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草木典第一百六十五卷目錄 狼牙部匯考 狼牙圖 本草綱目〈狼牙〉 狼毒部匯考 狼毒圖 本草綱目〈狼毒〉 草犀部匯考 本草綱目〈草犀〉 鹿蹄部匯考 鹿蹄圖 本草綱目〈鹿蹄草〉 馬藺部匯考 馬藺圖 禮記〈月令〉 爾雅〈釋草〉 汲冢周書〈時訓(xùn)解〉 本草綱目〈蠡實〉 馬藺部藝文〈詩〉 馬藺草 明吳寬 詠吏部后園馬藺草 前人 馬藺部紀(jì)事 馬藺部雜錄 馬勃部匯考 馬勃圖 本草綱目〈馬勃〉 馬鞭部匯考 馬鞭圖 本草綱目〈馬鞭草〉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五卷狼牙部匯考釋名狼牙〈《本經(jīng)》〉 牙子〈《本經(jīng)》〉 狼齒〈《別錄》〉 狼子〈《別錄》〉 犬牙〈《綱目》〉 抱牙〈《綱目》〉 支蘭〈《綱目》〉 狼牙圖![]() 《本草綱目》狼牙釋名 陶弘景曰:其牙似獸之齒牙,故有諸名。 集解 《別錄》曰: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暴乾中,濕腐爛,生衣者殺人。 吳普曰:葉青、根黃赤,六月、七月華,八月實黑,正月、八月采根。 韓保升曰: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綠色,根黑,若獸之牙,三月、八月采根,日乾。 蘇頌曰:今江東、汴東州郡多有之。 李時珍曰:范子計然云:出建康及三輔色,白者善。 根氣味 苦寒有毒。 《別錄》曰:酸。 吳普曰:神農(nóng)黃帝,苦有毒。桐君辛岐伯雷公扁鵲,苦無毒。 徐之才曰: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 主治 《本經(jīng)》曰: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 甄權(quán)曰:治浮風(fēng)、瘙癢,煎汁洗惡瘡。 《大明》曰:殺腹臟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 附方 金瘡出血,狼牙草莖葉熟搗,貼之。〈肘后方〉 小便溺血,金粟狼牙草焙乾,入蚌粉、炒槐花、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米泔空心調(diào)服,亦治酒病。〈衛(wèi)生易簡方〉寸白諸蟲,狼牙五兩,搗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漿水,下一合服,盡即瘥。〈外臺秘要〉 蟲、瘡、瘙、癢,六月以前,采狼牙葉,以后用根生?咀,以木葉裹之,慢火炮熱,于瘡上熨之,冷即止。〈楊炎南行方〉小兒陰瘡:狼牙草、濃煮汁、洗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狼牙二兩、蛇床子三兩,煎水熱洗。〈外臺秘要〉婦人陰蝕、瘡爛者:狼牙湯,用狼牙三兩,水四升,煎取半升,以著纏綿,浸湯瀝洗,日四五遍。〈張仲景金匱玉函方〉聤耳出汗:狼牙研末,綿裹日塞之。〈圣惠方〉 毒蛇傷螫:獨(dú)莖狼子根,或葉,搗爛,臘豬脂,和涂,立瘥。〈崔氏方〉 射工中人有瘡:狼牙冬取根、夏取葉、搗汁、飲四五合,并傅之。〈千金方〉 狼毒部匯考釋名狼毒〈《本經(jīng)》〉狼毒圖![]() 《本草綱目》狼毒釋名 李時珍曰:觀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 《別錄》曰: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采根,陰乾,陳而沈水者良。 陶弘景曰:宕昌亦出之,乃言止有數(shù)畝地,生蝮蛇,食其根,故為難得,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漢中及建平。云與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沈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俗用亦稀,為療腹內(nèi)要藥耳。 蘇恭曰:今出秦州、成州,秦亭原在二州之界,秦隴地寒元無蝮蛇,此物與防葵都不同類,生處又別太山,漢中亦不聞有,陶說謬矣。 馬志曰: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重者為良,輕者為劣。秦亭在隴西,奉高是太山下縣,陶云:沈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堅實得水皆沈,狼毒春夏采者,輕虛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別,不可比類,此與麻黃、橘皮、半夏、枳實、吳茱萸為六陳也。韓保升曰:根似元參,惟浮虛者為劣也。 蘇頌曰:今陜西州郡及遼石州亦有之,狀如馬志所說。 李時珍曰:狼毒出秦晉地,今人往往以草?茹為之,誤矣,見?茹下也。 根氣味 辛平有大毒。 大明曰:苦辛有毒。 徐之才曰:大豆為之,使宜醋炒,惡麥句姜,畏占斯蜜佗僧也。 