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故事提到了紹興的幾處歷史地標(biāo),包括古龍興寺、禹廟、會稽子城等等,很多地方現(xiàn)在還是名勝古跡,這是《夷堅志》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唯一搞不懂的是:主人公為啥遷葬? 【原文】 王承可(鈇),紹興辛酉歲提舉浙東茶鹽,公廨在會稽子城東,蓋古龍興寺。承可第三子洧,嘗夢一丈夫,衣紫袍,來言曰:“我朽骨埋桃樹下,幽魂無所歸,君幸哀我,使得徙葬。”洧覺,白其父。視舍旁有巨桃一本,因下穿求骨,弗獲。明年八月晦,又夢有通謁者曰:“朝請大夫李尚仁?!奔冗M,乃向所夢者,頫首慘蹙,以舊懇申言,袖詩一紙以贈洧,曰:洧覺。急燭火筆于簡。會承可將代還,以李君精爽不可負,亟集吏卒盡西廡之桃下,大索數(shù)日,無所見。承可躬督畚鍤,復(fù)穿尺許,乃得之。有小象梳二,已朽,烏巾才余方寸,骨旁存大釘四,乃遷葬于禹廟后三喬松下,具酒食祭之。吳興莫壽朋(儔)、洛陽朱希真(敦儒)皆記其事,意以夢中詩為吉祥。后十四年,洧以事謫廣東,而廣東自有寓客曰“李尚仁”云。
【白話語音文字版】 王承可(名鈇)在宋高宗紹興辛酉(紹興十一年,1141年)年擔(dān)任提舉浙東茶鹽,他的官署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子城的東邊,以前那地方大概是古龍興寺。有一天,王承可第三子王洧wěi夢到一位身穿紫袍的官人來跟他說:“我的一把朽骨埋在桃樹下面了,我的幽魂無處可去,如果您能哀憐我,希望幫我遷葬?!蓖蹁⑿蚜艘院?,跟父親報告此夢。王氏父子見到居舍旁邊確實有棵巨大的桃樹,于是向下挖掘,想找到夢中人所說的尸骨,但沒收獲。第二年八月最后一天,王洧又夢到有人來通名拜見,說道:“我是朝請大夫李尚仁?!蹦侨诉M來后,王洧一看就是去年夢到的那個人,只見他低著頭,一副悲傷凄切的面容,又跟王洧提起之前說到的遷葬之事,還從衣袖中拿出一紙詩文贈給王洧,詩是這樣寫的:(參考簡釋:我被埋在桃樹下不甘孤單寂寞,去年我有機會見到了您。我活到了八十歲,人間少有,我兒孫滿堂,世上難尋。我在世時是很有作為、革除時弊的忠臣,現(xiàn)在您能可憐我的境況幫我遷葬,這樣的恩情即是大德??蓱z我的白骨就埋在附近,您的舉手之勞對我來說就是無盡的大恩)王洧驚醒,急忙點起蠟燭,把這首詩寫在書簡上。此時,王承可的任期將要結(jié)束了,他認(rèn)為這位李尚仁兩次清晰托夢不能相負,馬上召集小吏兵卒就在大桃樹所在西邊這片房屋周圍挖掘,一番大動了好幾天,什么也沒找見。王承可不甘心,親臨現(xiàn)場督戰(zhàn),各種挖土工具全上,又挖了一尺多深,終于找到了尸骨,旁邊還有兩把小象牙梳子,已經(jīng)朽壞了,尸體頭上戴的烏巾就剩下方寸大小,遺骨旁邊還有四枚大鐵釘。于是王氏父子把遺骨遷葬到禹廟后的三棵喬松之下,還準(zhǔn)備了酒食,祭奠一番。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莫壽朋(名儔)和洛陽人朱希真(名敦儒)都記載了這件事,大家都認(rèn)為這首夢中詩對王洧來說很吉祥;十四年以后,王洧因事被貶廣東,到了那兒以后,他住的地方就有一位寓客名叫“李尚仁”的。【祥宏點評】:王鈇fū(?-1149年),字承可,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秦檜舅氏王本之子,以蔭授通仕郎,歷官通判邵州、提點浙西刑獄、提舉兩浙東路茶鹽、戶部侍郎、知湖州、知廣州;提舉浙東茶鹽,負責(zé)浙江東路(今浙江部分地區(qū))的茶鹽專賣稅收等事;會稽子城,現(xiàn)為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紹興古城內(nèi)西部;關(guān)于會稽的古龍興寺,有這樣的記錄:最澄和尚(日本天臺宗始祖)曾于唐貞元二十一年(804年)三月來到越州(即紹興)龍興寺學(xué)習(xí)密宗,在此拜見了著名的密宗大師順曉和尚;紫袍,宋代三品以上官員的官服;月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朝請大夫,從五品上文散官;頫fǔ,同“俯”,頫首,即低頭;慘蹙cù,慘戚,悲傷凄切;廡wǔ,古代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屋子;畚鍤běn chā,指挖運泥土的用具;紹興禹廟,祭祀夏王大禹的廟宇。在今紹興市東南六公里、禹陵右側(cè);喬松,松科、松屬喬木,高達70米,一般胸徑1米以上。禹廟附近的喬松古籍多有記載;莫儔(1089-1164年),字壽朋,湖南澧州慈利縣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狀元,因投金國為偽政權(quán)臣,受到后世詬??;朱敦儒(1081-1159年),字希真,洛陽人。歷官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看來這位李尚仁跟王洧很有緣分,但是有點搞不明白:把王氏父子折騰一番,李大夫從桃樹下遷到喬松下,有什么不一樣嗎?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紹興禹廟,文圖說明:原文電子版文字來自“中華文庫”-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版《夷堅志》校訂;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帙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修證地圓融道家,與宋代文化領(lǐng)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又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參考音頻:來自“宋朝一小時”音頻專輯@喜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