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本文99張攝影照片,八千余字,請君慎入! 一、那句黃山名言竟非徐霞客所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而一直被認為是徐霞客的這句感慨,當仁不讓成為黃山最好的廣告,筆者年少時便因此對黃山有了向往,二十余載共七上黃山,不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我們找遍徐霞客的著述,竟然未發(fā)現(xiàn)他寫過這句話。 ![]() 既然非其所說,那為何一直流傳著“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和徐霞客相關呢?一番考證后,明末清初時期由徽州巖寺鎮(zhèn)人閔麟嗣編纂的《黃山志定本》卷二《人物》第七十二頁中,有一段徐霞客對黃山的評價記載,當時有人問徐霞客:“游歷四海山川,何處最奇?”,徐霞客回答:“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不過此句仍無出處,而徐的好友錢謙益所作徐霞客傳中亦未見,《黃山志定本》的作者閔麟嗣不僅是學者,和徐霞客同樣是位旅行家,雖然閔麟嗣13歲時徐霞客就離世,但他在38歲時的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完成此志書,相同的愛好,同期的年代,應該有機會接觸到徐霞客和別人的對話記載并轉錄下來。 二、“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究竟源于何處?![]() 近代方志學家許承堯在其《歙事閑譚》一書中,收錄了同鄉(xiāng)汪鞠卣的《黃山雜記》一文,汪登黃山時,在文殊院遇到一位來自峨眉山的僧人,曾遍歷各地山川,對黃山推崇倍至,汪問其五岳和黃山比如何,僧人一番分析之后,認為綜合來看仍然是黃山絕冠,汪鞠卣聽后便感嘆:前人說過五岳歸來不看山,游過黃山則不看岳。這就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源起。 三、其實徐霞客對黃山評價更高![]() 回溯到四百年前,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二月初三,徐霞客第一次登黃山,在山上盤桓十日,可惜連續(xù)是雨霧天氣,未能飽賞黃山美景,不過,這已讓他對黃山情有獨鐘,兩年之后的九月初四,他又來到了黃山,在《游黃山日記后》一文中,面對天都峰和玉屏峰之間的奇景,留下: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的感嘆。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徐霞客首次登黃山后,便念念不忘是他平生所游覽的奇美之境,再登黃山看見上次無緣一探的新景,除了暢快激動,還潛藏著一絲愧意。 當然,黃山能有這位大旅行家把黃山當作生平奇覽,也不必在乎是否和五岳對比了。 四、筆者七上黃山的流水賬蹉跎歲月,時光催人老,因為那句著名的廣告語,筆者便久慕黃山之美,在二十年多間,從青春年少至中年,共七上黃山。 本節(jié)僅作簡單回顧,遴選一些有趣的黃山照片,與讀者朋友們共同分享真實的黃山。 (1)1999年前后初見黃山 從湯口的山腳下直上慈云閣登山步道,登蓮花峰,夜宿排云樓賓館,記得次日凌晨4點多起床,摸黑前往始信峰看日出,雖然沒有云海,不過太陽剛出時的霞光讓我終身難忘,之后再轉白鵝嶺下山,可惜拍攝的照片早就不知所蹤。 (2)2005年7月19日第二次登黃山 從太平索道上山,步行至光明頂,再轉登蓮花峰和天都峰,從天都峰直下慈云閣,這次沒有拍攝照片。 (3)2017年7月24日第三次登黃山 從云谷寺索道上,夜宿排云樓賓館,觀日落,次晨觀日出,轉登光明頂,再登天都峰,回玉屏樓索道下山。 ![]() 1、在始信峰附近的山道拍攝的一張奇峰風光,中間的兩峰相接處,有一石人戴著帽子,仿佛是采藥的藥農,恰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之詩境:“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p> ![]() 2、站在始信峰上,往北海賓館的方向拍攝,右邊的山峰是獅子峰,下方依稀可辨的建筑為獅子林賓館。 ![]() 筆者找到1929年由日本人島崎役治拍攝的獅子峰,山上的植被稀落,沒有如今茂盛,左中的寺廟建筑還在修建中,明朝萬歷年間,來自五臺山的一乘僧人曾在此修行,清康熙二十年的公元1681年建成觀音庵,如今已是獅子林賓館的所在地。 ![]() 3、在清涼臺附近,正好遇見一位來自廣州的攝影家,他正在思考著前方佳景的構圖。 ![]() 4、在丹霞峰的觀景臺,往西邊的方向,一輪金黃的圓盤,慢慢墜入暮靄之中,透出幾條耀眼的金芒,游人們則擺著各種姿勢,留下這難得的瞬間,中間的女子將手掌伸出,讓同伴拍下玉手托珠的照片。 ![]() 5、第二天凌晨,從排云樓賓館繼續(xù)前往丹霞峰看日出,爬上東觀景臺,已經站滿了早起的游客,無奈之下,只能找到一個相對高處,拍下了黃山松林晨曦的瞬間,五彩的霞光染亮了東邊的天空。 ![]() 6、下午2點左右,我們從玉屏峰下山,準備攀登天都峰,照片在迎客松下側的山道所拍,對面的高峰正是黃山著名的天都峰。 ![]() 我們再回到公元1616年的九月初四,徐霞客在日記中寫道,在登上玉屏峰后,遇到一位云游僧人澄源,待仆從會合,徐霞客面對蓮花峰與天都峰,贊為黃山絕勝之處,頓生攀登之念。文殊院僧人告訴他:“天都峰雖近但是無路,蓮花峰有路但很遠,近觀天都峰,明日再登蓮花峰頂比較適合,徐霞客沒有聽從,決意登天都峰。 ![]() 7、從玉屏峰的方向拍攝了直上天都的登山道,照片左上角鯽魚背上的欄桿清晰可見,極陡的山道越往上,游人成了幾個小點。 遙想四百多年前,我們仿佛看見了徐霞客在那一天的情景:他與僧人澄源、仆從沿著玉屏峰往下,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一路攀草牽棘,遇到大塊巖石則攀走其上,陡峭之處則攀爬其上,同行的澄源比較厲害,每至險峻之處,手腳都很難著力,是澄源先上再拉拽其他人,徐霞客當時想到往上登都如此艱險,又將如何下來?但是最終亦不顧,歷險數(shù)次,遂達峰頂。 如今的天都峰早已修建了登山石道,筆者七上黃山,其中三登天都峰,每次都覺著甚為吃力,而徐霞客登天都峰時并無石道,那種險絕,途中的膽顫心驚可想而知。 ![]() 8、在天都峰的半途,往玉屏峰的方向拍攝,玉屏樓賓館旁的迎客松依稀能見。而那一年,徐霞客肯定也回眸過此處,除了新蓋的建筑和鐵塔,其它不會有多少差別。 ![]() 9、大名鼎鼎的天都峰鯽魚背,上方一人正在欄桿間通過。 ![]() 10、登上鯽魚背之后,往玉屏峰和蓮花峰的方向拍攝,左下角的峰脊恰如鯽魚之背,恐高者斷不敢過,玉屏峰上的玉屏樓賓館露出了黃色的屋頂。 ![]() 11、站在天都峰之巔,往蓮花峰的方向拍攝,山頂都是由花崗巖巨石堆列。徐霞客登上天都峰后認為: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 (4)2017年9月23日第四次登黃山 兩個月之后,又來到了黃山,從慈光閣索道上,住光明頂,次日經飛來石往排云亭,游西海從白鵝嶺索道下山。 ![]() 12、很遺憾的是,這是一個雨天,走在慈光閣索道庭廊的途中,拍下了黃山的人字瀑風光,不過雨霧彌漫未能見全貌。 ![]() 13、雨中的黃山,令人郁悶,雨水滴落相機無法拍攝,霧氣縈繞,也無法欣賞山景,繼續(xù)前往天都峰,拍下了這張峭壁小松的照片。 ![]() 14、鯽魚背上,游人眾多,兩側均是白茫茫一片,而1616年的徐霞客在登上天都峰頂期間,也遇到了一陣陣的濃霧,他這樣寫道:惟一石頂壁起猶數(shù)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第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 ![]() 15、夜里入住光明頂山莊,擔心著次日的天氣,如果繼續(xù)下雨,那么本次黃山之行則連雞肋都不如,惴惴不安中睡到5點,起來后發(fā)現(xiàn)天氣稍微見晴,西邊的天空,一絲朝霞透過云彩的罅隙,右側的天都峰已經現(xiàn)出了真身,心情頓時大好,畢竟好友與他的爸媽第一次上黃山,前日的雨中已經困頓不堪,如果連黃山的真面目都不能看見,實在是太遺憾。 ![]() 16、趁著稍晴的天氣,吃完早飯,前往排云亭的方向,看遠處的群山在云霧中隱現(xiàn),早晨的黃山煙云氣勢磅礴,高聳的山峰恰好飄來一陣云,仿佛是旗云一般,杜甫如有緣登黃山,應該也會發(fā)出一覽眾山小,蕩胸生層云的感慨。 ![]() 17、走過飛來石,在下方的低處觀景臺,往上方所見,此時光明頂又被霧氣包裹,唯有飛來石挺立。 ![]() 18、在獅子峰的觀景臺,眼前是猴子觀海的景觀,一只石猴蹲在峰頂,云濤翻滾時,觀的是云海,在無云的晴日又稱猴子觀太平,觀的是山下的太平縣(今為黃山區(qū))。 ![]() 找到1929年8月日本人島崎役治拍攝的猴子觀海,幾乎沒什么變化,懸崖下方的幾棵小黃山松和現(xiàn)在大小差不多。 (5)2017年11月4日第五次登黃山 秋天的黃山,天空湛藍,空氣通透,有著玉宇澄清的感覺,繼續(xù)從慈光閣索道前往玉屏樓,再至鰲魚峰、光明頂,直接前往北海,再由白鵝嶺索道下山。 ![]() 19、在慈光閣索道站,通往玉屏樓的索道纜車循環(huán)往返,右側的最高峰就是天都峰。 ![]() 20、在玉屏樓,巨大的象石昂首挺立,石刻上的:“岱宗遜色”,直接與泰山進行了對比。 ![]() 21、站在玉屏峰的玉屏樓賓館前,前方高峰為天都峰,再回到公元1618年的九月初四,徐霞客登臨此處,寫下了: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今玉屏樓賓館】,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直黃山絕勝處! ![]() 22、黃山最有名的景點迎客松,這棵生長在高山絕壁上的奇松,已經有著千年的樹齡,曾經被安徽總結成了黃山松精神: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眾木成林的團結精神,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 筆者個人看來,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面對絕境而不屈的奮斗精神。 ![]() 至于迎客松何時而得名,我們從1914年5月由呂頤壽拍攝的照片中,可以得知此時已有迎客之名,這也是迎客松乃至黃山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照片。 ![]() 23、玉屏峰的觀景臺,再來感受一下徐霞客曾經看到的天都峰絕境。 ![]() 24、在前往蓮花峰的途中,秋天的黃山松,松針泛黃,照片中的這棵松樹,枝條伸展,宛若孔雀開屏。 ![]() 25、如洗的天空,一片湛藍,走下百步云梯,向鰲魚峰的方向,游人穿得五顏六色,在登山道上簇擁而上,巨巖之間叢生的松林與雜樹,紅葉、黃葉融匯成幾抹醉人的秋色。 ![]() 26、不經意間,在一處被高山遮蔽的山崖處,往上而觀,幾片紅楓葉孤零零地掛在枝頭,不忘給來此的游客,展示著黃山之秋的殘余艷美。 ![]() 27、近拍鰲魚峰,海中巨鰲昂首望天,之字型的登山道,游人如龍一般穿行而上。 ![]() 28、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不畏艱險,正從一線天爬上鰲魚峰。 ![]() 29、在鰲魚峰往光明頂?shù)姆较?,天海中的水庫,天空倒映在水中,如同一顆巨大的藍寶石。 ![]() 30、繼續(xù)前行至白云賓館前方的樹林,在藍天白云下,這棵樹上的樹葉一團金黃,讓黃山的秋天愈加醇美起來。 ![]() 31、在光明頂山莊的高處,往西邊的方向望去,竟然出現(xiàn)了白紗一般的云海,那么的潔白,那么的神圣,惹得游人興奮不已,紛紛拿起手機和相機,留下這難忘的瞬間。 ![]() 32、再朝著天都峰的方向拍攝,下午的陽光照亮了穿著紅色衣服和戴著紅帽子的游人,此刻遠處的天都峰和玉屏峰靜靜矗立在天地之間,天空的云已經分層,下方的云層明顯偏灰,形成明顯的分界。 ![]() 33、第一次從光明頂沿著直達北海景區(qū)的小道,沿途往西,拍到了飛來石的倩影。 ![]() 膾炙人口的1987年《紅樓夢》電視劇,片頭的飛來石,就是在這一段的山道取景。 ![]() 34、此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在北海賓館前,終于拍到了比較清晰的夢筆生花,不過最美的景致還是白云霧氣縈繞之時。 ![]() 我們找到1914年5月由呂頤壽拍攝的照片,那時候已經被稱為夢筆生花。 (6)2018年5月24日第六次登黃山 前5次都為夏秋之際,這一次終于在春天登黃山,繼續(xù)是從慈光閣索道上,至玉屏樓,再回轉至鰲魚峰、光明頂、排云亭,當晚入住獅子林賓館,次晨往始信峰觀日出,再由白鵝嶺索道下山。 ![]() 1929年8月日本人島崎役治登上玉屏峰后,拍攝了這張照片,左側是象石,右側的寺廟為文殊院。 ![]() 35、筆者在同樣的位置拍攝了玉屏樓照片,與前圖進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右側的兩棵松樹已經長高變粗,其后的建筑是文殊院1952年失火燒毀后改建的玉屏樓賓館。 ![]() 筆者再找到1914年5月由呂頤壽拍攝的文殊院,可以看出一百年的時間,幾棵黃山松的變化還是很大。 ![]() 36、轉身過來,正遇見一位女游客認真地給同伴拍照。 ![]() 37、往東邊的方向,在群山之間,飄著幾縷霧氣,如紗一般的輕柔。 ![]() 38、前往百步云梯的途中,在蓮花峰的一處山道旁,霧氣彌漫,蓮花峰頂只露出了輪廓,近處的一根柱石,仿佛丹霞山的陽元石,勃發(fā)著雄性的生機。 ![]() 39、回望天都峰的方向,拍攝了一張登山道全景照片,右下角是起點,沿途的游人如蟻,最上邊的峰頂可清晰看到幾個人影,徐霞客四百多年前從天都峰下山時曾這樣回憶: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 40、在途中,忽然看見青綠的松林間,跳出鮮艷的紅色,正是綻放中的黃山杜鵑花,如果說黃山松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那么黃山杜鵑即為嬌羞可人的柔女子。 ![]() 41、在鰲魚峰上,這處造物主打造的天然盆景,讀者朋友們感到驚奇嗎?不要以為是PS,完全是實景拍攝,蓮花峰、天都峰赫然在列,唯一煞風景的是,此處天池里竟然飄著游人丟棄的礦泉水瓶。 ![]() 42、從光明頂下到天海的山道,迎面來了一位挑山工,年齡大約六十不到,赤膊著上身,挑著重物,踏步而下,徽駱駝的稱謂名不虛傳。 ![]() 43、春天的黃山,天氣說變就變,到光明頂后,一路霧氣漸增,下山前往排云亭的途中,山崖邊的黃山松又似盆景一般。 ![]() 44、在山道上,遇見了一只不怕人的山鳥,立在石欄上,朝地下看著有沒有食物。 ![]() 45、抵達排云亭的觀景臺,光明頂?shù)母咛幎急挥觎F籠罩,天晴的日落無望,此刻已是下午6時許,匆匆趕往獅子林賓館入住。 ![]() 46、次日晨,前往始信峰觀日出,可惜濃云薄霧,依舊未能得見日出美景。 ![]() 47、獅子峰附近,晨間松林里的杜鵑花。 ![]() 48、黑白處理的黃山松。 ![]() 1929年8月,日本人島崎役治從黃山下山后來到了湯口,拍攝了這張珍貴的舊影,當時的溪流兩岸都是傳統(tǒng)的徽派民居。 ![]() 49、比前圖稍后一點的位置,拍攝了一張對比照片,現(xiàn)代的樓房完全替代了古色古香的民居,讓人遺憾不已。 (7)2022年2月5日第七次登黃山 每次上黃山,都有著不同的景致,相看兩不厭,但內心里,總惦記著那壯美的云海日出,以及冰清玉潔的黃山雪景,終于在農歷虎年的正月初五,看準了黃山雪后初晴的天氣預報,滿懷期望進行了第七次上黃山,而新年期間住宿的緊張,只得選擇一日的登山行程,繼續(xù)從慈光閣索道上,經玉屏峰、鰲魚峰、光明頂、排云亭、北海,從白鵝嶺索道下山。 ![]() 50、仍然在慈光閣索道的廊亭,往索道的方向拍攝,第一次見到了黃山雪后的模樣,中間的高峰為蓮花峰。 ![]() 51、游人們在迎客松前競相拍照。 ![]() 52、迎客松上積滿了厚厚的白雪,主要的枝干用支撐桿進行了保護,防止斷裂。 ![]() 53、前往蓮花峰的途中,往東邊望去,群山到處白雪皚皚,仿佛進入《沁園春》詞中的意境: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 54、陡峭的峰脊,總有幾棵很小的黃山松生長,下方的霧云茫茫,仿佛直刺云天。 ![]() 55、每一片樹葉上,都積著潔白的雪,在陽光照耀下,晶瑩如玉,這就是玉樹銀花吧。 ![]() 56、黃山松的一些松針上也有未掉落的雪塊。 ![]() 57、沿途的山道旁,巨大花崗巖縫隙內,掛著厚厚的冰凌。 ![]() 58、朝著湯口的方向往下拍攝,白色的積雪附在黑色的山崖上,一陣霧氣彌漫,沐浴著淡淡的晨光。 ![]() 59、奇特的黃山石,在雪后變得妙趣橫生,一個很似復活節(jié)島的石像,頭發(fā)全白,幾片殘雪,勾勒出眼睛、鼻子、胡子、嘴巴,他的右手上舉,擎著一只鷹,這只鷹而正仰首對天長嘯。 ![]() 60、再觀玉屏樓的雪景,賓館的屋頂是厚厚的白雪,迎客松依稀可辨。 ![]() 61、再往西邊的方向拍攝,巍峨的山峰下,霧氣縈繞,景色壯觀。 ![]() 62、一位父親帶著女兒游雪后的黃山,他們走在雪道中,穿著紅衣服的孩子正問著什么。 ![]() 63、美景如斯,卻仍然有著不和諧的一幕,一個游人將用過的食品盒子扔到雪地里,紅藍的顏色,如此的顯眼,見證了某些人的公德水準。 ![]() 64、平日的百步云梯即為險要之處,在雪后則更為難行,大家只能緊緊抓著系在山崖旁的繩子,再慢慢騰挪。 ![]() 65、一位背包客在懸崖旁自拍,正中間最上的山峰就是鰲魚峰。 ![]() 66、再回望百步云梯的方向,游人們一步步極為小心的騰挪,中間又有一位父親牽著女兒的手,特別的溫馨。 ![]() 67、近距離的鰲魚峰,大鼻子和嘴巴非常形象,山腰的登山道,游人們穿著的紅色、黃色衣服特別明顯,在白雪的點綴下愈加生動。 ![]() 68、登山途中的樹林,枝頭上都是白雪,在山間迎風招展。 ![]() 69、位于鰲魚峰的后側方向,這座山峰大家覺得像什么,是不是一頭座山雕,或者是披著大衣的人猿。 ![]() 70、在登上鰲魚峰的高處,一個巨大的海龜,頭頂一坨白雪遙望著東方,下方的群山已成雪山,籠罩在茫茫的云霧之中。 ![]() 71、在鰲魚峰的鰲魚嘴前,近距離拍攝了鰲魚碩大無比的頭顱,褐黑的花崗巖山體,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的偉岸。 ![]() 72、繼續(xù)上行,回首看蓮花峰的方向,只見輕柔的白霧,在蓮花峰間曼舞,恍若仙境。 ![]() 73、往天海的方向拍攝,早已是冰雪中的童話世界,對面高處就是光明頂,氣象站的白球尤為醒目。 ![]() 74、可愛的小女孩,穿的紅衣服在雪中特別鮮艷,她的臉上紅撲撲的,戴著手套的手中抓著雪,黃山峰巔的雪景,應該是她童年最美好的一次旅行。 ![]() 75、在鰲魚峰的魚頭上,前方的蓮花峰在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是否有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山既視感。 ![]() 76、此刻的蓮花峰,一切溢美之詞都是多余,難怪古人認為蓮花峰是天帝所居之仙都之一。 ![]() 77、在光明頂山莊往東的觀景臺,勉強有著云海的氣勢,一位小女孩在雪地上滑溜著,雙手張開,童趣盎然。 ![]() 78、在光明頂看日出的觀景臺,往東方拍攝,霧氣彌漫,云海翻騰。 ![]() 79、在光明頂?shù)奈鱾扔^景臺,眼前的天都峰、蓮花峰、鰲魚峰,均浮現(xiàn)在云海之中,游人們得以飽受美景,興奮不已。徐霞客在公元1616年二月初六第一次登上光明頂,也是在雪后,他在游記中寫道: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huán)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余側身攀踞其上,而潯陽踞大頂相對,各夸勝絕。 ![]() 80、往東邊拍攝,光明頂上的氣象站和雷達站交相輝映,時至中午,游人們在中間的平臺處休息吃飯。 ![]() 81、往西邊遠攝,山如睡虎,守護著黃山仙境,傲睨天地之間。 ![]() 82、往鰲魚峰遠攝,這張雪后的鰲魚峰全貌,左側的魚頭,讓我們更容易辨清“鰲魚馱金龜”的生動形象,這也是鰲魚峰得名的原因。 ![]() 83、同樣的位置,轉向天都峰遠攝,云蒸霧擁,陽光普照,奇峰挺立直達天宇,天帝所居,遺世而獨立。 ![]() 84、往西海的方向拍攝,山中的植被較多。 ![]() 我們再穿越回1914年的5月,呂頤壽也拍攝了相同視角的照片,那時候黃山的樹木并不多。 ![]() 85、遠眺排云亭的方向,照片中間的奇石高聳,那正是飛來石,其后側的房屋為太平索道,兩條細長的纜繩懸浮在空中,兩個小黑點是上下的纜車。 ![]() 86、云海中的西海大峽谷,黃山四絕中的奇松、怪石、云海均呈現(xiàn)在此景中。 ![]() 87、雪后的飛來石,由于陽光的照射,只剩下幾片白雪。 ![]() 88、在排云亭,霧氣越來越濃,終于拍攝了幾張水墨黃山的風光。 ![]() 89、在排云亭的左側,仙人的靴子也沾滿了雪,這不是曬靴,應該是在倒靴子里的雪。 ![]() 89、在排云樓賓館附近的山林,滿枝頭都是冰雪包裹,行至此處,保溫杯里的熱水幾乎已經喝完,本來準備在天海附近找白云賓館加開水,可惜路邊的工作人員說賓館不能提供,到了光明頂山莊,也只給在此吃飯的游客供應,等到了排云樓賓館,竟然有賓館免費提供熱水的攤位,一個熱情的小伙子幫我們加滿了熱水。 冰雪雖寒,此舉卻讓黃山有了溫度,期待今后的冬季,黃山管委會能向排云樓賓館學習,為前來黃山的各地游客提供最基本的溫暖服務。 ![]() 90、在西海賓館的入口臺階,一個小女孩正從上面滑下來,大家看她笑的多么開心! ![]() 91、在西海賓館的山道上,剛剛走來一位挑山工,右下角的游客是驚鴻一瞥,而挑山工則是長年累月不論寒暑,為了生活而努力,見證著黃山人的勤勞堅韌。 ![]() 92、雖然雪在北方極為常見,但是在黃山上的雪仍然讓筆者心動不已。 ![]() 93、想不出什么詞來形容了,只好把它稱為:棉花! ![]() 94、在獅子峰下,最下方的建筑是獅子林賓館。 ![]() 1914年5月呂頤壽拍攝的獅子林,再回到1616年的二月初六,徐霞客從光明頂前往獅子林,他寫道:飯后,北向過一嶺,躑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獅子林,即智空所指宿處。 ![]() 95、在獅子峰往東邊拍攝的風光,徐霞客在游覽獅子峰時曾寫道: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勝?!睆闹8└Q其陰,則亂峰列岫,爭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斷,架木連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謂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亂石危綴間,構木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窺更雄勝耳。 ![]() 96、再向前圖的右上角方向遠攝。 ![]() 97、黃山的天氣,忽然一陣霧氣撲了過來,等爬到看'猴子觀海'的觀景臺,等了一會兒才露出猴子的真身。 ![]() 98、面對大霧彌漫的山景,游人們也是非常無奈,此刻如果是從云谷寺索道上山的游客,將無法欣賞到黃山美景。 ![]() 99、在白鵝嶺索道站,大霧竟然散去,西邊的高山,又成了巍峨的雪山模樣。 后記啰里吧嗦,零零碎碎,這篇流水賬終于完成,令人傷感的是二十年的光陰,早已悄悄溜走,而曾經七次登上的黃山,仍然如亙古造山運動形成的模樣,孤傲屹立在天地之間,不論是本文中遙想的徐霞客,還是百年前拍攝過照片的人們,能和黃山作伴的,是他們不經意間的拜訪,真實的文字和攝影,將和黃山一樣,永存于人類存在的世代,被逝去的古人、活著的今人、未來的人們所銘記! 感謝堅持看到這里的讀者朋友們,如果您沒去過黃山,建議您此生一定要去,如果您去過黃山,也建議您如我一般多多再去!期待今后在黃山,不經意間,我們能擦肩而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