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舟辰居士 字數(shù):4143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 金碧輝煌的大殿內(nèi),身著龍袍的皇帝正背著手來回踱步,他是大唐昭宗李曄。此刻,他正在等一個人——他不停地看向?qū)m門外,好像希望能夠看到什么。 終于,地平線上緩緩現(xiàn)出一個頭來,輪廓不大,卻承載著整個大唐的希望。他緩緩露出真容,竟是一位少年,只見他緩步入太極殿,向皇帝走來。剛才正焦急不堪的昭宗,此刻仿佛突然看見了希望。按理說,他應(yīng)該很高興地立馬上前接見他,但他沒有。是顧及到皇家威儀嗎?不,不是的。也許只有昭宗自己知道,那天,他終于等來晉王的捷報,正當(dāng)他興奮地正準備親自上前迎接使者時,卻見來者是一位少年。乍一看,他好似看見了少年的太宗皇帝。那是源于幼時,他在先帝的帶領(lǐng)下,曾在太廟瞻仰過太宗雄表。“家父李克用遣臣告陛下,三賊已皆為陛下討平?!?/span>他方才如夢初醒,趕忙扶起這位器宇不凡的少年。閱完捷報內(nèi)容后,他拍了拍少年的肩膀:隨即賜給了他華美的鸂鶒(xichi)酒杯和翡翠盤,遣使隨他一同回營犒勞眾將。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想起那張堅毅卻又透著幾分稚嫩的臉,他心想: 公元896年,邠寧節(jié)度使王行瑜聯(lián)合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鎮(zhèn)國節(jié)度使韓建兩州勢力,一同攻入長安,挾持唐昭宗欲行伊尹之事。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克用聽聞,率領(lǐng)沙陀騎兵南下入京勤王。李存勖時年十一歲,也隨軍作戰(zhàn)。戰(zhàn)事告捷后,奉命入宮報捷。唐昭宗見之甚奇,稱贊他“可亞其父”,于是自此小名“亞子”。李存勖出身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他們一脈世代承襲沙陀酋長之位。他的祖父朱邪赤心因鎮(zhèn)壓龐勛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成為事業(yè)編,從此開始吃官飯。而李存勖,雖然含著金湯匙出生,卻并非什么柔柔弱弱的公子哥。他自幼習(xí)武,酷愛《春秋》,到了十三歲的時候,便已經(jīng)略通大義。雖為其父李克用與側(cè)室曹氏所生,卻深得喜愛。他精通音律,擅長騎射,心性豁達,膽略過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他十一歲孤身入宮報捷,被封為檢校司空,遙領(lǐng)隰州刺史。之后他為其父李克用出謀劃策,助其解開太原之圍,又勸說其出兵救下幽州劉仁恭,以形成掎角之勢,挾制朱溫。天祐四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梁朝。李克用聞訊大怒,拒不承認后梁政權(quán)的合法性,仍用唐朝“天祐”年號。兩年后,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任晉王,時年二十四歲。此時的河?xùn)|正面臨幾個嚴重的問題——外有朱溫的梁軍虎視眈眈,潞州之圍尚未解開;手握重兵的幾個叔叔,又對于年輕的李存勖即位深感不滿,欲殺王奪位,投奔梁朝。在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時刻,李存勖沉著應(yīng)對,在取得心向新王的監(jiān)軍張承業(yè)、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后,當(dāng)機立斷,誅殺李克寧、李存顥一席人,初步穩(wěn)定了國內(nèi)政局。隨后,他率騎兵萬眾,白袍白甲,在大霧氣彌漫的清晨,奇襲梁軍前寨,無數(shù)梁軍還未反應(yīng)過來便被殺死。然后,晉軍兵分兩路,從東北、西北兩角夾擊梁軍大營,軍士擂鼓助威,殺聲震天,所到之處,無不披靡。梁朝招討使符道昭馬倒被殺,梁軍死傷以萬記,殘軍四散潰逃,丟下糧資器械無數(shù)。自此,潞州之圍解開。遠在汴州的朱溫聽聞,搖頭長嘆道:“生子當(dāng)如李亞子,至如吾兒,豚犬耳!”