主治 《本經(jīng)》曰:欬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瘺、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 《別錄》曰:除胸下積癖。 大明曰:治痰、飲癥瘕、亦殺鼠。 抱樸子曰:合野葛納耳中治聾。 附方 心腹連痛作脹: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從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為度。〈肘后方〉 九種心痛,一蟲、二疰、三風(fēng)、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氣也,又治連年積冷、流蛀、心胸及落馬、墮車、瘀血、中惡等證。九痛丸,用狼毒炙香、吳茱萸湯泡、巴豆去心、炒取霜乾姜,炮人參,各一兩,附子泡去皮三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腹溫酒下一丸。〈和劑局方〉腹中冷痛、水谷陰結(jié)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zhuǎn)逆害飲食,用狼毒三兩,附子一兩,旋覆花三兩,搗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湯下,日三服。〈肘后方〉兩脅氣結(jié),方同上。 陰疝欲死、丸縮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兩,防風(fēng)二兩,附子三兩,燒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三度,白湯下。〈肘后方〉 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錢,用錫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化開,臥時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蟲也。〈集效方〉 乾濕蟲疥,狼毒不拘多少,搗爛,以豬油、馬油調(diào)搽患處方睡,勿以被蒙頭,恐藥氣傷面,此維揚(yáng)潘氏所傳方。〈藺氏經(jīng)驗方〉 積年疥癩,狼毒一兩,一半生研、一半炒研,輕粉三合,水銀三錢,以茶末少許,于瓦器內(nèi)以津液擦化,為末,同以清油浸藥,高一寸,三日待藥沈油清,遇夜不見燈火,蘸油涂瘡上,仍以口鼻于藥盞上吸氣取效。〈永類方〉 積年乾癬、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涂之。〈圣惠方〉 惡疾風(fēng)瘡,狼毒、秦艽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一二服。〈千金方〉 草犀部匯考圖缺《本草綱目》草犀釋名 李時珍曰:其解毒之功,如犀角,故曰草犀。 集解 陳藏器曰:草犀生衢婺,洪饒間,苗高二三尺,獨(dú)莖根如細(xì)辛,生水中者名水犀。 李珣曰:《廣州記》云:生嶺南及海中,獨(dú)莖對葉而生如燈臺,草根若細(xì)辛。 根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李珣曰:解一切毒氣,虎、狼、蟲、虺所傷,溪毒、野蠱、惡刺、等毒,并宜燒研服之,臨死者亦得活。 陳藏器曰:天行瘧瘴寒熱欬,嗽痰壅飛尸喉、痹瘡腫、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等病,煮汁服之,嶺南及睦婺間中毒者,以此及千金藤,并解之。 鹿蹄部匯考釋名鹿蹄草〈《綱目》〉 小秦王草〈《綱目》〉 秦王試劍草〈《綱目》〉 鹿蹄圖![]() 《本草綱目》鹿蹄草釋名 李時珍曰:鹿蹄象葉形,能合金瘡,故名試劍草,又山慈姑亦名鹿蹄,與此不同。 集解 李時珍曰:按《軒轅述寶藏論》云:鹿蹄多生江廣、平陸及寺院荒處,淮北絕少,川陜亦有,苗似菫菜,而葉頗大,背紫色,春生紫花,結(jié)青實,如天茄子,可制雌黃丹砂。 主治 李時珍曰:金瘡出血,搗涂即止,又涂一切蛇、蟲、犬咬毒。 馬藺部匯考釋名荔挺〈《禮記》〉 荓〈《爾雅》〉 馬帚〈《爾雅》〉 馬?〈《禮記注》〉蠡實〈《本經(jīng)》〉 豕首〈《本經(jīng)》〉 劇草〈《本經(jīng)》〉 荔實〈《別錄》〉 馬藺〈《唐本草》〉 馬楝子〈《圖經(jīng)》〉 旱蒲〈《綱目》〉 三堅〈《綱目》〉 鐵掃帚〈《救荒本草》〉 馬藺圖![]()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荔挺出。〈注〉荔挺馬?也,香草。〈大全〉方氏曰:凡物感陰者腥,感陽者香,陽方長矣,故荔挺出。 《爾雅》釋草荓,〈音并〉馬帚。〈注〉似蓍,可以為掃彗。〈疏〉荓草似蓍者,今俗謂蓍荓,可以為掃彗,故一名馬帚。 《汲冢周書》時訓(xùn)解大雪后十日,荔挺生,荔挺不生卿士,專權(quán)。《本草綱目》蠡實釋名 陶弘景曰: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惟天名精,亦名豕首。蘇恭曰:此即馬藺子也,月令仲冬,荔挺出,鄭元注云:荔馬,薤也,通俗文云:一名馬藺。