯郡楚國平原梁國定襄泰山汝
南淮陽千乗東萊燕國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廣漢
涿郡合二十三也三內(nèi)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地理志曰高祖
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為京兆馮翊扶風(fēng)是為三輔文增厥九廣平城陽
淄川濟(jì)南膠西膠東河間廬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
[017-27b] 
四濟(jì)北濟(jì)隂山陽北海也宣改濟(jì)北曰東平武帝開越攘胡初
置十七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犍為益州六郡
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合十七郡食貨志初郡十七晉灼注同拓
土分疆又增十四弘農(nóng)臨淮西河朔方酒泉陳留安定
天水玄菟樂浪廣陵燉煌武威張掖昭帝少事又增其
一金城也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
[017-28a] 
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又置徐
州復(fù)夏舊號南置交趾北有朔方凡為十三部涼益荊
揚(yáng)青豫兗徐幽并冀十一州交趾朔方二刺史合十三
部志云郡國百三郡八十三國二十光武投戈之歲在彫耗之辰郡國
蕭條并省者八城陽淄川高宻膠東六安真定泗水廣
陽建武十一年一云十八年省牧復(fù)為刺史員十三人各掌
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呉郡和順改作
其名有九和置濟(jì)北廣陽順改淮陽為陳改楚為彭城
濟(jì)東為東平臨淮為下邳千乘為樂安信都為安平天
[017-28b] 
水為漢陽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隷凡十三部注其與西漢不
同者司隷校尉部治河南朔方隷於并州部而郡國百有八焉注省前漢八分置五改舊名七
因舊九十六少前漢三也續(xù)志云郡國百五 桓靈頗增於前復(fù)置六郡桓高
陽高涼博陵靈南安鄱陽廬陵續(xù)志巴郡注初平六年分巴為二郡欲得巴舊
名以墊江為治安漢以下為永寜郡建安六年以永寜為巴東郡墊江為巴西郡 前紀(jì)昭帝
始元五年六月罷儋耳真畨元鳯五年秋罷象郡宣帝
地節(jié)三年省文山郡并蜀元帝初元三年春罷珠厓 唐
[017-29a] 
李吉甫曰漢初治郡不過六十而文景化幾三王
漢開置郡國 新置五郡
志秦分天下為郡縣左傳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注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
縣有四郡春秋時郡屬於縣戰(zhàn)國時縣屬於郡周顯王四十一年魏納上郡十五縣于秦後十餘年秦紀(jì)始書
置漢中郡釋文縣方百里郡方五十里後漢左雄曰秦剗革五等更立郡縣縣設(shè)令長郡置守尉通典秦
制天下為四十郡漢本秦京師為內(nèi)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
興以其郡太大稍復(fù)開置又立諸侯王國高紀(jì)二年六月定雍州八
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師古曰凡新置五郡服?曰河上左馮翊渭南京兆中地扶風(fēng)武帝
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
[017-29b] 
昭帝一見上訖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
四道三十一侯國二百四十一百官表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xiāng)六千六
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
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
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
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羣不可墾其三千二
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
[017-30a] 
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二
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成
帝時劉向畧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
風(fēng)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於篇 後郡
國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shù)百後稍分析至于孝平凡
郡國百三縣邑道侯國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興惟官
多役煩乃命并合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應(yīng)劭
漢官曰世祖中興海內(nèi)人民可得而數(shù)裁十二三邊陲蕭條靡有孑遺障塞破壊亭隧絶滅建武二十二年始
遣中郎將馬援謁者分築??候堡壁稍興立郡縣十餘萬戶或空置太守令長招還人民上笑曰今邊無人而
[017-30b] 
