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抱著一個觀念,就是要去做減法,對于一些看起來沒有什么幫助的書就不去看了,而是去看帶有功利性目的的書。 昨天看到身邊有很多書,還沒看。于是產(chǎn)生一個問題自己抱有功利心看書真的好嗎? 但真正讓我產(chǎn)生這個疑問的是看吳軍老師的《格局》那本書。提到很多看似沒有用的東西,有時卻可以發(fā)揮關(guān)鍵作用。 對于看書是否要功利心這個問題其實我心中已有答案,就是既要功利性的看書,也要非功利性的看書。 為什么是這個答案呢?也算是我是試錯后的結(jié)果。 因為最開始我看書就是非功利性的看書方式,什么書都看。并不斷走向了非功利性看書這個極端。 隨后發(fā)現(xiàn),什么都懂一點,其實沒用。于是開始走向功利性看書這個極端。發(fā)覺思維容易被局限在一種思維框架中,沒有什么變化。 因此便有了現(xiàn)在的答案,就是找到一個功利性看書和非功利性看書的平衡點將兩頭兼顧。 當回答完這個問題之后,新的問題又來了,就是怎么去平衡這二者呢?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怎么分配時間給功利性看書和非功利性看書? 我目前想到了兩種方案:
其實我心中傾向于方案2,因為工作日是碎片化的時間,周末是整塊的時間,這兩種場景的時間形態(tài)不同。想著非功利性看書使用整塊時間感覺有些浪費。 但我還是想要試試這個方案1,是不是真的就效果不好呢。因此這兩個方案我都會去嘗試,然后對比看看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