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本條雖然開頭冠以“太陰病”,但不是真正的太陰病。如果是真正的“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的太陰病,同時有脈浮的表證,應該先溫補太陰,然后再發(fā)汗解表,這個治療順序是不能變的。 本條的真正含義是:病家有大便軟、大便溏的病證,這類似于太陰病,但沒有腹?jié)M、納差、嘔吐、腹痛等,此時脈象是浮的,病家還可能存在發(fā)熱惡寒、惡風、頭身痛、汗出等,這可以考慮用桂枝湯發(fā)汗治療。 嚴格意義而言,這是太陽病中風證兼有下利,病家本質上還是太陽病,前面32條的葛根湯證與這條是很類似的,32條是太陽傷寒兼有下利,本條是太陽中風兼有下利,一虛一實,但都是太陽病范疇。 這兩條給我們很大的提示——下利有時不是里證,而是表證,我們可以通過解表的方法來治療下利。表證的太陽病會導致下利,表證的少陰病也會導致下利,后面的314條我們會分享到。 里證會導致下利,表證會導致下利,半表半里證也會導致下利,像是172條的黃芩湯證、229條的可與小柴胡湯,臨床上我們始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
|
來自: 本能學堂a昨年 > 《胡希恕傷寒論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