設(shè)長吏治之難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營屯田殖穀弛刑謫徒以充實之至明帝置郡一章
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別領(lǐng)比郡者六
又所省縣漸復(fù)分置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
國一千一百八十東觀書曰永興元年鄉(xiāng)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四十三一作二
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
十五萬二百二十 諸侯表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
為五淮南分為三 朱博奏漢家至徳溥大宇內(nèi)萬里
[017-31a] 
立置郡縣云云秦孝公十二年聚小都鄉(xiāng)邑為一十一縣置令丞此慶都邑為郡縣之始也
枚乘諫呉王曰漢并二十四郡十七諸侯 燕王上書
曰孝武增郡數(shù)十斥地且倍 嚴(yán)安上書曰今外郡之
地或幾千里列城數(shù)十形束壤制帶脅諸侯非宗室之
利也 晉志光武中興不踰前制東海王彊以去就有
禮優(yōu)以大封兼食魯郡二十九縣其餘稱為寵錫者兼一
郡而已 隋志昭宣之後罷戰(zhàn)務(wù)農(nóng)戶口既已滋多郡
縣亦有增置 漢山川不出禹貢分域而里數(shù)倍加古
今尺步不同耳
[017-31b] 
漢同姓九國
史諸侯表漢興序二等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徐廣
曰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索隠曰不數(shù)呉葢以荊絶乃封呉故也下文所列有十國以長沙異姓故言九
國唯獨(dú)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自鴈門太原
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太行左轉(zhuǎn)渡河濟(jì)阿
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
穀泗薄?稽為梁楚呉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而
[017-32a] 
內(nèi)陸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
漢獨(dú)有三河?xùn)|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yún)
中至隴西與內(nèi)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云云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恵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
邑故齊分為七城陽濟(jì)北濟(jì)南菑川膠西膠東趙分為六河間廣川中山常山清河
梁分為五濟(jì)陽濟(jì)川濟(jì)東山陽淮南分三廬江衡山及天子支庶子為
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呉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
削地是以燕代無邊郡呉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
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
[017-32b] 
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
以藩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
其阸塞地利彊本幹弱枝葉之勢也形勢雖強(qiáng)要之以
仁義為本楚都彭城六年正月丙午初王交齊都臨菑
六年正月甲子初王肥荊都呉六年正月丙午初王賈
十二年更為呉國十月辛丑初王濞淮南都夀春十一
年十二月庚午王長燕都薊十二年二月甲午初王建
[017-33a] 
趙都邯鄲九年初王如意梁都雎陽十一年三月丙午
初王恢淮陽都陳十一年三月丙寅初王友代都中都
十一年二月丙子初王文帝
漢功臣八國
漢書贊曰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趙
呉芮長沙彭越梁黥布淮南臧荼燕盧綰與兩韓信楚韓咸得
裂土唯呉芮傳號五世慶流支庶著于甲令而稱忠盧綰
傳時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綰乃立為燕王
[017-33b] 
漢三河
史貨殖傳昔唐人都河?xùn)|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
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
千歲土地小狹民人衆(zhòng)都國諸侯所聚?故其俗纖儉
習(xí)事 地理志河?xùn)|郡秦置縣二十四河內(nèi)郡高帝二
年更名縣十八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縣二十
二 天文志柳七星張三河 五行志三代居三河河
洛出圖書注夏都安邑即河?xùn)|殷都朝歌即河內(nèi)周都
[017-34a] 
洛陽即河南 帝紀(jì)高帝二年十月置河南郡三月置
河內(nèi)郡告諸侯曰悉發(fā)闗中兵收三河士韋昭曰河南河?xùn)|河內(nèi)也
南浮江漢以下九月置河?xùn)|郡 昭帝始元元年夏有
司請河內(nèi)屬冀州河?xùn)|屬并州師古曰葢屬京師司隷所部 宣帝
