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纏身的范成大,終于抵擋不住歲月的無情打擊。 紹熙三年(1192),他的幼女出嫁前不幸亡故,這讓他十分心痛。老友周必大寫信勸慰他說,世間幻化,哭過慟過之后,自應一筆勾斷。 但范成大還沒從喪女的悲哀中調(diào)整過來,第二年,他的夫人也去世了。 這次對他是致命一擊。同年九月五日,68歲的范成大亦與世長辭。 多情之人,終歸為情所累。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許多人以為這只是一個長情文弱的老頭兒,卻不知他曾是一名震懾敵國的猛男,一個精煉能干的官員。 范成大去世兩年后,周必大為他寫神道碑,還原了他更為多面的人生: 做人極其厚道,喜道人所長,不欲聞人過;做官仁民愛物,“凡可興利除害,不顧難易必為之”;寫文章,瞻麗清逸,自成一家;寫詩詞,大篇短章,傳播四方;寫書法,自皇帝至庶人,人人爭相收藏…… 這樣一個幾乎沒有瑕疵的全才,在時代的洪流中,雖曾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周必大還是替他惋惜不已: “雖大用而未盡,識者惜焉?!?/span> 范成大成為全國“頂流”,是在他45歲這一年。 這一年,乾道六年(1170),曾創(chuàng)下抗金彪炳戰(zhàn)績的國民級英雄虞允文向宋孝宗建議:派遣使者到金國去辦兩件關(guān)乎大宋面子的大事,一是請金國歸還宋朝皇陵所在的鞏、洛之地,二是要求金國更改受書禮儀。 宋孝宗一聽,爽快地準了。自隆興二年(1164)北伐失敗與金國簽訂和約后,這個十分想雄起的皇帝,就活得十分憋屈。宋朝祖陵竟然落在“淪陷區(qū)”,已經(jīng)讓以孝治國的國策顯得可笑。更為現(xiàn)實的郁悶則是,每次金國使者來遞交國書,南宋皇帝必須“降榻受書”——離開龍椅,親自接收。宋孝宗早就想改變這項恥辱的禮儀。 問題是,對于當時強勢的金國來說,這兩件關(guān)乎大宋面子的大事,也關(guān)乎他們的面子。誰都要面子,最后就是拳頭決定面子。所以,出使金國提交“非分”的要求,本身就是一項危險的差事,派誰去呢?誰愿意去呢? 虞允文推薦了兩個人選,一個是李燾,一個是范成大。
史載,退朝后,虞允文將此事告訴李燾,李燾聽說后嚇得臉都白了:“今往,金必不從,不從必以死爭之,是丞相殺燾也?!?/span> 李燾強烈要求改派別人去擔任這項要命的差事,他還要留著小命寫他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呢。 任務只有落到了范成大身上。 沒想到范成大毫不推脫,一口答應下來。 出發(fā)前,宋孝宗專門問范成大,聽說大家都很怕出使金國,難道你不怕? 范成大回答:“臣已立后,為不還計?!蔽乙呀?jīng)交代了后事,原本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宋孝宗趕緊寬慰說:“朕不發(fā)兵敗盟,何至害卿!嚙雪餐氈或有之?!蔽覀冇植皇撬簹Ш图s,金人不至于害你,不過像蘇武一樣風餐露宿、吞氈飲雪倒是有可能…… 話雖這么說,但范成大內(nèi)心還是有些忐忑的。因為,宋孝宗交給范成大的國書里面,只提了請金國歸還宋朝皇陵一事,絲毫不提更改受書禮儀之事。范成大覺得不妥,請求宋孝宗補上。但宋孝宗“弗許”——也許是怕激怒金人,所以不肯在國書里寫上這個訴求,只要求范成大到時便宜行事。說白了,就是要范成大不按外交禮節(jié)出牌。 自古弱國無外交,范成大此去兇多吉少。 到達金國,范成大先是遞交了請求歸還宋朝皇帝陵寢的國書,“詞氣慷慨”。就在金世宗及其臣子們側(cè)耳傾聽之時,范成大卻突然說,兩朝的受書禮儀有問題,需要更改,我這里有一份私人寫的奏疏。說完從衣袖中掏出奏疏,要呈交金世宗。 這種唐突的做法并不符合外交禮儀,金世宗聞言大怒:“這里豈是你個人獻奏疏的地方?”兩邊的金國大臣也很憤怒,紛紛用笏板擊打范成大,但范成大“屹不動,必欲書達”。僵持了許久,金國太子甚至要拔劍殺了他。 回到金人接待宋朝使節(jié)的旅館,第二天,范成大聽到守門的小吏在議論,金國要扣留他。范成大知道自己處境危險,遂寫下一首詩表明心志: 萬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漚浮。 提攜漢節(jié)同生死,休問羝羊解乳不。 ——范成大《會同館》 詩中提到,他要以漢朝的外交家蘇武為榜樣。當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堅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氈飲雪。