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確定了要考研后,面對的就是選擇學校和專業(yè)的問題了。首先考慮是本專業(yè)考研還是跨考,本校還是名校? 確定考研后,接下來,你需要考慮的便是繼續(xù)選擇本專業(yè),還是跨考新專業(yè)。無疑,考研選擇本專業(yè)的把握性要大得多,也容易得多,而跨專業(yè)考研的成功的比例相對是較小一些的。一般而言,除非是特別想換專業(yè),并且對你所感興趣的專業(yè)有一定的了解和功底,放棄本專業(yè)跨考并不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畢竟放棄,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新的學科知識、新的學習方法,不是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就能掌握并運用自如的。而因為面臨種種這樣的情況,跨專業(yè)考生會處于劣勢,因此,如果非要跨考,那么你所選擇的新專業(yè)最好是曾經修過的第二學位。總的說來,平時關注較多,或者與本專業(yè)關聯(lián)性很大的專業(yè),復習起來會比較輕松容易,跨考的難度也不會很大。 文科屬于社會科學,理工醫(yī)科屬于自然科學,兩者的學習和研究雖也有某些共同點,但總體來看是迥異的:首先,文科的思維方式比較活躍,靈活自由,感性,而理工醫(yī)科的思維方式規(guī)范、理性。因此文科生選擇理、工、醫(yī)科很不占優(yōu)勢。其次,文科專業(yè)靠長時間的積累,理工醫(yī)科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文科專業(yè)學生的知識水平,這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專業(yè)內在的理論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種悟性。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 理工科和醫(yī)科專業(yè)雖然都屬于理性思維方式的學科,但由于它們各自理論性強、應用性強、操作性強,而且還需要嚴密的科學規(guī)范,所以這些專業(yè)的學生最好還是繼續(xù)攻讀本專業(yè)。 文科專業(yè)、理工科專業(yè)之間的互換,是專業(yè)重新選擇里難度系數最小的。大的學科門類一致的情況下,學科內的知識是相通的,學習方法模式比較相似,因而挑戰(zhàn)系數相對較小。 總體而言,跨專業(yè)選擇的風險度較高,保守起見,考研選擇本專業(yè)為宜。當然,勇敢的自我挑戰(zhàn)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嘗試跨專業(yè)的成功。 學校的選擇--本校還是跨校?名校還是非名校?本省還是外省?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部分的考研者都希望所報學校是好學校、名學校,至少也要比自己的學校所處地位高。與跨專業(yè)類似,跨校考研難度普遍高于本??佳须y度,名??佳须y度高于非名??佳须y度,報考外省的難度高于報考本省的難度。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得與學校學科建設情況結合起來看。 在學校的擇取上,若純粹為學歷而考研,可以跨校,選擇名牌,但犧牲的可能也大,要面臨很高的風險;若純粹為專業(yè)深造而考研,可以不必過多考慮學校是否為名牌,只需考慮要考的專業(yè)在國內的排名情況。名校學生在考研學校的選擇上會占有更大優(yōu)勢,而非名校學生,或者二三本院校的學生則可能不那么順利,這是一個客觀的現(xiàn)實。另外,理工科院校對文科院校學生的擇取存在一定限制,文科院校也對理科院校學生的擇取存在一定限制。 選擇學校時,該不該選一所"名校"?這是令許多考生頭疼的問題。雖然很 多考生選定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但應該報考哪一所學校呢?面對同一個專業(yè),不同的學校報考人數不一樣,錄取比例不一樣,競爭程度也不一樣。我們究竟應該選擇"競爭慘烈"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名校,還是選擇相對輕松猶如"陽關大道"的普通高校? "名校情結",是考生在報考學校時,對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種帶有強烈偏 愛的主觀意愿和報考傾向,這種傾向甚至會持續(xù)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所謂"名校",是無論從學校的硬件條件還是軟件環(huán)境來看都具有相當實力的高校,它們對考生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報考人數眾多,競爭也非常激烈。從心理機制來看,考生"名校情結"的背后是高成就動機的驅動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實現(xiàn)目標、爭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強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試成績的提高,喜歡設置較高挑戰(zhàn)性的目標,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運氣來獲得成功,這對于保持一種持久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利;從集中復習的效果來看,一部分有"名校情結"的考生,由于目標明確地集中于少數幾所"名校",有利于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 跨專業(yè)跨院??佳写嬖诤艽蟮娘L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確定性--學校的不確定性、專業(yè)的不確定性。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自己的實力??忌枰私鈱λx專業(yè)的研究領域是否熟悉,對自己所跨的專業(yè)自己有沒有認真學過,學的過程中是否能消化吸收等,綜合分析自身能力才能應對跨專業(yè)的實際問題。 有的考生自身能力有限,考很多年還在200 多分打轉,這是能力問題,不是機遇問題;如果考生的考分離最后的錄取分數線差得不多,可以再試試,找一找原因,查缺補漏,再努力一點往往就能考上;有的考生總分是夠了,可是每次都栽在數學或者英語上,這是思維方式的限制問題,如果多次嘗試仍是這樣的結果,考生最好重新審視自己。因此,想要跨學??济5耐瑢W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礎上一鼓作氣,將考名校進行到底。 選擇了名校,那么就應該選擇良好的心態(tài)??佳衅叻挚繉嵙?,三分比心態(tài), 這已經成為常理。良好的心態(tài)不僅為復習增加成功的砝碼。 我國共有各類高校1000 多所,考生在報名時,最好查查該校的科研實力、 校園環(huán)境、師資力量、學校聲譽、專業(yè)設置等,還要看看該校歷年報考的人數、錄取的比例、分數等,預測一下報考該校競爭的激烈程度及自己在眾多報考該校的考生中的排位,分析自己距離該校錄取分數的差距和需要再努力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 在這一點上,很多名校的有些專業(yè)其實并不像看起來那么難,譬如中國人民 大學的哲學系,一般初試成績過線就可以上,而相對北大哲學就競爭激烈得多。雖然全國十幾萬個碩士點中只有極少數碩士點公開提供部分信息資源,但是類似招錄比(包括實際錄取中有多少人屬于保送,多少人屬于調劑)、導師研究方向等等這些重要的信息對于考生來說非常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