神爵元年三月發(fā)三河材官詣金城 元帝建昭二年
三月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戶十二萬為大郡 光武紀(jì)
贊三河未澄 諸侯王表天子自有三河 百官表司
隷校尉察三輔三河弘農(nóng) 東方朔傳漢興去三河之
地止霸産以西都涇渭之南 劉歆為河內(nèi)太守以宗
[017-34b] 
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 田仁為丞相長史請先刺
舉三河 杜周兩子夾河為郡守 河?xùn)|太守劉祐政
為三河表河內(nèi)太守魏少英政稱三河表後漢
漢地分風(fēng)俗本末 風(fēng)俗輯論
志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成帝時劉向畧
言地分一本作域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風(fēng)俗猶
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于篇 井鬼之於秦
[017-35a] 
觜參之於魏柳星張之於周角亢氐之於韓陳鄭胃昴
畢之於趙尾箕之於燕女虛危之於齊奎婁之於魯房
心之於宋室壁之於衛(wèi)翼軫之於趙斗牛之於呉粵是
其地分也民之剛?cè)峋徏崩M于水土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
隨于君上謂之俗聖王必移其本易其末酆鎬務(wù)本由
文武晉之深思本唐堯衛(wèi)有康叔之風(fēng)朝鮮有箕子之
化齊之經(jīng)術(shù)魯之好學(xué)則太公周公之教宋之重厚則
舜湯之澤此風(fēng)俗之本也秦俗不純魏俗剛強(qiáng)周魯失
之偽陳失之巫鄭衛(wèi)之俗淫而剛燕趙之俗悍而離魏
[017-35b] 
薄於恩晉過於嗇楚 於利齊有魚鹽而俗侈呉粵好
勇而民輕死此風(fēng)俗之末也涼州有寛厚之政則俗有
和氣之應(yīng)巴蜀廣漢被文翁之化變譏刺為文章潁川
南陽被召父黃韓之化易商賈為本業(yè)轉(zhuǎn)爭訟為篤厚
所謂君子之徳風(fēng)小人之徳草也黃支之南譯使自此反矣 匡衡
傳上疏曰竊考國風(fēng)之詩周南召南被賢聖之化深故
篤於行而亷于色鄭伯好勇而國人暴虎秦穆貴信而
[017-36a] 
士多從死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晉侯好儉而民蓄聚
太王躬仁邠國貴恕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道徳之行
由內(nèi)及外自近者始然後民知所法 水經(jīng)注漢官曰
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幾郡或以列國陳魯
齊呉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
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xùn)|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
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木生庭鴈門鴈之所育是
也或以號令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計國名?稽
是也
[017-36b] 
漢五屬國
安定上郡天水五原張掖見官制 鏤蔽空之山梁無涯
之水鳥竄單于於瀚海之背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
天地之間一為寧宇
漢蒼海郡又見下
武紀(jì)元朔元年秋東夷薉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
為蒼??と甏毫T蒼海郡 平紀(jì)元始四年冬置西
[017-37a] 
???span>後西羌傳云王莽輔政令譯諷諸羌獻(xiàn)西海之地初開以為郡築五縣邊海亭隧相望永元十四
年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fù)羌寇隃麋相曹鳯上言宜及此時建復(fù)西海郡縣規(guī)固二榆廣設(shè)屯田隔塞
羌胡交闗之路拜鳯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 食貨志彭呉穿穢貊朝鮮置
滄??|置滄海郡人徒之費(fèi)疑注讀曰儗於南夷
漢朔方五原郡
紀(jì)元朔元年秋東夷薉君南閭服?曰薉貊在辰韓之北髙麗沃沮之南等
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ざ甏赫率蘸幽系刂?/span>
朔方五原郡三年春罷蒼??で锪T西南夷城朔方城五
年春大將軍衛(wèi)青出朔方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元封元年冬十
[017-37b] 
月詔曰行自雲(yún)陽北歴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 志朔方郡元
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
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縣十三封沃壄元狩三年城臨戎五年城五
原郡秦九原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棝陽戶三萬
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二千三百二十八縣十
六 公孫弘傳弘為御史大夫時東置蒼海北築朔方
郡弘數(shù)諫以為罷弊中國奉無用之地上使朱買臣等
[017-38a] 
難弘置朔方之便發(fā)十?弘不得一謝曰不知其便願