匈奴人揚言:待公羊產(chǎn)乳,才會放了他。但蘇武手持漢節(jié),歷盡艱辛18年,終不屈志。而范成大此次也做好了必死的準備,生命無非是一個小小的氣泡,很輕很輕,無論生死我都要像蘇武一樣不辱使命,管它公羊產(chǎn)不產(chǎn)乳。 范成大的氣節(jié)在金國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金世宗認為此種不懼死的忠臣在哪兒都應該受到尊重,關(guān)鍵是可以借此激勵本國的臣子,所以最后還是放了范成大。史載,范成大“竟得全節(jié)而歸”——出乎意料撿回了一條命回到南宋。 盡管此次出使未能達成南宋的兩項要求,金國只同意南宋方面奉遷陵寢,并歸還宋欽宗梓宮,但范成大的平安歸來,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外交成果。當時的南宋朝堂,大多為主和派,他們“畏金如虎”,生怕有任何言辭觸怒金國,引起兩國交戰(zhàn),故對一切不合理的條約忍氣吞聲,不敢去爭取。而范成大作為主戰(zhàn)派的一員,以實際行動證明:想要別人尊重你,必須先尊重自己。越是不爭不搶,人家越看不起你。 因此,范成大歸來,像是給南宋打了一劑強心針,提振了國家信心。他本人也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達到個人一生的人氣巔峰。 但實際上,范成大本人從未想過做英雄,當硬漢,他的成名不過是歷史時勢推著他往前走。他真實的一面,是一個有點頹喪的禪佛愛好者,一個喜歡田園生活的半歸隱者。 回望他的少年時代,小小年紀已經(jīng)經(jīng)歷大起大落。 范成大生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是平江府吳縣(今蘇州)人。在他出生這一年前后,涌現(xiàn)了一批“靖康寶寶”,這些孩子后來走出了許多人才。比如早他一年出生的陸游,晚他一年出生的楊萬里和尤袤,這四人后來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而跟他同年出生的周必大,后來做到了宰相,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壇,與范成大交情深厚,死后得謚號“文忠”。 范成大兩歲時,北宋亡國,但這還未對江南一個富庶之家的嬰兒造成多大的影響。他的家世確實很顯赫,與北宋名臣范仲淹同宗,雖然疏遠而不通譜。他的祖父范師尹,贈太子少傅。父親范雩,是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進士,官至秘書郎。而母親蔡氏,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孫女,北宋名相文彥博的外孫女。 在如此優(yōu)越的家庭里,范成大慢慢成長為疏財仗義、追求快意生活的官家子弟。但在他十七八歲時,隨著母親和父親相繼病逝,一切應得的日子瞬間按下了暫停鍵。他孤身帶著兩個妹妹,從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返回了故鄉(xiāng)吳縣。以家中僅剩的財力幫助兩個妹妹出嫁后,他自己躲到昆山縣的薦嚴寺讀書,一讀就是十年。 好友周必大后來回顧范成大這段經(jīng)歷,說他“煢然哀慕,十年不出……無科舉意”。 也許是父母雙亡讓他深陷哀痛與孤獨之中,他將自己此時的孑然窮困一身,認為是上天對他年少時放縱生活的懲罰,所以他隱隱有看破俗世之意,心甘情愿長年在寺廟中與僧人為伍,大好年紀也不出來參加科舉入仕。范成大本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心態(tài)的巨大變化,他曾寫詩說:“少年豪壯今如此,略與殘僧氣味同?!?/span> 后來,是父親生前好友王葆的出現(xiàn),改變了范成大的人生軌跡。 王葆是昆山人,與范雩是同年進士,累官左朝請大夫,以善于識人著稱。看到范成大生活態(tài)度消極,便勉勵說:“子之先君,期爾祿仕,志可違乎?”你逝去的父親一直希望你考科舉當官,你難道想違背他的遺愿嗎?范成大這才決心“出山”考科舉。有意思的是,王葆還是周必大的岳父,對周必大頗多鼓勵和提攜。正是通過王葆的關(guān)系,周必大與范成大結(jié)成了畢生的友誼。 紹興二十四年(1154),29歲的范成大考中進士。 這一年,殿試的狀元是張孝祥,與范成大同科進士的還有虞允文、楊萬里等人,可謂是南宋最牛的一屆科舉。而同樣參加這一年科舉的陸游因為得罪秦檜,遭黜落,未能上榜。 