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騫多次出使西域后,漢朝將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也用在了與西域各國的交往上。于是,中國漢朝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遠嫁西域烏孫國的和親公主劉細君出現(xiàn)了,可惜的是,劉細君在烏孫國生活的時間很短,不到五年時間就去世了,況且,在這五年時間內,她先嫁烏孫國王獵驕靡,后嫁其孫岑陬軍須靡,地位一直都被匈奴嫁到烏孫國的和親公主地位要低。 公元前101年,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以和親公主身份,當了岑陬軍須靡的右夫人。公元前71年,漢朝與烏孫聯(lián)軍攻擊匈奴,烏孫軍首次大敗匈奴。公元前70年,烏孫國獨自再次大敗匈奴,讓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的地位得到明顯提升。解憂公主在烏孫國生活的五十一年時間里,她三次兩次改嫁,為漢朝與烏孫國的友好交往做出的突出的貢獻,更被烏孫和其周邊國家稱贊為:“漢家公主的美貌賽過天鵝,愛民如子的美德天下傳頌;烏孫國走出了一條濟世安邦的興國之路,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如同太陽升到正午一樣?!?/span> 和解憂公主一起遠赴匈奴的,還有她的一些侍女。在這些侍女中,有一位名叫馮嫽侍女,雖然出在低微,但她因為知書達禮、聰慧有識、沉著穩(wěn)健,再加上特別能言善辯,還通曉西域的語言文字及風俗習慣,讓她成為了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還被嫁給了烏孫國的右將軍,在協(xié)助劉解憂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更被烏孫國上層乃至西域多國的貴族尊稱為“馮夫人”。 漢宣帝時期,解憂公主遵照烏孫風俗,再嫁烏孫狂王。因為狂王的殘暴,解憂公主曾秘密聯(lián)合漢朝使者,為烏孫狂王擺下過"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可惜劍刺偏了,讓狂王負傷騎馬逃走。之后,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孫北山大將烏就屠弒王自立,導致烏孫國內亂。危急時刻,馮嫽受解憂公主之命,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去烏就屠軍中談判勸說。在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下,馮嫽終于成功勸服烏就屠接受漢朝賜封,鞏固了漢朝和烏孫的友好關系,再次讓烏孫國與漢朝實現(xiàn)安好,史稱“馮嫽定局”。 漢宣帝聽說了馮嫽的事跡后,召她回國陳述事情始末。馮嫽在宣帝面前,將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以及烏孫國各派的淵源分析得頭頭是道,高興的漢宣帝破天荒的委任馮嫽為正式的漢朝使節(jié),乘坐錦車,持漢朝節(jié)仗,代表皇帝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 公元前53年,烏孫國再次內亂動蕩時,已經回歸長安養(yǎng)老的馮嫽,不顧年逾古稀的高齡,毅然上書皇帝,第二次持節(jié)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在她的主持下,將烏孫國一分為二,立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昆彌即國王),統(tǒng)六萬戶,立烏就屠為小昆彌,統(tǒng)四萬戶,暫時解決了烏孫國內亂問題,也讓漢朝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了平靜安寧。 公元前51年,元貴靡去世,解憂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為大昆彌,因為其生性懦弱,繼位后又治國無方,致使烏孫局勢再起動蕩,烏孫國內的勢力大多歸附了烏就屠。身居長安的馮嫽,向漢元帝上書請求再為漢使,出使烏孫以鎮(zhèn)撫星靡。漢元帝同意,她以漢使身份出使烏孫。馮嫽以她的威望與才干,游說烏孫各方消釋嫌隙,精誠團結,幫助星靡治國安民,烏孫得以國泰民安,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也因此得以繼續(xù)。也就是在這一年,馮嫽和解憂公主一起回到了長安,葉落歸根。 對于馮嫽的歷史評價,因著有《中國歷朝通俗演義》而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的蔡東藩先生曾夸贊她:“蘇武后,復有馮夫人之錦車持節(jié),慰定烏孫,女界中出此奇英,足傳千古,惜乎重男輕女之風,已成慣習。” 馮嫽以女子身份,三次持節(jié)以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為漢朝和西域諸國的和平友好作出的突出的貢獻,不要說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即使是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也是難得一見的! 難怪蔡東藩先生更會作詩稱贊她:“錦車出塞送迎忙,專對長才屬女郎;讀史漫夸蘇武節(jié),須眉巾幗并流芳?!?/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