本草謂之荔實。蘇頌曰:馬藺子,北人訛為馬楝子,《廣雅》云:馬薤,荔也。高誘云:荔挺出,荔草挺出也。講禮者不識,呼為荔挺,又作馬莧,并誤矣。馬莧亦名豚耳,即馬齒也。 李時珍曰:《爾雅》云:荓音瓶馬帚也,此即荔草,謂其可為馬刷,故名。今河南北人呼為鐵掃帚,是矣。 集解 《別錄》曰:蠡實生河?xùn)|川谷,五月采實,陰乾。 蘇頌曰:今陜西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葉似薤而長厚,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jié)實,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細(xì)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采實、并陰乾,用許慎《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高誘云: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于階庭,但呼為旱蒲,不知即馬薤也。 李時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莖高三四尺,葉中抽莖,開花,結(jié)實。 正誤 寇宗奭曰:蠡實,陶隱居言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本草諸家所注不相應(yīng),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本草不當(dāng),更言可為蔬菜,蓋馬藺葉出土已硬,又無味,馬牛皆不食,豈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更俟博識。李時珍曰:《別錄》蠡實,亦名荔實,則蠡乃荔字之訛也。張揖廣雅云:荔又名馬藺,其說已明,又按周憲王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diào)食,則馬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據(jù)陶說疑之,欠考矣,陶氏不識之藥多矣,今正其誤。 實修治 李時珍曰: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氣味 甘平無毒。 韓保升曰:寒。 蘇頌曰:山人服之,云大溫,甚有奇效。 主治 《本經(jīng)》曰: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fēng)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 《別錄》曰: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 蘇恭曰:療金瘡、血內(nèi)流癰腫,有效。 大明曰:婦人血?dú)鉄?、產(chǎn)后血運(yùn)、并經(jīng)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傅蛇蟲咬。 李時珍曰:治小腹疝痛、腹內(nèi)冷、積水痢諸病。 花苗及根葉主治 《本經(jīng)》曰:去白蟲。 《別錄》曰:療喉痹,多服令人溏泄。 李時珍曰:主癰疽惡瘡。 發(fā)明 蘇頌曰:蠡草,花、實皆入藥。《列仙傳》云:寇先生宋人好 種荔,食其葩,實是矣。 李時珍曰:按《葉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shù)行而愈,據(jù)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附方 諸冷極病,醫(y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凈,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寒疝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內(nèi)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盡愈。〈《姚僧坦集驗方》〉 喉痹腫痛、衛(wèi)生易簡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xì)呷大驗。 圣惠方:用馬藺子二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址剑厚R藺子八錢、牛蒡子六錢、為末、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水痢百病張文仲備急方:用馬藺子,以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如無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可?!