罷西南夷蒼海専奉朔方許之 主父偃傳偃為中大夫盛
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內(nèi)省轉(zhuǎn)輸戍
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説下公卿議皆言不便
公孫弘曰秦時嘗發(fā)三十萬衆(zhòng)築北河終不可就已而
棄之朱買臣難詘弘遂置朔方本偃計也詳見城 食貨
志衛(wèi)青歳以數(shù)萬騎出擊匈奴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又
興十餘萬人築衛(wèi)朔方 光武紀(jì)建武十一年省朔方
牧并并州注朔方郡在今夏州朔方縣北
[017-38b] 
漢西域四郡又見下
紀(jì)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來降置五屬國
處之以其地為武威志休屠地太初四年開戶萬七千五百三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十
九縣十今涼州酒泉郡志太初元年間戸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縣九今肅州
匈奴傳西置酒泉郡以隔絶胡與羌通之路元鼎六年秋分武威酒泉地置
張掖志昆邪地太初元年開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縣十注張國臂掖故曰
張掖燉煌郡志後元年分酒泉置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縣六徙民以實
[017-39a] 
之 昭紀(jì)始元六年秋七月以邊塞闊逺取天水隴西
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志始元六年置戸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
百四十八縣十三趙充國傳候四望陿文穎曰金城有三陿在南六百里師古曰山陗夾水曰陿光武紀(jì)
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屬隴西十三年復(fù)置金城郡 班固西域傳贊孝武圖制
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jié)黨南羌表河曲列四郡開玉闗
通西域斷匈奴右臂隔越南羌月氏匈奴失援幕南無
王庭本傳列四郡據(jù)兩闗焉 地理志自武威以西本昆邪休屠
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絶南羌匈奴
習(xí)俗頗殊地廣民稀 張騫傳其秋渾邪王降而金城
[017-39b] 
河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漢始築令居以西縣名屬金
城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發(fā)使抵安息奄蔡犛靬
條支身毒國漢既滅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請吏置牂
柯越巂益州沈黎文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迺遣使
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文山以上初置者嚴(yán)助傳征伐四夷開
置邊郡 周禮職方疏夷狄中漢時不置郡國惟置校
尉掌之
[017-40a] 
漢河西四郡又見下
西域傳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
酒泉郡分置武威張掖燉煌列四郡接西域焉贊孝武
表河曲列四郡 地理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
屠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絶南羌匈
奴 霍去病傳開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 後
西羌傳武帝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築令居塞
初開河西列置四郡 臧宮馬武建武二十七年上書
曰發(fā)河西四郡天水隴西羌胡擊其右北虜之滅不過
[017-40b] 
數(shù)年 陳忠上疏曰孝武開河西四郡以隔絶南羌
班勇傳遣張明將河西四郡兵注金城燉煌張掖酒泉
梁慬傳永初二年春羌豪三百餘人降河西四郡復(fù)
安
漢河西五郡
晉志秦美陽甘泉宮本匈奴鑄金人祭天之處匈奴既
失甘泉使休屠渾邪王等居涼州之地二王降漢漢置
[017-41a] 
張掖酒泉燉煌武威郡後又置金城謂之河西五郡改
雍為涼州獻(xiàn)帝時合闗右以為雍州 竇融傳行河西
五郡大將軍事以梁統(tǒng)為武威史苞為張掖竺曽為酒
泉辛彤為燉煌庫鈞為金城太守及隴西平詔融與五
郡太守奏事京師
漢初郡十七 南越九郡 西南夷五郡
食貨志漢連出兵三歲誅羌滅兩粵番禺以西至蜀南
者置初郡十七注晉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
定西南夷以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傳所置犍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且以
[017-41b] 
其故俗治無賦稅南陽漢中以往各以地比給初郡而
初郡又時時小反漢發(fā)南方吏卒往誅之間歲萬餘人
費(fèi)皆仰大農(nóng)大農(nóng)以均輸調(diào)鹽鐵助賦故能澹之云云其
明年元封元年食貨志又曰武帝即位數(shù)年嚴(yán)助朱買臣等招徠東甌事兩粵唐蒙司馬相如
始開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里以廣巴蜀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shù)萬人