成功的日子總是這么平平無奇且枯燥,對于范成大而言,接下來的使命就是做官。 一到官場,他那種遁世隱居的性格就暫時蟄伏起來,而精明強干、興利除弊的作風就凸顯出來。他做過很多官職,大抵上在地方則為民謀利,在朝廷則勇于進諫。 因為為官犀利,他曾遭罷職;也因為為官頗有口碑,他又多次被重新起用。仕途起落浮沉,但他內(nèi)心極少波瀾。他本來就是憑借士大夫的責任感勉力入世參政,希望為國為民做些有益之事而已。就其本心來說,他仍然向往當年在薦嚴寺的半隱居生活,那才是他覺得最舒適的人生狀態(tài)。 從乾道三年(1167)起,范成大開始在老家蘇州城的石湖之濱,營造石湖別墅。哪一天仕途受挫或者厭倦了,他隨時可以進入隱居狀態(tài)。 一個人一旦對權(quán)力沒有欲望,他在權(quán)力場中就變得特別強大。不怕事,所以能做事。 進入官場的第一個職位,是徽州司戶參軍。他在任上最著名的事,是寫了一首《催租行》,揭露催租吏向農(nóng)民敲詐勒索的丑惡嘴臉,讓朝廷上的袞袞諸公開始反思基層官場的病態(tài)。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里正敲門來。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 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 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 ——范成大《催租行》 后來,他又寫了一首同樣犀利而催人淚下的《后催租行》,客觀敘寫一名老農(nóng)全家的遭遇,從而反映農(nóng)民在官府苛重租稅下的苦難日常。 老父田荒秋雨里,舊時高岸今江水。 傭耕猶自抱長饑,的知無力輸租米。 自從鄉(xiāng)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 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驅(qū)將換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范成大《后催租行》 全詩質(zhì)樸,卻又字字泣血,尤其是最后兩行,已經(jīng)賣掉兩個女兒抵租稅的老農(nóng)自敘,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門了,因為,家中還有第三個女兒可以充抵! 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對底層人民的關(guān)注,貫穿著范成大的大半生。偉大的作品,要和時代、人民的悲歡相通。正如錢鐘書所說,范成大“不論是做官或退隱時的詩,都一貫表現(xiàn)出對老百姓痛苦的體會,對官吏橫暴的憤慨”。 但范成大不僅僅停留在為底層呼號,而是有能力便去改變這些不合理的現(xiàn)狀。 在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州任上,他用3個月修復通濟堰,讓當?shù)匕傩帐朗来懊善淅薄A私獾疆數(shù)刎毭裆钇D難,常常生完孩子就遺棄,他于心不忍,專門籌了一筆錢來收養(yǎng)棄兒。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丁錢負擔太重、貧民被迫遺棄嬰兒的問題,他為民請命,上疏請求減收浙東丁錢。 他還首創(chuàng)“義役”,即以一鄉(xiāng)或一保為單位,應服役的家庭按貧富“輸金買田”,建立公用互助的義田,田地產(chǎn)出可抵各家服役費用。這類似于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的免役法加上公益互助的結(jié)合體,結(jié)果讓范成大辦成了,當?shù)孛癖姀拇嗣庥诓钜壑?,也免于遭受胥吏的催逼而破產(chǎn)。 范成大在處州僅干了八九個月,就被調(diào)到朝廷當禮部員外郎。當?shù)厝瞬簧岬盟?,十里相送?/span> 回到朝廷僅一年后,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受命出使金國,由此從一名地方實干官員,變成了國民級的外交英雄。但他并未改變心志,仍“以國家之痛為痛,與百姓之憂同憂”——這始終是他為官的初心。不管身處順逆境,不曾更改。 由于出使金國有功,范成大歸國后,隨即升任中書舍人。可沒多久,他就遭到外調(diào)。 事情起因是,宋孝宗欲任用外戚張說為簽書樞密院事,一時輿論嘩然,但沒人敢直言勸阻。這時,皇帝命范成大起草任命文件。