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幫自漢朝起,興起于江淮流域。他們的活動軌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南北線沿著大運河北上至漠北,東西線沿著長江西至青藏地區(qū)。 兩千多年前,在四川云陽云安,一個叫扶嘉的人,無意中開采出一口鹽井——“白兔井”。此后,鹽井在四川遍地開花。這種井鹽,均來自侏羅紀地質(zhì)年代的天然鹵水和巖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zhì)少、無污染、品質(zhì)一流。據(jù)說西漢年間,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就是四川當?shù)氐囊粋€大鹽商,這才有能力將女兒培養(yǎng)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大才女。 自貢,東漢時就開始生產(chǎn)井鹽,唐宋時就已經(jīng)因井鹽在蜀地聲名遐邇,這里的鹽不僅能供給本地人食用,還能遠銷到湖北西部。這個產(chǎn)鹽勝地,自然會像吸鐵石般吸引江淮地區(qū)的鹽幫們。他們爭先恐后前往自貢做生意,史籍稱自貢“商旅輻輳”“邦賦彌崇”,一派繁榮昌盛的景況。據(jù)記載,歷朝歷代,自貢一共鉆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甚至達到1000米。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這樣的鉆井深度可謂驚為天人。到了晚清咸豐同治年間,自貢一地的產(chǎn)鹽量居然高達三百多萬擔,滿足整個清代十分之一人口的食鹽需求。 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和發(fā)揚,離不開地域歷史文化的特征和脈搏。文化特點和歷史資源造就了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基礎。正如揚州的美食文化就是由鹽商們培養(yǎng)起來的一樣,自貢這個鹽幫菜系也由盤踞在此的鹽商們培養(yǎng)起來。 清朝的鹽商們個個富可敵國,據(jù)史記載,19世紀初,清朝爆發(fā)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鹽商們捐輸給朝廷用來平叛的軍費高達3000萬兩白銀。鹽商們錢多到花不完,自然會生活奢侈、講求排場,尤其是飲食方面,更是變著花樣求精求奢。乾隆年間的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便記載江南的鹽商們,每家都豢養(yǎng)好幾支家廚隊伍,用來相互爭奇斗艷:“烹飪之技,家皰最勝。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jīng)]骨魚,汪文密車螯餅,管大骨董湯、鱟魚糊涂,孔切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鹽商們相互之間請客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只有你想不到的菜,沒有他們的家廚做不出來的菜。他們每次請客的菜品數(shù)量之多,估計連慈禧太后都要甘拜下風。 鹽商們在飲食上求精求奢,逐漸開始追求新鮮、精細、刺激的吃食。此時,自貢鹽場已經(jīng)是鹽幫們的重要據(jù)點之一,常年聚集在此地的鹽商和鹽工的人數(shù)多達20余萬,并形成各種各樣的行幫。當?shù)鼐扑亮至ⅰ^密布,各個階層的飲食嗜好、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水乳交融,逐漸形成獨具自貢特色的鹽幫菜系。鹽幫菜系以味道濃厚、色彩鮮明為特點,除了具有傳統(tǒng)的辣味,還別具一層香濃味道。這種“重口味”深得鹽商喜愛,并被他們發(fā)揚光大,成為川菜中別具一格的翹楚,中華餐飲界中異軍突起的新秀。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