南??ぁ≈厩刂迷α觊_屬交州戶萬九千六
百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縣六 後漢南蠻
[017-42a] 
傳秦并天下始開領(lǐng)外置南海桂林象郡
蒼梧郡 志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二萬四千三百
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縣十
鬱林郡 志秦桂林郡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二
千四百十五口七萬一千百六十二縣十二
合浦郡 志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
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
交阯郡 志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
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
[017-42b] 
九真郡 志元鼎六年開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
口十六萬六千十三縣七後漢南蠻傳光武中興錫光為交阯任延守九真導(dǎo)
之禮義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nèi)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注引南中八郡志
日南郡 志秦象郡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五千
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師古曰言其在日之
南
珠厓郡志不錄元鼎六年開 武紀(jì)注臣瓚曰茂陵書珠厓郡
[017-43a] 
治瞫都去長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 元紀(jì)初元三
年春罷珠厓郡 賈捐之傳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
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
合十六縣戶二萬三千餘應(yīng)劭曰二郡在大海中崖岸出珠故曰珠厓儋耳者
種大耳渠率自謂王者耳尤緩下肩三寸張晏曰異物志二郡在海中東西千里南北五百里珠厓言珠
若厓儋耳鏤其頰皮上連耳分為數(shù)支狀似雞腸累耳下垂其民暴惡自初為郡
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餘年間凡六反叛至五年罷
儋耳郡并屬珠厓宣神爵三年珠厓?nèi)h反甘露元
年九縣反擊定之元帝初元元年又反發(fā)兵擊之連
[017-43b] 
年不定捐之建議不當(dāng)擊上使侍中王商詰問捐之
對曰秦興兵逺攻務(wù)欲廣地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
過太原而天下潰畔孝武西連諸國至于安息東過
碣石以元菟樂浪為郡北卻匈奴萬里更起營塞制
南海以為八郡臣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
所治皆可無以為願遂棄珠厓丞相于定國以為議
是上從之珠厓由是罷唐狄仁傑曰宣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之田元納賈捐之
[017-44a] 
之?而罷珠厓之郡杜佑理道要訣云朱崖為郡凢六十五歲而罷
儋耳郡志不錄元鼎六年開詳見珠厓 武紀(jì)注臣瓚曰茂陵書
儋耳去長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領(lǐng)縣五 昭紀(jì)始
元五年六月罷儋耳真畨郡後漢傳云罷臨屯
武都郡 志元鼎六年開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
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縣九
牂柯郡 志元鼎六年開屬益州戶二萬四千二百
十九口十五萬三千三百六十縣十七
越巂郡 志元鼎六年開屬益州戶六萬一千二百
[017-44b] 
八口四十萬八千四百五縣十五
沈黎郡志不錄元鼎六年開 武紀(jì)注臣瓚曰茂陵書沈黎治
笮都去長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領(lǐng)縣二十一 後
漢莋都夷傳武帝所開以為莋都縣元鼎六年以為
沈黎郡至天漢四年并蜀為西部置兩都尉一居旄
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漢人輿地廣記云沈黎漢武置郡既而罷之
黃霸入穀沈黎郡
[017-45a] 
文山郡志不録元鼎六年間 武紀(jì)注應(yīng)劭曰今蜀郡?山本
冉B是也 宣紀(jì)地節(jié)三年十二月省文山郡并蜀
後漢冉駹夷傳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
至地節(jié)三年省并蜀郡為北部都尉靈帝時復(fù)分蜀
郡北部為汶山郡
犍為郡志建元六年開屬益州故夜郎國戶十萬
九千四百十九口四十八萬九千四百八十六縣十
二 西南夷傳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粵粵人食
唐蒙蜀枸醬蒙歸上書說通夜郎道乃拜蒙以郎中
[017-45b] 
將元光五年將七人從巴莋闗入見夜郎侯多同諭以徳
威約為置吏夜郎旁小邑貪繒帛聽蒙約乃以為犍
