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振畫像 馮子振,字海粟,號怪怪道人,又號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元大德二年進士,時年47歲,人謂“大器晚成”。先為集賢院學(xué)士、待制,繼任承事郎,連任保寧(今四川境內(nèi))、彰德(今河南安陽)節(jié)度使。世稱其"博洽經(jīng)史,于書無所不記",且文思敏捷,下筆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元史·儒學(xué)傳》云:“酒酣耳熱,據(jù)案疾書,頃刻輒盡,美如簇錦,不律法度”。貫云石評其散曲說:“海聚之詞黎辣灝爛,不斷古今”。散曲現(xiàn)存小令四十四首,大多寄調(diào)《鸚鵡洲》。茲錄其三首: 山居圖 鸚鵡洲 山亭逸興嵯峨峰頂移家住, 是個不唧溜樵父 爛柯時樹老無花 葉葉枝枝風(fēng)雨。 [幺] 故人曾喚我歸來, 卻道不如休去。 指門前萬疊云山, 是不費青蛛買處。 【注】逸興:超逸灑脫的興致;嵯峨:山勢高險;唧溜:形聲詞,迅速的意思。引申為伶俐、聰明的意思;爛柯:腐爛了的斧子。據(jù)晉代任昉的《述異記》載:晉時王質(zhì)到信安郡石室山去伐木、砍柴,見幾個年輕人一邊下棋,一邊唱歌,吸引得王質(zhì)放下斧子聽他們唱歌,看他們下棋。年輕人送給他一枚棗核狀的東西,讓他含在口里。他含著那東西,竟不知饑餓。過了一會兒,年輕人又問他∶"怎么還不走?"他起身,一看斧子,斧子的柄已全朽爛。王質(zhì)后來回到家中,人們說他已去了百年。 柯,斧柄;青蛛:水蟲名?!痘茨献印酚?青蛛還錢"的傳說。后以青蛛代指錢。 山水人家 馮子振撰【鸚鵡曲】四十二首,曲前序曰:“白無咎有【鸚鵡曲】云:'儂家鸚鵡洲邊住,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江南煙雨。覺來時滿眼青山,抖擻綠震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余壬寅歲留上京,有北京伶婦御園秀之屬,相從風(fēng)雪中,恨此曲無續(xù)之音。且謂前后多親炙士大夫,拘于韻度,如第一個'父'字,便難下語,又'甚也有安排我處','甚'字必須去聲字,'我'字必須上聲字,音律始諧。不然不可歌。此一節(jié)又難下語。諸公舉酒,索余和之,以汴、吳、上都、天京風(fēng)物試續(xù)之”。 這首《山亭逸興》是第一支,借樵父的口物自述其胸臆,氣勢豪邁,出語爽快,堪見作者之真性情。 鸚鵡洲 感事江湖難比山林住, 種果父勝刺船父。 看春花又看秋花, 不管顛風(fēng)狂雨。 [幺] 盡人間白浪滔天, 我自醉歌眠去。 到中流手腳忙時, 則靠著柴扉深處。 水畔人家 此曲乃歌頌農(nóng)夫的生活,卻通過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把他們同船父加以對比,從兩者的生活中,肯定了自己“盡人間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的生活情趣。 鸚鵡曲 野客春歸不戀風(fēng)尖住, 向老拙問訊槎父。 嘆匡山李白漂零, 寂寞長安花雨。 【幺】 指滄溟鐵網(wǎng)珊瑚, 袖卷釣竿西去。 錦袍空醉墨淋漓, 是萬古聲名響處。 【注】野客:指李白;風(fēng)尖:又作風(fēng)光;槎父:駕竹筏的人;匡山:地名。在今河南省睢縣或扶溝附近。李白曾漂泊于此;滄溟:大海;鐵網(wǎng)珊瑚:用鐵網(wǎng)搜求奇珍、異寶。珊瑚,海中的一種腔腸動物,骨質(zhì)堅硬,色澤鮮艷,可以做精美的裝飾品;袖卷:唐定保《搪言》與辛文房《唐才子傳》載李白曾捉月而沉江。 云水居 這支寫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散曲,前半闋以"春歸"作起,說人們的青春年華,以至生命,都是容易逝去的;后半闋又通過李白"捉月沉江"的故事,進一步陳述只有脫去官袍,醉墨淋漓,才能萬古留名。曲重議論,但議論中亦見情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