∮址剑厚R藺子、乾姜、黃連各等分、為散熟湯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斷也。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 腸風(fēng)下血、有疙 ![]() 睡死不寤:蠡實根一握、杵爛、以水絞汁,稍稍灌之。〈《外臺秘要》〉 喉痹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痹腫痛、喘急欲死者,《外臺秘要》:用馬藺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煎一盞、細(xì)飲之、立瘥。 《圣惠方》:用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點之、日五七度。一方:單汁飲之,口噤者灌下,無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十枚、燒粟米一合、炒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一切癰疽發(fā)背、惡瘡:用鐵掃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黡: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并子煎湯、頻洗數(shù)次自消。〈《壽域神方》〉 面皰鼻皻:馬藺子花杵傅之佳。〈《肘后方》〉 馬藺部藝文〈詩〉《馬藺草》明·吳寬薿薿葉如許,豐草名可當(dāng)?;ㄩ_類蘭蕙,嗅之卻無香。不為人所貴,獨(dú)取其根長。為帚或為拂,用之材亦良。根長既入土,多種河岸傍。岸崩始不善,蘭蕙亦尋常。《詠吏部后園馬藺草》前人難呼童子上階來,頭發(fā)髼松亂作堆。豐草舞風(fēng)真錯認(rèn),繁花浥雨欲爭開。長饞荷處休教斸,高岸崩時合用栽。誰擬棕櫚為拂子,杜陵詩里獨(dú)憐材。馬藺部紀(jì)事《魏書·爾朱兆傳》:兆,字萬仁,榮從子也。爾朱榮死,兆謀攻洛,遣使招齊獻(xiàn)武王,欲與同舉。王時為晉州刺史,謂長史孫騰曰:臣而伐君,其逆已甚。我今不往,彼必致恨。卿可往申吾意,但云山蜀未平,今方攻討,不可委之而去,致有后憂。定蜀之日,當(dāng)隔河為犄角之勢。如此報之,以觀其趣。騰乃詣?wù)?,及之于并州大谷,具申王言。兆殊不悅,且曰:還白高兄,弟有吉夢,今段之行,必有剋獲。騰問:王夢如何。兆答曰:吾比夢吾亡父登一高堆,堆旁之地悉皆耕熟,唯有馬藺草株往往猶在。吾父問言何故不拔,左右云堅不可去。吾父顧我,令下拔之,吾手所至,無不盡出。以此而言,往必有利。騰還具報,王曰:兆等猖狂,舉兵犯上,吾今不同,猜忌成矣,勢不可反事爾朱。今也南行,天子列兵河上,兆進(jìn)不能渡,退不得還。吾乘山東下,出其不意,此徒可以一舉而擒。俄而兆剋京師,孝莊幽縶。都督尉景從兆南行,以書報王。王得書大驚。馬藺部雜錄《顏氏家訓(xùn)·書證篇·月令》云:荔挺出。《鄭元注》云:荔挺、馬薤也。《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廣雅》云: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易。《統(tǒng)通卦驗元圖》云: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zāi)。《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為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于階庭,但呼為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為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曰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yù),年始數(shù)歲,俊悟善體物,見此僧云面似馬莧。其伯父劉絳因呼為荔挺法師,絳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馬勃部匯考釋名馬勃〈《別錄》〉 馬 ![]() 牛尿菰〈《綱目》〉 馬勃圖![]() 《本草綱目》馬勃集解 《別錄》曰:馬勃生園中久廢處。 陶弘景曰:俗呼馬 ![]() 寇宗奭曰:生濕地及腐木上,夏秋采之,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并蓄者是也。 修治 李時珍曰:凡用以生布張開,將馬勃于上、磨擦、下以盤承,取末用。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惡瘡、馬疥。 陶弘景曰:傅諸瘡,甚良。 寇宗奭曰: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調(diào)呷、治喉痹、咽痛。李時珍曰:清肺、散血、解熱毒。 