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因為長期飲食不規(guī)律、工作學習壓力大,而患上了慢性胃炎。吃一些西藥,也僅僅是暫時止住了胃部的一些不適,其實病根已經深埋體中,五臟六腑并沒有恢復到正常的循環(huán)運作中。 再看這些有慢性胃病的人,他們往往面色黯淡萎黃、唇色淺淡無光澤、精神不佳、全身倦怠無力、飽飯后容易胃脹反酸,脈象細弱無力。其實這都是脾胃氣虛的表現。 今天分享一個補氣健脾養(yǎng)胃的第一方,它就是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最早出自背誦醫(y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方包括:人參(去蘆)、 甘草(炙)、 茯苓(去皮)、 白術。 此方各種藥材藥性溫和,如謙謙君子,因此被稱為“四君子湯”,取“君子致中和”之意。 在四君子湯中—— 人參:目前常用功效相近藥效較弱的黨參代替,價格上也更易被世人接受。不僅可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也可以用于改善慢性貧血、面色暗黃。 炙甘草:它可以用來減少胃酸的分泌,緩解胃部痙攣帶來的不適隱痛之感。常被藥師用于補脾和胃、益氣復脈,改善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的情況。 茯苓:茯苓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去皮后這種作用減弱,反而卻更加適合健脾養(yǎng)胃了。對脾虛食少、便溏泄瀉者有很好的功效。 白術:具有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冷氣腹脹、反胃嘔逆的功效。 四君子湯作為我國補氣第一方,已經被各大名醫(yī)熟練運用于臨床治療中。例如: 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入陳皮、生姜、大棗,可用于調理兒童消化不良; 加入半夏,可以調理脾胃氣虛伴有嘔吐的癥狀; 加入陳皮、枳殼,可以調理胃脘脹氣; 加入干姜和附子,可以幫助手腳偏涼的人祛寒。 |
|
來自: 雙kk50gnhztaa8 > 《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