范成大拒不起草,又上疏勸諫,最終阻止了任命,而他本人卻被皇帝弄到偏遠的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當知府去了。 范成大并不沮喪,也不抱怨,隨遇而安。他從家鄉(xiāng)出發(fā),一路南行到桂林赴任。途經(jīng)臨江軍(今江西樟樹)時,他見到了幾株古梅,十分喜愛,從此與梅花結(jié)下不解之緣。 梅花的迎霜怒放與孤傲獨立,歷來被認為是士大夫勇氣和歸隱者高潔的雙重象征。這恰好十分契合范成大的心境,所以一見鐘情。晚年歸隱后,他最大的樂趣之一是搜求各種梅花品種,廣泛種植。他在石湖別墅種了數(shù)百株,還嫌不過癮,又專門開辟了一個地方,取名“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種梅”。賞梅,寫詩作詞,編寫《梅譜》,他因此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梅癡”。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云來去、數(shù)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范成大《霜天曉角·梅》 他不僅自己詠梅,還請別人詠梅。 在范成大病逝前兩年,晚輩鬼才姜夔到石湖探訪他,恰好趕上大雪,梅花盛開。范成大硬是留姜夔住了一個月,讓他作詞譜曲。姜夔完成兩闋詞后,范成大賞玩不已,親自命名為《暗香》《疏影》,并讓家伎習唱。據(jù)說,姜夔離開時,范成大還將兩名家伎送給了他。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姜夔《暗香》 但第二年,范成大進入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似乎又悟到,癡迷梅花本身亦是眷戀外物的一種表現(xiàn),人之欲望還是消解得不夠徹底。在經(jīng)過數(shù)夜大風,枝頭梅花被打落殆盡之后,他悟到了這一點: 花開長恐賞花遲,花落何曾報我知。 人自多情春不管,強顏猶作送春詩。 ——范成大《連夕大風凌寒梅已零落殆盡三絕·其一》 人生就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擁有大智慧如范成大者,也無法抄捷徑,直抵終點。他總要在一站又一站的旅程中,與心靈對話,與外物相適,才逐步進入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 淳熙二年(1175),50歲的范成大受任出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跟之前在其他地方任職一樣,范成大在四川依舊頗有作為,政聲極佳。練將士、修堡寨、蠲租賦、薦人才,他的為政舉措越發(fā)老練。但對范成大本人而言,此時他內(nèi)心的歸隱情緒逐漸變得濃烈。出世與入世兩種人格在進行激烈的內(nèi)心之戰(zhàn),兩年后,他就稱病上疏辭職。 在四川期間,范成大最大的收獲,或許是與陸游成為莫逆之交。陸游當時經(jīng)過范成大的舉薦,成為他的下屬。后來,朝廷上主和派詆毀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范成大迫于壓力,無奈將其免職。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二人的交情。兩人時常詩詞唱和往來,陸游說,范成大的詩詞剛寫完,筆墨猶未干,就被人拿去譜曲傳唱,“仕女萬人已更傳誦”。到范成大辭職離蜀時,陸游不忍別離,竟一路相送,陪著走了十來天的路程才揮淚告別。范成大對此十分感念,在回贈陸游的詩里說:“送我彌旬未忍回,可憐蕭索把離杯?!?/span> 范成大乘船東歸,在淳熙四年(1177)的中秋節(jié)到達武昌,跟友人聚會時填了一闋詞——這或許是范成大最著名的一闋詞了: 細數(shù)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guān)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范成大《水調(diào)歌頭》 有人因為作者在詞中自稱“老子”,便從中讀出了豪邁氣概;但我分明從中讀出作者的蒼涼之感。作者面對山河破碎的國家難題,卻無能為力,只能帶著滿頭白發(fā)東歸,今夜與友人多飲了兩杯,他才借著酒精稍稍舒緩郁結(jié)之氣。舉起酒杯問明月,是否愿意同他結(jié)伴歸隱? 心境黯然,他的歸隱人格此時已顯露無遺。