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騰訊新聞,查看更多圖片 > 人類具有潛能是眾所周知的事。比如,家中失火,為搶救財物,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抱起冰箱就跑到外面……待火勢撲滅,讓其再搬回去,卻搬不動了。而潛能的發(fā)揮,通常都是一種應激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不由人的意識操控。 其實,掌管我們潛能的是潛意識,潛于何處,如何發(fā)揮,發(fā)揮出多少,發(fā)揮后如何調整恢復……都歸潛意識調控。潛能并不神秘,只是潛意識擁有的一項功能而已。 現(xiàn)代心理學將潛意識稱為主觀心理,將意識稱為客觀心理。 客觀心理指通過身體的五大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各種感覺)來認知客觀事物的過程。通過這些感官,也就是通過觀察、感受、教育等獲得知識??陀^心理的偉大功能是推理。 而主觀心理認識環(huán)境不依靠五官功能,它通過直覺。 潛意識是產生情感的地方,也是記憶的倉庫; 潛意識控制我們身體的心跳、呼吸、消化……掌控我們熟練地開車、走路以及一切下意識完成的動作; 潛意識堅定地維護著我們的“自我意象”,即我們每個人內心中的那個對自我身份的認定和描述。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為“本性”由潛意識操作,不歸意識管轄。除非改變潛意識中的這部分內容,否則性格是無法改變的。 潛意識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潛意識會自動搜索跟目標相關的資源來幫助我們,只是我們的意識感知不到這個過程。 弗洛伊德提出了個人潛意識理論,而他的學生榮格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理論。 榮格認為宇宙間存在著一種集體潛意識,我們人類的潛意識如果在某些情況下聯(lián)結到這個集體潛意識,就會靈光一現(xiàn)、豁然開朗,我們的意識就會在潛意識的幫助下,找到完美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個所謂的集體潛意識,其理論的正確與否,我們不必要理會,那是科學家的事。我們只需要關注對我們人生有幫助的技巧與方法。 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入睡前或是剛醒來時的朦朧狀態(tài)中,忽然想通了那個困擾自己的難題。因為這個時候意識正在從睡眠中蘇醒,而潛意識還沒有完全被意識“排擠”到后臺去工作。 現(xiàn)代心理學同樣認為,當你的五官停止活動時,就是你的潛意識的功能最為活躍的時候。 也就是說,當意識(客觀心理)終止活動或處于睡眠狀態(tài)時,潛意識(主觀心理)的能力就彰顯出來。 不過,如果意識完全終止了活動,你潛意識的信息你根本就無法接收到。 而道家文化的養(yǎng)生技巧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 在道家文化中,意識被稱為識神,潛意識被稱為元神。 聲明一點:元神和識神的功能范圍,與現(xiàn)代心理學中意識與潛意識的結構劃分并不完全重合。不過,那些差異不是本書要討論的重點,而且也不影響我們關于發(fā)揮元神(潛意識)的能力的應用,故為了方便讀者,就當元神等同于潛意識吧。 道家的養(yǎng)生技巧,就是對人體精氣神的修煉。 道家養(yǎng)生學的修持原則是:積精累氣、通經暢絡、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神氣相依、性命雙修。 《黃帝內經》說:“圣人行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恬淡虛無之意境可以讓人的元神充分發(fā)揮功能,這是養(yǎng)生長壽的根本之道。 說穿了,就是使識神徹底靜下來,讓身體真正的主宰——元神來無障礙地發(fā)揮功用。 但在練習道家方法的過程中,識神也沒有完全停止活動,要在恰當?shù)臅r刻調節(jié)元神活動(潛意識程序)的內環(huán)境和步驟。 因此,道家的養(yǎng)生文化給我們提供了大量讓潛意識充分發(fā)揮作用的技巧和經驗,而這些都是依靠實踐和體驗來學習和掌握的。 從道家的養(yǎng)生文化中,我們知道,元神通過沉淀思想、淡泊名利,在安、靜、虛、忘中得到升華;識神通過反復學習、思考,在積思廣慮中得到成長。 識神與元神伴隨人一生,需要相互統(tǒng)一協(xié)調,不可輕此厚彼、偏重一方。 元神的能量來自人體的元氣,而人體元氣來自宇宙的元氣,故“天人合一”以后,人體元氣與宇宙能量獲得溝通,元神所支配的人體的潛能就容易激發(fā)出來。 【鉤玄】 我們的潛能由我們的元神支配,而發(fā)揮元神能力的技巧有二: 一是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讓精神內守于恬淡虛無的意境,練習并掌握讓識神瞬間安靜的訣竅; 二是積累自己生命的能量,多積攢少耗費,練習并掌握“天人合一”的奧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