為郡發(fā)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司馬相如亦
言西夷邛莋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諭皆如南
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數(shù)歲道不通上使公孫弘往
視還言不便罷西夷獨(dú)置南夷兩縣一都尉
益州郡 志元封二年開屬益州故滇王國戶八萬
[017-46a] 
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萬四百六十三縣二十
四 西南夷傳使王然于以粵破及誅南夷兵威風(fēng)
諭滇王入朝滇王降以為益州郡賜玉印復(fù)長其民
零陵郡 志元鼎六年置屬荊州戶二萬一千九十
二口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八縣十
武紀(jì)元鼎六年冬十月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xiāng)聞南越
破以為聞喜縣春至汲新中鄉(xiāng)得?嘉首以為獲嘉縣
遂定越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
儋耳郡南粵傳南粵已平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厓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征西
[017-46b] 
南夷平之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西南夷傳平南夷為牂柯
郡夜郎入朝邛君并殺莋侯冉駹震恐請臣置吏以邛都為粵巂郡莋都為沈黎郡冉駹為文山郡廣漢西白
馬為武都郡 張騫傳是時漢既滅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
請吏置牂柯越嶲益州沈黎文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
夏迺遣使歲十餘輩出此初郡皆復(fù)閉昆明後復(fù)遣使
竟不得通注師古曰文山以上初置者 地理志武帝
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注師古
[017-47a] 
曰胡廣記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別於諸州
令持節(jié)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 夏侯勝傳宣帝
詔曰孝武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于逺遁南平氐
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貊朝鮮立郡縣百蠻率服欵
塞自至紀(jì)元封元年冬十月詔曰東越險阻反覆遷其民於江淮間遂空其地 西域贊
孝武睹犀布瑇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
柯越嶲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 劉歆議孝武南
滅百粵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衆(zhòng)置五屬國
起朔方東伐朝鮮起元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
[017-47b] 
大宛并三十六國結(jié)烏孫起燉煌酒泉張掖以鬲婼羌
裂匈奴之右臂單于逺遁四垂無事斥地逺境起十餘
郡 終軍曰大將軍秉鉞單于奔幕票騎抗旌昆邪右
袵是澤南洽威北暢也 嚴(yán)安曰今徇南夷朝夜郎降
羌僰畧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龍城
漢朝鮮四郡
紀(jì)元封三年夏朝鮮降以其地為樂浪志三年開戸六萬二千八百十
[017-48a] 
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縣二十五屬幽州臨屯臣瓚曰茂陵書治東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
八里十五縣後漢傳云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玄菟志四年開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
百四十五縣三真畨郡茂陵書治霅縣去長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縣始元五年六月罷真畨郡
朝鮮傳定朝鮮為四郡
三方之開皆自好事之臣西南夷發(fā)於唐蒙司馬相如
兩粵起嚴(yán)助朱買臣朝鮮由涉何
漢十三部
武紀(jì)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夏四月之後注師古曰
漢舊儀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
[017-48b] 
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乗傳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
之界上所察六條紀(jì)元鼎四年詔祭地冀州大事記曰十三部河?xùn)|汾隂屬司隷是時未分
十三部以禹九州言之故屬冀州 地理志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
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注師古曰胡廣記云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別於