 民間傳言,李克用臨終前,曾將李存勖叫到床前,交予他三枚箭矢,囑托道:“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李存勖接過三箭,仇恨的種子在心底發(fā)芽。他將三矢放在太廟里供奉,每次出征前都要以少牢之禮祭拜,即用豬和羊祭祀,將箭矢取出,放入錦囊中,背負上陣,凱旋歸來后再放回去。后來他果然平定桀燕、打敗契丹、吞并后梁,完成其父李克用的遺志。“晉王三矢”的典故最早出自宋初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闕文》,歷代學(xué)者都對其真實性表示過懷疑。根據(jù)《舊五代史》記載,李存勖即位之初,曾“遣使告契丹,賂以金繒,求騎軍以救潞州?!彼抉R光在其《資治通鑒考異》中也曾指出,李存勖剛繼任晉王時曾經(jīng)向耶律阿保機贈送財物以換取契丹騎兵支持。阿保機很滿意,對他說:“我和你的父親是兄弟,他的兒子有難,我不能不管?!庇谑前l(fā)兵助他解開潞州之圍。而當(dāng)劉守光被其兄劉守文攻擊時,李克用、李存勖也多次派兵相救,可見,至少在李克用去世之前,契丹、幽州都沒與晉國結(jié)仇。“三矢還廟”一事,大概是后人編撰出來夸獎李存勖英明神武的軼事罷了!在除掉異己,解開潞州之圍后,接手了河?xùn)|的李存勖在坐穩(wěn)了王位,開始著手完成父親的遺愿。他內(nèi)修國政,肅清貪腐、撫恤孤寡、打擊盜賊,興修水利,寬緩刑罰。就連李存勖本人外出的時候,只要遇到饑寒之人,就必然親自下馬詢問。在他的以身作則下,數(shù)月之后,晉國民風(fēng)大變,百姓歸心。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為李存勖后來稱帝打下堅實基礎(chǔ)。隨后,他整頓軍紀,操練兵馬,為王霸之業(yè)做準備。他采用驕兵計,聯(lián)合成德、義武、昭義、振武、天德五鎮(zhèn)遣使奉冊,尊稱劉守光為“尚父”,以滋長其野心,使得劉守光野心膨脹,于公元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李存勖又借“復(fù)唐”之名,聯(lián)合成德鎮(zhèn)、義武鎮(zhèn)一同討伐桀燕,不久便攻下幽州。四年后,壽州兵變,刺史盧文進引契丹兵南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領(lǐng)五十萬大軍,進犯幽州。守將周威德率孤軍堅守城池,同時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聽聞此事,派遣李存審、李嗣源、閻寶統(tǒng)領(lǐng)七萬步騎支援幽州。到了城外之后,與幽州守將里應(yīng)外合大破契丹軍,打得他們丟械棄甲。此戰(zhàn),晉軍俘虜斬首敵軍數(shù)萬人,繳獲牛羊、輜重?zé)o數(shù)。打得阿保機正確認識了自己的這位干侄子,到死都沒敢再南下。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打敗后梁、擊退契丹后,向東攻取河北,向西兼并河中,奠定了后唐的版圖基礎(chǔ),隨后,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四月,一支騎兵冒著大雨夜渡黃河,趁梁軍正深陷夢鄉(xiāng)之時,攻入鄆州城。他們奉后唐莊宗之命前來,討伐無道的朱梁。六月, 李存勖御駕親征,采用謀臣郭崇韜之計,在黃河?xùn)|岸修堡壘,筑新城,以接應(yīng)鄆州唐軍。隨后,他還派遣十余艘巨艦入黃河中流配合后唐軍隊作戰(zhàn),最終擊退梁朝王彥章。十月,后唐軍隊進入汴州城,黃甫麟將梁末帝的頭顱裝入木匣獻于李存勖馬前,自此,梁朝滅亡,后唐軍隊名震天下。岐、楚、閩、吳越、南平等國聽聞,紛紛納貢稱臣。 而在各地的割據(jù)政權(quán)紛紛上表稱臣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例外,他就是前蜀后主王衍。他治理下的國家,后宮干政,宦官專權(quán),皇族標價賣官,執(zhí)政機關(guān)貪腐嚴重,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國家猶如還剩下最后一口氣的病鹿,只差誰來徹底終結(jié)它了。而軍神李存勖,顯然是這個執(zhí)刀人。他先假意與前蜀交好,使得王衍懈怠下來,撤下了后唐邊境上的守衛(wèi)。