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jīng),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孔教是工作姿態(tài)。每一個中國人,成功發(fā)達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zhèn)痛劑,撫慰受了創(chuàng)傷的中國人靈魂?!?/p> 《道德經(jīng)》蘊藏著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xué)。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復(fù)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zhàn)術(shù)優(yōu)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jīng)》闡述老子的哲學(xué)、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于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母鞣N問題。 《道德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段話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意思是,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驕橫的程度,那就給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功成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 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此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之著名詩句,體現(xiàn)了一種“功成身退”的精神。 過度之欲,痛苦之源。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嘆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法相,皆因妄想分別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 本章老圣人闡述為人之道,強調(diào)的就是“適度”的人生智慧,主旨是“萬事不可盈”,適可即止。在老圣人看來,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皆為過度之表現(xiàn),難免招致災(zāi)禍。 貪權(quán)慕勢之人,總是得寸進尺;恃才傲物之人,往往鋒芒畢露。李斯之人生悲劇,在于他還沒有真正參透到“功成身退”之人生智慧。 “富貴而驕”,最大之問題,不在富貴而在驕。古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其中,“不過三代”之真正原因,惑恐就在一“驕”字。 “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沒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困擾,即使方寸之地也可像大海般容納萬物。此言強調(diào)了兩層意思,其一,心胸寬廣,不拘泥于外物;其二,將小我融入大我,與天地同在,擁有天地的思維。 “用物過度妨于財,用氣過度傷于身”。詩句闡明的也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生命辯證法。 人生至貴是知足。真正心胸寬廣之人,不會因他人的無心之過而怒火中燒;真正心懷慈悲之人,不會因別人無心傷害而耿耿于懷。 人生是自己的,人心也是自己的,放不過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顆偏執(zhí)的心。當一個人將小事無限擴大時,最先束縛的是自己,最先傷害的也是自己。 《心經(jīng)》中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在于欲望太盛,心難清凈。 外不著相是為禪,內(nèi)不動心即是定。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可以規(guī)避外物之干擾,內(nèi)心清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