諸州令持節(jié)治蒼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通典交阯後為交州朔方後屬并州宋志東京無復(fù)朔方改交
阯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隷所部如故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
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平當(dāng)為朔方刺史注師古曰武帝初置朔方郡別令刺史
[017-49a] 
監(jiān)之不在十三州之限雍即涼州也是涼州有兩刺史兼夏周為十一新置交州及司隷所領(lǐng)或曰初分
十二後増朔方為十三初置十三部時未有司隷蓋征和以前闗中三河司隷所統(tǒng)之地亦有刺史察之
舜 冀幽并青營兗徐揚(yáng)荊豫梁雍
禹 冀兗青徐豫荊揚(yáng)梁雍
爾雅 冀豫徐雍荊揚(yáng)幽兗營
周 揚(yáng)荊豫青兗雍幽冀并
西漢 豫冀兗幽并青徐揚(yáng)益交荊涼朔方司隷
東漢 司隷豫冀兗青徐荊揚(yáng)益涼并幽交
地理志秦地於禹貢跨雍涼二州詩風(fēng)兼秦豳兩國
[017-49b] 
水經(jīng)注引黃義仲十三州記唐志有闞駰十三州志十四卷
通典十三州部刺史不常所理後漢之制司隷治河南
今府豫治譙今酇縣兗治昌邑今魯郡金鄉(xiāng)縣徐治郯今臨淮郡下邳縣青
治臨淄今北??たh涼治隴今天水郡隴城縣益治雒今漢州并治晉
陽今太原府冀治鄗今趙郡髙邑縣幽治薊今范陽縣揚(yáng)治厯陽今郡縣荊
治漢夀今武陵郡武陵縣交治廣信今蒼梧郡蒼梧縣漸復(fù)加置郡國
至靈獻(xiàn)凡百有五焉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注桓帝永興初有鄉(xiāng)
[017-50a] 
三千六百八十二亭萬二千四百二十東樂浪西燉煌郡南日南郡北鴈
門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漢 後郡國志司
隷校尉部郡國七豫州刺史部郡國六冀州刺史部郡
國九兗州刺史部郡國八徐州刺史部郡國五青州刺
史部郡國六荊州刺史部郡國七揚(yáng)州刺史部郡國六
益州刺史部郡國十二涼州刺史部郡國十二并州刺
史部郡國九幽州刺史部郡國十一交州刺史部郡國
七自豫州已下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國相其七十一郡太守苗恭交廣記曰元鼎中置交阯刺史建安
二年張津為刺史言十二州皆稱州而交獨(dú)為交阯詔拜津交州牧與中國方伯同自津始至于孝
[017-50b] 
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
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
十後漢十三部與西京不同者司隷部治河南朔方隷并部改交阯曰交州中平元年敕三府精選亷吏
舉賈琮交阯刺史 呂氏大事紀(jì)西漢十三部司隷校尉部京
兆扶風(fēng)馮翊弘農(nóng)河內(nèi)河南河?xùn)|凡七郡豫州刺史部
潁川汝南沛郡梁魯國凡三郡二國冀州刺史部魏鉅
鹿常山清河郡趙平干宣曰廣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間國凡
[017-51a] 
四郡六國兗州刺史部陳留山陽濟(jì)隂太山東郡城陽
淮陽東平國凡五郡三國徐州刺史部瑯邪東海臨淮
郡泗水廣陵楚國凡三郡三國青州刺史部平原千乗
濟(jì)南北海東萊齊郡菑川膠東髙宻凡六郡三國荊州
刺史部南陽江夏桂陽武陵零陵南郡長沙國凡六郡
一國揚(yáng)州刺史部廬江九江?稽丹陽豫章郡六安國
凡五郡一國益州刺史部漢中廣漢武都犍為越巂益
州牂柯蜀郡凡八郡涼州刺史部隴西金城昭帝置天水
武威張掖酒泉燉煌安定北地凡九郡并州刺史部太
[017-51b] 
原上黨西河朔方五原雲(yún)中定襄鴈門上郡凡九郡幽
州刺史部渤海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
代涿郡廣陽國凡十郡一國交州刺史部南海鬱林蒼
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呉薛綜曰武帝誅呂嘉開九郡設(shè)交阯刺史以鎮(zhèn)監(jiān)
之凡部郡國百有二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方進(jìn)言刺史位下大夫察二千石失位序請
罷刺史置州牧後朱博言漢故事部刺史居部九歳舉為守相其有異材功效著者輒登擢秩卑賞厚勸功樂
進(jìn)今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補(bǔ)中材自守恐功效陵夷請置刺史如故奏可又見刺史
[017-52a] 
獻(xiàn)紀(jì)建安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復(fù)禹貢九州注省幽
并以并冀州省司隷涼州以并雍州省交州并荊州益
州於是有兗豫青徐荊揚(yáng)冀益雍禹貢無益有梁然梁
益亦一地也魏志建安十八年春正月并十四州復(fù)為九州
百官表監(jiān)御史秦官掌監(jiān)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
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
百石員十三人成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何武翟方進(jìn)奏
改哀建平二年復(fù)為刺史朱愽奏復(fù)元夀二年復(fù)為牧司隷
校尉周官注以掌徒隷而巡察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後罷其兵察
[017-52b] 
三輔三河弘農(nóng) 續(xù)志司隷校尉比二千石成帝省建