是否落實,就只是等一個契機而已。 大約同一時期,年僅40歲左右的辛棄疾在江西上饒的帶湖修建了新居,但他也在猶豫要不要歸隱:“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弊詈笏炎约哼€不歸隱的原因歸結(jié)到怕皇帝不允許,說到底還是國家有需要,他就隨時待命。范成大的心境同樣如此,或者說,有家國責任感的士大夫都是如此,無論內(nèi)心如何向往獨處,他們?nèi)孕鑿娖茸约阂陨鐣腿烁袷救耍荒軕Z,不能逃避時代的責任。 樓陰缺,欄干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虬咽,羅幃黯淡燈花結(jié)。燈花結(jié),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范成大《憶秦娥》 所以,想必范成大也是活得很辛苦,跟陸游、辛棄疾一樣。
歷史的吊詭在于,靠社會責任感支撐著的范成大,從成都回到臨安后,竟獲得了意外的晉升。 淳熙五年(1178),他甚至短暫獲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好友楊萬里評價說,中興以來,“知政幾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謂正臣,如公(范成大)才一二輩”。 在那樣的時代,做一個“正臣”的代價,便是僅僅兩個月后,他就遭彈劾罷免。 隨后又是外調(diào),歷任明州(今寧波)、建康府(今南京)等地主官。 仿佛命運的復刻,50多歲的范成大又經(jīng)歷了一輪浮沉起落。人生之于他,從來不是一場長跑這么簡單,而是一次次的折返跑。 但這一次,他真的要跑回起點,去擁抱真正的自我了——淳熙十年(1183),從夏至秋,五次請辭,終于獲批。從此開始了人生最后十年的退隱生活,盡管中間仍有過兩次的短暫起用,但他真的老了,朝廷也只是將他當成朝臣的一面旗幟,起用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zhì)意義。 回到石湖,范成大總算可以長舒一口氣。他強迫自己扮演了大半生的外向型人格,隨著社會責任的完成,終于可以卸下了。他也終于可以重新活成年少時的自己,像他18歲時棲居薦嚴寺那樣,做回那個有點頹喪的禪佛愛好者,那個喜歡田園生活的半歸隱者。 他終于可以吐露真實的想法:“方其余之在紫微,未嘗忘江湖之夢;及其余之耕石湖也,益自覺公侯之輕。” 身在帝國官場30年,主政一方也好,出使金國也好,哪怕周遭有再多的歡呼,都未曾掩蓋過他內(nèi)心怯怯的歸隱之夢。跟內(nèi)心渴望的田居生活相比,高官厚祿不過如同糞土。 “多謝紛紛云雨,相忘渺渺江湖”,一個真實的、舒適的、內(nèi)向的、無為的范成大,終于回來了。 園丁以時白事,山客終日相陪。 竹比平安報到,花依次第折來。 ——范成大《題請息齋六言》 植梅,賞菊,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這才是范成大。那么多年過去,他做直臣,做能吏,做好官,做英雄,做功名之事,但他內(nèi)心,始終住著一個范蠡,一個陶淵明,一個元德秀,“一棹何時歸去,扁舟終要江湖”。 終于,他寫下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拓展了田園詩的生命: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終于,他寫下了熱騰騰的農(nóng)事詞,里面有泥土和血汗的氣息: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zhuǎn)。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范成大《蝶戀花》 終于,他寫下了平生最為看重的親情,里面有他的子女和日常: 南浦回春棹,東城掩暮扉。 兒修雞柵了,女挈菜藍歸。 風力雖欺酒,花香尚染衣。 衰翁牢守舍,腸斷釣魚磯。 ——范成大《家人子輩往石湖檢校暮歸》 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他依然熱愛生活。 終于,他像一個平凡的農(nóng)家老頭兒一樣老去,經(jīng)歷喪女和喪妻之痛,經(jīng)歷花期無常和時光流逝,經(jīng)歷故人寥落和風雨敲門,經(jīng)歷最后的孤獨與自然。 但惟其如此,他越是平凡老去,越是彰顯偉大。 “花久影吹笙,滿地淡黃月”,再見了,范文穆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