隨后,李存勖發(fā)兵六萬,劍指前蜀,巡游中的王衍剛返回成都便被中書令王宗弼囚禁。不久,李繼岌帶兵入蜀,前蜀正式滅亡,南方諸國無不驚懼。自此,李存勖基本坐穩(wěn)江山,后唐一時風(fēng)光無限,五代領(lǐng)域,無此盛者。如果李存勖就這樣繼續(xù)努力,勤政愛民,后唐也許會是李唐第二。但人,都是會犯錯的,天下安定后,他也開始犯皇帝最容易犯的錯誤——貪圖享樂,他開始去追逐自己的藝術(shù)夢。他為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對于群臣的上奏充耳不聞,將國政交予后宮和宦官打理,自己則專心在皇宮聽?wèi)?。他日益寵幸伶人,最后不顧百官勸阻,給他們加官進爵,而昔日隨自己一同打天下的武將們反倒被冷落在一旁。我們都知道,出師表中武侯曾指出“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興盛,而“親小人,遠賢臣”國家便會危險。李存勖前期智勇雙全,又依靠個人魅力籠絡(luò)了一幫能臣,后唐才得以強盛。如今他卻寵幸伶宦,遠離群臣,整日只知唱戲聽曲,貪圖個人享樂。這樣下去,只會招致身死國滅的下場罷了。果不其然,同光四年,魏博兵變,朝廷派遣李嗣源前去平叛。誰知,這一去如放虎歸山,蛟龍入?!厩叭テ脚训睦钏迷捶炊艮D(zhuǎn)槍頭,帶兵向京師攻來。李存勖慌忙組織兵馬反攻,卻發(fā)現(xiàn)身邊竟無可用之將,還有大批軍士長期遭到克扣軍餉。而當(dāng)初一起打天下的能臣們,不是被他寵幸的伶宦陷害致死,就是長期遭受打壓心生怨恨,倒戈相向。當(dāng)初那個君臣相近,軍民相親的后唐早已不復(fù)存在。他有些恍惚,好在作為皇帝,他還有一點余威。身邊的軍士們雖心懷不滿,但也依舊愿意為他而戰(zhàn),但更多的,是為了當(dāng)初那個意氣風(fēng)發(fā)、愛民如子的少年將軍。在征討叛軍的路上,他望著路邊衣不蔽體的百姓,回想起軍中那些食不果腹的軍士,心中五味雜陳。醒悟,什么時候都不遲,只是對帝王來說,醒悟得太晚往往是致命的。到了興教門之后,他命軍士守守在宮門外,自己則在殿內(nèi)進食。喝著白粥的他正在思考平叛后究竟該如何補償眾將和百姓,卻忽然聽見門外殺聲震天,他趕忙出門查看,卻見亂兵四起,軍士斗作一團。見他出來,為首的一人指著他說:“抓住暴君,重重有賞。”他定睛一看,那人,竟是他曾經(jīng)最寵幸的伶人——郭從謙。他張口正要說什么,忽然一支箭矢向他射來,正中他的臉頰。他緩緩倒下,意識開始模糊,眼前漸漸變暗,直到,什么也沒有…… 史載,李存勖于公元926年四月在興教門逢伶人郭從謙叛亂,他與宿衛(wèi)并肩作戰(zhàn),殺死叛兵數(shù)百人,后不幸為流矢所中,時年四十三歲。而在他死前最后一刻,他越過正室而立的皇后劉氏僅僅派人送來一碗米湯便匆匆離去;為數(shù)不多對他忠心耿耿、伴他左右的軍士,也早已死的死傷的傷;平日里他寵信的一眾伶人們,更是各作鳥獸散,最后,身邊僅剩善友一人而已……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寫道:“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李存勖十一歲開始便隨軍作戰(zhàn),靠著過人的勇略,一路過關(guān)斬將,建立起強大的后唐政權(quán),是天下人敬佩的英雄豪杰。但當(dāng)他獲得天下后,卻開始貪圖享樂,放任伶宦專權(quán),自己對國事充耳不聞,終日與伶宦為伍,這便注定了他“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下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支持他打天下的晉國軍民沒有得到合理安置,于是紛紛棄他而去。他聽信讒言,濫殺忠臣,使得叛軍打來時候無一人可用,最終死于亂軍之中。而叛軍之首,正是被他誅殺的忠臣舊部郭從謙,也曾是他最寵愛的伶人……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文獻: 【北宋】薛局正:《舊五代史》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 【北宋】王禹偁所:《五代史闕文》 【北宋】孫光憲 :《北夢瑣言》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