武中復(fù)置并領(lǐng)一州所部郡七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
人六百石成帝更為牧建武十八年復(fù)為刺史十二人
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隷校尉 光武紀(jì)建武十八年
罷州牧置刺史注建武元年復(fù)為牧今改置刺史 郭
伋傳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屬并州伋為并州牧
靈紀(jì)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 三為刺史蕭育冀青
[017-53a] 
朔方 再為刺史張敞豫冀何武楊兗朱博冀并王
尊益徐孫寳益冀 為刺史者冀陳咸滿宣兗蔣詡
青雋不疑劉德馬宮涼貢禹谷永杜鄴揚(yáng)黃霸荊東
門雲(yún)益任安王吉王襄幽王駿朔方翟方進(jìn)平當(dāng)
豫州牧鮑宣青州牧房鳯 後漢為刺史者荊郭賀李
固徐王景青魯丕李膺冀郅夀蘇章羊陟兗李恂揚(yáng)劉
祐 二為刺史張禹揚(yáng)兗 四為刺史揚(yáng)秉豫荊徐兗
翟方進(jìn)遷朔方刺史所察應(yīng)條輒舉漢官典職儀云刺史以六條問
事非條所問即不省幽州刺史舉茂材薛宣漢儀武帝置刺史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
[017-53b] 
丞相
漢內(nèi)郡
紀(jì)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庚午詔內(nèi)郡國舉文學(xué)高第各
一人韋昭曰中國為內(nèi)郡縁邉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地節(jié)三年三月令內(nèi)郡
國舉賢良方正詳見賢良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令
內(nèi)郡國舉茂材賢良直言之士 成帝建始二年二月
詔三輔內(nèi)郡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師古曰內(nèi)郡謂非邉郡三年十
[017-54a] 
二月戊申朔詔內(nèi)郡國舉賢良直言元延元年七月詔
內(nèi)郡國舉方正直言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
各一人
漢緣邊九郡 八郡 十郡 十二郡 六郡
河西六郡 北邊七郡 山西將
趙充國傳宣帝匈奴傳元康四年以匈奴發(fā)十餘萬騎南?塞
遣後將軍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九郡備虜單于聞之
引去注師古曰五原朔方雲(yún)中代郡鴈門定襄右北平
上谷漁陽四萬騎分屯而充國總統(tǒng)之後漢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
[017-54b] 
諸部與烏丸鮮卑?緣邊九郡九年六月鮮卑入緣邊九郡 南匈奴傳建武二十
六年冬詔南單于徙居西河美稷悉復(fù)緣邊八郡北地朔方
五原雲(yún)中定襄鴈門代郡西河 梁慬傳永初三年冬南單于烏桓反
以何熙行車騎將軍龎雄為副將羽林五校營士及發(fā)
緣邊十郡兵二萬餘人注比前增遼西 竇憲傳北伐
發(fā)縁邊十二郡騎士 地理志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
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注師古曰六郡謂
[017-55a] 
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文帝從六郡良家之子馳騁上林趙充國傳
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注同地理志後漢志詔選漁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子
續(xù)志牧師苑分在河西六郡界中 昭紀(jì)元鳯三年冬
遼東烏桓反以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將北邊七郡郡二
千騎擊之 光武紀(jì)建武八年閏月自征隗囂河西太
守竇融率五郡太守?髙平注五郡謂隴西金城天水
酒泉張掖 漢書贊山西出將虞詡云闗西出將闗東出相白起郿
人王翦頻陽人漢興郁郅北地王圍為強(qiáng)弩將軍有射法甘延夀少以
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jǐn)刿ぶ?/span>義渠北地公孫賀傅介子賀以車騎將軍從大將軍出有
[017-55b] 
功介子刺樓蘭成紀(jì)天水李廣號飛將軍李蔡出朔方有獲王之功杜陵京兆蘇建
蘇武建從大將軍擊匈奴武使匈奴上邽隴西上官桀以騎都尉封趙充國擊匈
奴誅先零襄武隴西廉褒在西域以恩信稱狄道隴西辛武賢為破羌將軍有威西
夷慶忌為國虎臣西域敬其威信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jié)山
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修習(xí)戰(zhàn)備髙
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
偕行其風(fēng)聲氣習(xí)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fēng)流猶存
[017-56a] 
秦漢間稱山北山南山東山西者皆指太行 虞詡曰烈士武臣多出涼州士
風(fēng)壯猛便習(xí)兵事羌胡不敢入據(jù)三輔以涼州在後也
六郡良家子 趙充國李廣隴西馮奉世上黨甘延夀北地
玉海卷十七
[017-5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