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剛看壩上行程時,很奇怪小龍為什么安排兩天的天津游。印象當中天津是個不熱門的城市,一個北方?jīng)]啥風景的城市。直到身處天津,才刷新了認知。 小龍對正在欣賞和分房的同學們說,稍微休息一下我們就去海河邊散步,看看風景,然后去吃地道的天津美味。 眾人終于停止了拍照,收拾好出門。 美屋俏佳人 倚欄而視 明明宛如高雅的女主人 微雨,眾人撐傘漫步在海河邊。許是下雨,海河彷佛被我們包了場,兩岸的建筑倒映在水里,隨微瀾起伏漣漪,彷佛訴說著這個不尋常的城市歷史。 天津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古時就因漕運而興起,唐朝中葉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天津的繁榮也是源于河運,元明清三代都城皆位于北京,龐大的人口使得城市興旺的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糧食負擔。 除了我們還有幾個釣魚人 當時江浙地區(qū)是最大的產(chǎn)糧地,而要將江浙糧食運往北方,有兩條路最為便利:一條是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進京;第二條是走海路,從東海、渤海,直到入海河口進京。而這兩條路,都要經(jīng)過天津。 天津在金朝時名為“直沽”,元朝改直沽為“海津鎮(zhèn)”。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奪位。朱棣成為皇帝之后,為紀念此地,在永樂二年(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jīng)過的口之意。 “天津”的“天”即天子,“津”即渡口,“天津”二字是明成祖朱棣欽賜,藉以紀念自己從此地渡口南下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 被包場的海河沿岸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筑城設衛(wèi),稱“天津衛(wèi)”。所以我們經(jīng)常也聽人稱天津為天津衛(wèi),就是這么來的。 天津著名的大沽炮臺從嘉靖時期就開始設立,在清代更是修建成為了與虎門炮臺齊名的一南一北兩處要塞,成為“京畿門戶”。自此,天津又稱為“津門”。 我記得當時去虎門游玩時,有朋友就說過這個典故:南有虎門炮臺,北有大沽炮臺。 海河留影 天津地處華北,東臨渤海,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之稱。 古老天成的海河,從三岔河口順流而下,蜿蜒七十多公里,穿過天津城,奔流到渤海入海口。 一路走過,那些風格迥異、中西合璧的橋,橫駕在海河之上,散發(fā)著獨特的“津味”。如今這里早已不是九河下梢、兩座浮橋三座關的天津衛(wèi)了,而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美麗津門。 蜿蜒的海河 中間是天津標志之一 金融大廈 又稱“直筒裙” 清代詩人朱岷的《初到津門》詩云: “潞衛(wèi)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京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柳外樓臺明雨后,水邊魚蟹逐潮輕。分明小幅吳江畫,我欲移家過此生。” 而這位江蘇籍詩人后來竟真的舉家遷居天津,成為津門歷史上的文化名人。 一座城市有水便有了靈性,何況天津還有“七十二沽”之稱。漫步于海河邊,涼風習習,幾個釣魚人也收了釣竿,在金鋼橋下避風。 一看時間差不多了,小龍說,晚餐地方不遠,我們散步過去。于是一行人悠哉游哉,穿街走巷,散步去晚餐地點。 美麗的金鋼橋 微風細雨游海河 漫步海河 散步去晚餐點 晚餐地點 肘子酥 晚餐的印象極為深刻,餐廳名喚“肘子酥”。肘子酥是天津的代表菜之一,北京烤鴨的吃法,非常有特色。據(jù)說肘子酥出了天津就不易吃到了,那到了天津當然要嘗一嘗。 肘子酥一上來我們就贊嘆了,焦酥松脆的外皮,加上香嫩的肉,旁邊是小碟配菜,擺盤顏色養(yǎng)眼。我夾了塊皮和肉,來點黃瓜條和洋蔥絲,再蘸點醬料,包了一個春卷樣,一口咬下去,噴香,好味道,真是色、香、味俱佳。 我們分開兩桌用的餐,我們那一桌六人,七八個菜,最終結賬才一百多。好吃還太實惠,天津真是好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