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謫居海南四年(1097—1100),講學明道,培育人才,為中原文化的傳播和海南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史書稱謂“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1101年,東坡仙逝,人們便在此處修建的東坡書院內刻立東坡先生64歲肖像,并建祠紀念。



 蘇公祠正廳圓柱掛有楹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


 浮粟泉,蘇東坡被貶海南途經此處,“指鑿雙泉”,此泉為其中之一。
 因此泉味甘甜,水源旺盛泉面常浮水泡,宛如粟粒,故名浮粟泉。
 浮粟泉是東坡先生在海南島的重要遺跡之一,泉水不溢不竭,堪稱一奇。

 洞酌亭,蘇東坡被貶海南前往儋州時,曾借寓此地,后命名為“洞酌亭”。 蘇東坡“指鑿雙泉”之一洗心泉,因泉味不及浮粟泉,后無人問津,日久湮沒,后改建洗心亭,再重修改名洗心軒。 “小坡”蘇過(1072—1123年),蘇軾第三子,能文,深得乃父精髓,時人稱之為“小坡”。
 以下為五公祠陳列館展出的蘇軾書法,圖為《禱雨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