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瑤族臍藥療法藥方 (1)眩暈、高血壓 膽汁制吳茱萸,龍膽草醇提取物,硫黃,醋制白礬,朱砂,環(huán)戊甲噻嗪。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每用0.2%克左右的填臍窩,外敷棉球固定。每周換藥1次,適用于高血壓,頭暈頭痛,屬肝熱者效佳,虛則不宜。 (2)面肌痙攣 膽南星,明雄,醋芫花,黃芪,馬錢子總生物堿。共烘干研為細末,再噴入白胡椒揮發(fā)油,混勻,密閉備用。 (3)中風口眼歪斜 馬錢子,芫花,明雄,川烏,膽南星,白胡椒,白附子。先將馬錢子放砂鍋內(nèi),加水和一撮綠豆;放上煎熬,待豆熟,將馬錢子撈出,剝?nèi)テっ?,弄成小碎塊,放入盛有沙的鐵鍋內(nèi)加熱,并不停地用木棒攪拌,直至馬錢子發(fā)出的“嘣嘣”聲消失,馬錢子呈黃褐色時(切勿炒黑,黑則無效),取出與諸藥共研為末,過篩,每取藥末10~15克,撒在2×3厘米膠布中央,分別貼于神闕、牽正二穴上,2天一換,一般5~10天見效。 (4)半身不遂 銀朱,枯礬,降香,艾絨。共研細末,用皮紙制成艾條,早晚熏灸臍部,蓋被微汗。適用于中風半身不遂,或風濕痛。 (5)胃下垂 蓖麻子,五倍子。共研搗如膏敷臍部,外用關(guān)節(jié)鎮(zhèn)痛膏6~8張固定,每天早、中、晚各熱熨一次,第四天去掉,通常6次為度,孕婦、吐血者忌用。 (6)泄瀉 胡椒,撒于大米飯餅上,貼臍部。一次即止,最多3次可愈。 (7)肝炎 梔子、桑椹,桃仁、杏仁。共研細末,加醋適量調(diào)成糊,貼神闕穴,每兩天換1次藥,適用于慢性肝炎。 (8)肝硬化腹水 新鮮蔥白,芒硝,共搗如泥。先用酒精棉球擦凈臍窩污垢,再以上藥敷神闕穴,上蓋塑料薄膜及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天冷時,宜將蔥白合劑加溫后再敷。適用于肝硬化、胃腸道功能紊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腹水。 (9)子淋 滑石,研細末,每取30克水調(diào)成糊,敷臍中和關(guān)元穴,干后再換。 (10)胎動不安 大黃、芒硝、板藍根、浮萍、海蛤粉,共研細末,溫水調(diào)糊,敷臍。 (11)難產(chǎn) 難產(chǎn)膏 方1:生龜板,芝麻油,鉛粉,黃丹炒。 方2:車前子、川芎,當歸,半夏,冬葵子,枳殼、白芷、白蘞,蔥汁20mL,芝麻油適量。先將方1中龜板入油鍋加熱,炸至焦枯;過濾去渣,將油熬至滴水成珠時,徐徐投入黃丹、鉛粉攪拌收膏。然后將方2中8味藥共研末過篩,加入蔥汁、芝麻油,調(diào)糊備用。用時先取膏藥敷臍,然后將藥糊涂于膏藥上,覆蓋固定,安臥即生。 (12)小兒疳積 山楂、生梔子、桃仁、大刺(去核),蔥頭,芒硝。共研末,加適量面粉,酒調(diào)作餅狀,敷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 (13)慢性前列腺炎 白礬適量,小麥粉或大蔥適量。白礬研末與小麥粉或大蔥共混,敷臍中。 (14)急性腸炎 取3寸毫針,從天樞穴皮下進針,針尖向臍中方向刺2~2.5寸,持續(xù)緩慢捻針3~5分鐘起針。亦治脫肛。 (15)夢遺 取3寸毫針,從氣海皮下進針,針尖向臍中方向斜刺1.5~2寸,持續(xù)緩慢捻針3~5分鐘起針。又治膀胱炎、痛經(jīng)。 二、瑤族藥墊法藥方 (1)水腫、小便不通 蔥,搗爛,紗布包裹,制成坐墊,令病者坐其上。 (2)疝氣 川椒,小茴香,灶心土。將川椒、小茴香研為細末,灶心土打碎,三味和勻,棉布包裹,制成坐墊,令病者坐其上,如無灶心土,可用凈砂炒后代替。 (3)腳跟骨刺 川芎,研為細末,用薄棉紗布做3個鞋墊,將藥撒入棉紗布之間,做成鞋墊,令病者使用,每日1只鞋墊,3個鞋墊交替使用。一般7天可收效,20天后疼痛消失。 (4)腳汗 甘草、白芷,共研細末,做成鞋墊,令病者使用。 三、瑤族藥冠法藥方 (1)失眠:磁石,朱砂,六曲。上藥共研細末,做成帽子,令病者戴于頭頂,可連續(xù)使用,直至病愈。 (2)健忘:將遠志研為細末,做成帽子,令病者戴頭上。 (3)骨蒸:獺肝(炙)、鱉甲(炙)、野貍頭(炙),紫菀,漢防已,野漆,麥門冬去心,炙甘草。上藥共研細末,用絳絹做成帽襯,將藥裝于帽襯內(nèi),并將襯置于帽中,令病者戴之。 四、瑤族藥巾法藥方 (1)水腫、小便不利 生蒲黃,研細末,撒在薄棉布上,縫嚴,做成長巾,令病者系于腰臍或少腹。本巾亦治孕婦轉(zhuǎn)胞。 (2)陰水 白術(shù),厚樸,獨活,吳茱萸,官桂,木香,茴香,川椒,肉蔻仁,陳皮,檳榔,附子,澤瀉。上藥共研細末,撒在薄棉布上,縫制成藥巾,令病者系縛于臍腹。 (3)陰黃 干姜、附子、茵陳,共研細末,做成巾帶,系縛于臍腹部。 (4)肺炎 蜂蜜(原蜜)適量,將棉紗布浸于蜜中,吸取蜜液,取出,系縛或覆蓋于病者胸背。蜜干則換,連續(xù)使用,以病愈為度?;蛎河瓦m量,將棉紗布浸于煤油中,取出,擰干,系縛或覆蓋病者胸背,連續(xù)使用,以病愈為度。 (5)瘧疾 大蒜,胡椒,百草霜。上藥共研細末,做成藥帶,令病者系帶于曲澤穴。 (6)腹痛 蔥白,艾葉。將蔥、艾搗碎,做成藥巾,系縛于腹部。 (7)陽萎 巴戟天,仙靈脾,葫蘆巴,柴胡,陽起石,金櫻子。上藥共研細末,做成藥帶,令病者系縛于臍腹或少腹,日夜不去,直至病愈。 五、瑤族藥衣法藥方 (1)乳腺增生、乳房脹痛 鮮生姜,搗碎,紗布包,擠取姜汁,以姜汁浸棉花,曬干,做成背心。令病者穿之,日夜護住胸背?;蛎咳帐褂?小時以上。 (2)腰脊疾病,腰部麻木脹痛 生草烏,小茴香,當歸,川續(xù)斷,樟腦,冰片,陳艾絨。上藥除樟腦、冰片外,其余共研為細末,另研樟腦、冰片,將兩次研細的藥末和勻,做成護腰,令病者夜護住腰部,以病愈為度。本護腰可治療腰肌勞損、腰肌膜炎、腰脊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椎肥大和腰棘間韌帶扭傷等多種腰脊病癥。 (3)遺精、白濁、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 白檀香,羚羊角,沉香,白芷,馬兜鈴,木鱉仁,甘松,升麻,血竭,丁皮,麝香1克,艾絨。上藥除麝香另研、艾絨另搗碎外,余藥共研細末,拌入麝香和勻,最后入艾絨調(diào)拌,做成肚兜,令病者兜護臍腹及丹田穴。本兜亦可治痞積及腸胃病癥。 另外,還有其他一些驗胎藥方,今介紹如下: 1、《古今醫(yī)鑒》載斬鬼卅: 組成:吳茱萸、川烏、秦艽、柴胡、白僵蠶各等分。 主治:妊娠鬼胎,狀如懷孕,腹內(nèi)如他一甕,如下血或腸水物。 制法:上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酒送下,打出惡物即愈。 2、《華佗神醫(yī)秘傳》載鬼胎神方: 組成:紅花,大黃,雷丸。 主治:鬼胎。患者腹部膨大,狀如妊娠,惟形憔悴,面目黑,骨干毛枯,乃宮女或寡婦不克欲念,即物憑之,遂生此紀。 用法:水煎,熱服。 3、《中國秘方全書》載: 方1:川芎、祈艾,水一碗煎五分,飯前服下,若有胎,則服此方半小時內(nèi),立即見吐,如無胎則服藥不吐,連服二次,經(jīng)血未來,即是受胎。 方2:用炙甘草去皮,皂角,川連,其藥末,調(diào)酒服,有孕則吐。無孕不吐,如試驗結(jié)果腹中動也不吐,必是氣血有元,此乃經(jīng)中有病。 4、《女科秘訣大會》載:婦人二三月經(jīng)水不行,疑有孕,又疑血滯,主煩寒熱,恍惚不定,宜用驗胎散(雀腦 川芎,大當歸,上不見火,研末,分作二次服。濃煎艾葉湯調(diào)下以探之。服后一時許,覺腹內(nèi)中動,則有胎也,臍下動,乃血瘕也。不動則血凝而非胎也。如一服未效,再用紅花煎湯調(diào)服,無不神效。 免責聲明:本文轉(zhuǎn)載互聯(lián)網(wǎng)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y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 ![]()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名方,效方,驗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