發(fā)明 李時珍曰:馬勃輕虛上焦肺,經(jīng)藥也,故能清肺熱、欬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李東垣治大頭病、咽喉不利,普濟(jì)消毒,飲亦用之。 附方 咽喉腫痛咽物不得:馬勃一分、蛇蛻皮一條、燒末、綿裹一錢、含咽立瘥。〈《圣惠方》〉 走馬喉痹馬屁勃、即灰菰焰:硝一兩、為末、每吹一字、吐涎、血即愈。〈《經(jīng)驗良方》〉 聲失不出:馬 ![]() 久嗽不止:馬勃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即愈。〈《普濟(jì)方》〉 魚骨哽咽:馬勃末、蜜丸、彈子大、噙咽。〈《圣濟(jì)錄》〉 積熱吐血:馬屁包、為末、沙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袖珍方》〉 妊娠吐衄不止:馬勃末、濃米飲服半錢。〈《圣惠方》〉斑瘡入眼:馬屁勃、蛇皮各五錢、皂角子十四個、為末、入罐內(nèi)、鹽泥固濟(jì)、燒存性研、每溫酒服一錢。〈《閻孝忠集效方》〉臁瘡不斂:蔥鹽湯洗凈、拭乾、以馬屁勃末敷之、即愈。〈《仇遠(yuǎn)稗史》〉 馬鞭部匯考釋名馬鞭草〈《圖經(jīng)》〉 龍牙草〈《圖經(jīng)》〉 鳳頸草〈《綱目》〉 馬鞭圖![]() 《本草綱目》馬鞭草釋名 蘇恭曰:穗類鞭鞘,故名馬鞭。 陳藏器曰:此說未近,乃其節(jié)生紫花,如馬鞭節(jié)耳。李時珍曰:龍牙、鳳頸,皆因穗取名。《蘇頌圖經(jīng)外類》重出、龍牙今并為一,又今方士謬立諸草為各色龍牙之名,甚為淆亂,不足憑信。 集解 陶弘景曰:村墟陌甚,多莖似細(xì)辛、花紫色、微似蓬蒿也。 蘇恭曰:葉似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都不似蓬蒿也。 韓保升曰:花白色,七月、八月采,苗葉日乾用。 蘇頌曰: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苗類益母,而莖圓高二三尺。 又曰:龍牙草生施州,高二尺,以來春夏有苗,葉至秋冬而枯,采根洗凈用。 李時珍曰: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xì)紫花,作穗如車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細(xì)根白而小,陶言花似蓬蒿,韓言花色白,蘇言莖圓,皆誤矣。 苗葉氣味 《苦微寒》:無毒。 《大明》曰:辛涼無毒。 甄權(quán)曰:苦有毒,伏丹砂流黃。 苗葉主治 《別錄》曰:下部??瘡。陳藏器曰:癥瘕、血瘕、久瘧破血,殺蟲搗爛,煎取汁,熬如飴,每空心,酒服一匕。 《大明》曰:治婦人血?dú)?、肚脹、月候不勻、通月?jīng)。 朱震亨曰:治金瘡、行血、活血。 李時珍曰: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根氣味 《辛澀溫》:無毒。 根主治 蘇頌曰:赤白下痢,初起焙搗羅末,每米飲服一錢,匕無所忌。 附方 瘧疾寒熱:馬鞭草搗汁五合、酒二合、分二服。〈《千金方》〉蠱脹、煩渴、身乾、黑瘦:馬鞭草細(xì)剉、曝乾,勿令見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溫服。以六月中旬雷鳴時,采者有效。〈《衛(wèi)生易簡方》〉 大腹水腫: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以粉和丸,大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四五丸,神效。〈《肘后方》〉 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涂之。〈《集驗方》〉 婦人疝痛、名小腸氣:馬鞭草一兩、酒煎、滾服,以湯浴身,取汗甚妙。〈《纂要奇方》〉 婦人經(jīng)閉、結(jié)成瘕塊、肋脹大欲死者:馬鞭草根苗五斤,剉細(xì)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酒化下,日二服。〈《圣惠方》〉 酒積下血:馬鞭草灰四錢、白芷灰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五十丸。〈《摘元方》〉 魚肉癥瘕,凡食魚鲙及生肉在胸膈不化成癥瘕:馬鞭草搗汁,飲一升即消。〈《千金方》〉 馬喉痹、風(fēng)躁腫、連頰吐血數(shù)者:馬鞭草一握,勿見風(fēng),截去兩頭,搗汁,飲之良。〈《千金方》〉 乳癰腫痛: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塊,擂汁服,渣傅之。〈《衛(wèi)生易簡方》〉 白癩風(fēng)瘡:馬鞭草為末,每服一錢,食前荊芥薄荷湯下,日三服,忌鐵器。〈《太平圣惠方》〉 人疥馬疥:馬鞭草、不犯鐵器、搗自然汁半盞、飲盡,十日內(nèi)愈,神效。〈《董炳集驗方》〉 赤白下?。糊堁啦菸邋X、陳茶一撮、水煎服,神效。〈《醫(yī)方摘要》〉發(fā)背癰毒痛不可忍:龍牙草搗汁,飲之,以滓傅患處。〈《集簡方》〉 楊梅惡瘡:馬鞭草煎湯、先熏后洗、氣到便爽,痛腫隨減。〈《本草蒙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