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彼抉R遷《史記》之《晉世家》第一句話講明了唐叔虞的身份。唐叔虞,姬姓,名虞,本來叫姬虞,西周開國天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兒子,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姬誦同父同母的弟弟。 司馬遷寫唐叔虞,為什么不直接寫唐叔虞,前面要加一個“晉”字?而姬虞為什么又叫“唐叔虞”? 晉,今天山西的簡稱,晉來源于晉國,而晉國初期并不叫晉國,而叫唐。唐叔虞時期,成王將他封在“唐地”,將唐地封給姬虞后,國號還是為“唐”,一直到唐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后,才把國號改為“晉”。因為姬虞被封到“唐”,所以史料中就把他稱之為“唐叔虞”,這是唐叔虞中唐的來源。 那么“叔”是怎么來的?關于“叔”字,中國古代有“伯仲叔季”按兄弟排行來稱呼的習慣,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那季呢?季是老四嗎?劉邦實際名字是“劉季”,那劉邦是老四嗎?事實上不是,劉邦是老三,其實季是最小的意思。很多人把唐叔虞的“叔”字認為是老三的意思,但是翻遍史料,我們找不到任何記載唐叔虞是老三的信息,反倒是有唐叔虞是周武王的次子的說法,也就是二兒子。唐叔虞是老二的話,不應該叫唐叔虞,而應該叫唐仲虞才對。 那么唐叔虞到底是怎么來的?翻開中華書局《史記》“晉世家”1485頁,唐朝司馬貞索隱,“叔,字也,故曰唐叔虞?!?,但是我們翻到1486頁,司馬遷的記載是“姓姬氏,字子于”,我更相信司馬遷的記載,原因很簡單,司馬遷能看到的資料一定比司馬貞看到的更多,而且司馬遷比司馬貞離唐叔虞更近。所以,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 唐叔虞,名虞,這個是沒有一點點爭議的,我們可以把他叫姬虞,也可以叫唐叔虞,那么,我們可以把“唐叔”看成是一個整體,那么“唐叔”,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事實上,很多資料中把唐叔虞稱之為“唐叔”,而唐叔不止唐叔虞用過,中國歷史上在唐叔虞之前,也有唐叔。這也是《史記》中為什么介紹唐叔虞的時候前面要加個“晉”的原因,就是為了區(qū)別于以前的“唐叔”。那么也許真相就逐漸清晰了,封給姬虞的“古唐國”,曾經有過一位有為的“唐叔”,姬虞被封到“唐”地,不僅使用了“唐”這個國號,“唐叔”這個名號,也沿用給了姬虞,所以歷史上就把姬虞記載為“唐叔虞”,“唐叔”可能是姬虞沿用的前人的名號。那么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號唐叔。 那么“唐叔”怎么來的?這里涉及到一個中國非常有名的國號“唐”。唐,是一個古老的國號,最早使用唐的是堯,堯,我們也把他稱之為“陶唐氏”,堯的后代統(tǒng)治的國家一直國號為“唐”,這個國家從堯時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西周初期。武王崩,周公攝政,發(fā)生了“三監(jiān)之亂”,這個堯的后代的封國“唐”參與了叛亂,被周公所滅,然后封給了姬虞,姬虞沿用了“唐”這個國號,所以我們在史料中可以看到“古唐國”這樣一個叫法,是為了區(qū)別姬虞的“唐”。堯的后代統(tǒng)治的古唐國以及封給唐叔虞的唐國,都是在山西境內,所以,當爵位是“唐國公”的李淵被派到山西太原為官的時候,李淵心里高興極了,認為是吉兆,唐國公回到了唐地,預示著自己將有天下,然后從太原誕生了我們非常屬于的唐王朝。 也許在古唐國有一位非常有為的“唐叔”,所以當姬虞被封到唐國,就把它稱之為唐叔,或者更有甚者,古唐國的國君就被稱之為唐叔,所以當姬虞被封到唐地為諸侯,就成了唐叔虞。 唐叔虞的事情,我們知之甚少,因為史書中幾乎沒有記載,《史記》晉世家,“自唐叔至靖侯五世,無其年數(shù)”,甚至連紀年都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唐叔虞到唐地后“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只知道他的治下唐國曾經長出一株雙穗的麥子,視為祥瑞,唐叔虞興沖沖的把它敬獻給成王,成王又興沖沖的敬獻給周公,周公還寫了《嘉禾》。后人為了紀念唐叔虞對唐國的貢獻,建了祠堂紀念他,太原的晉祠,就是一座唐叔虞祠。今天,我們到了山西太原晉祠,會聽到導游介紹唐叔虞,唐叔虞的事情史學界都搞不清楚,反倒是導游們講的好像他們認識他似的,真真假假,姑且隨便聽聽,甚至晉祠的主像邑姜,被他們說成是姜子牙的干女兒,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 參考資料: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中華書局 《左傳》,中華書局 《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線裝書局2008年,第227至238頁)王澤文(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方詩銘、王修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公簋與晉國早期歷史若干問題的再認識》,李伯謙,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總第33期 晉祠的唐叔虞像 翻拍自畫冊 晉祠的宋代彩塑 翻拍自畫冊 山西太原晉祠 王猙攝 山西太原晉祠 王猙攝 山西太原晉祠 王猙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