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為啥有六大師長?又為啥是他們?結局如何? ![]() 朱德和毛澤東 1936年,紅軍長征到陜北,3大主力會師,上演了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幕大劇。但比起兩年前從瑞金出發(fā)時,中國的局勢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段風云際會的歷史,日寇的鐵蹄已經踏遍東三省,接著又把魔爪伸向了華北,圖謀發(fā)動全面侵華。 在全國和全世界進步力量的壓力下,國民黨不得不表示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經過談判,已經長征到陜北的紅軍主力以及原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稍后,留在蘇區(qū)的南方8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八路軍是一支傳奇的隊伍,是抗日鐵軍,雖然成軍不久就改名為第18集團軍,但“八路軍”的名稱卻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抗日武裝的代名詞。 ![]() 八路軍袖標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中,八路軍是主力,而新四軍則只能算是一支偏師。1955年授銜時,十大元帥中有九人都來自八路軍,這很能說明問題。 八路軍剛剛成軍時,社會各界極為興奮,紛紛發(fā)電祝賀,希望八路軍能早日奔赴抗日戰(zhàn)場,打出國威,包括白崇禧在內的國民黨政要也表示對八路軍有極大的信心。 八路軍最高領導機構由正副總司令構成,由朱德和彭德懷分別擔任,這二人也正是十大元帥中的前兩名;參謀機構由正副參謀長領導,分別是葉劍英和左權,葉劍英在1955年成為十大元帥之一,排名最后,左權因為犧牲在抗日戰(zhàn)場上,沒有軍銜,如果參與授銜的話,大概率是大將;另外,紅軍時期的總政治部也成為八路軍的政治部,由任弼時和鄧小平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 周恩來和彭德懷 可能很多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想知道,八路軍的部隊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有3大主力師?這3大主力師和紅軍3大主力是怎樣一種關系?八路軍3大主力師的6大師長都是什么來頭?為什么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是這些人?最后,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結局到底如何呢? 這個話題說來簡單,但一兩句放表述清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我們理一下紅軍3大主力和八路軍3大主力師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理清了,別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 十大元帥 我們都知道,紅軍有3大主力,分別是朱毛等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機構所在的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賀龍和蕭克率領的紅2方面軍,以及徐向前和王樹聲率領的紅4方面軍。這里獨缺紅3方面軍,這個編制本來是留給彭德懷的,但彭老總高風亮節(jié),沒有答應,于是紅軍一共有上述這3大主力。 中央紅軍(紅1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15師中央紅軍向上追根溯源的話,最早可以上溯到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這兩支起義隊伍在井岡山會師后,創(chuàng)建了第一支紅軍隊伍,即以朱毛為首的紅4軍。朱毛紅軍從井岡山上下來后,逐漸開辟以贛南、閩西為核心的中央蘇區(qū),因為后來中共中央也從上海遷入瑞金,而且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紅軍的總部也在這里,這就是中央蘇區(qū)命名的由來,也就是紅1方面軍為什么也叫中央紅軍的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中央紅軍被迫放棄瑞金,長征西去。一路跋山涉水,歷盡艱難困苦,先后戰(zhàn)勝了國民黨中央軍和各路軍閥,翻越數座大雪山,渡過多條大河,最終到達西北,和劉志丹以及先期到達的徐海東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師。 ![]() 賀龍、羅瑞卿和林彪 1937年八路軍建立的時候,中央紅軍即紅1方面軍加上部分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15師,115師的兩大師長分別是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 林彪的革命生涯是從南昌起義開始的,但當時他只是個普通的連長,影響有限。林彪真正的躥升是從井岡山時期開始,毛澤東和朱德發(fā)現了他的軍事天才,因此他的職務基本是打一仗升一次,到中央紅軍長征前夕,他已經成長為紅軍絕對主力紅1軍團的軍團長。 和林彪搭檔的是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這位早期旅歐的革命家曾是黃埔軍校教官,也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還有蘇聯的留學經驗,從上海進入中央蘇區(qū)后,聶榮臻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并和林彪合作,擔任政委一職,共同領導紅1軍團。聶榮臻一生的輝煌有很多和林彪直接相關,如紅1軍團時期、八路軍115師時期,以及三大戰(zhàn)役平津大決戰(zhàn)時期。 ![]() 聶榮臻 林彪雖然是八路軍115師師長,但在抗日戰(zhàn)爭中他的出鏡率并不高,他先是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平型關大捷,隨后就因被閻錫山的友軍誤傷而缺席了大半個抗日戰(zhàn)爭,即使是復出后,也基本從事后方工作,沒有再帶過兵;倒是解放戰(zhàn)爭讓林彪大放異彩,先是被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一路追著逃過松花江,差點逃往蘇聯,隨后他實現反殺,在東北所向披靡,只用了兩個月就解放了東北全境,之后一路追亡逐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大半個中國。 1955年,林彪被授銜元帥軍銜,排名第3,僅次于朱德和彭德懷這兩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115師副師長聶榮臻正好和林彪相反,他的高光時刻出現在抗日戰(zhàn)爭,他率115師一部建立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成為楔在敵后一頂銳利的釘子,對后世的戰(zhàn)爭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在解放戰(zhàn)爭成為實力強大的華北軍區(qū)。而聶榮臻也當仁不讓地成為華北軍區(qū)司令員。 1955年,聶榮臻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9,次于徐向前而高于葉劍英。 ![]() 蕭克和賀龍 紅2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紅二方面軍在3大紅軍主力中是一支特殊的隊伍。 說她特殊,是因為紅2方面軍兩支主要的構成部分一支是紅2軍團,由賀龍任軍團長,另一支是紅6軍團,由蕭克任軍團長。 其實,紅6軍團本屬于中央紅軍,在長征前夕,紅6軍團作為先遣隊為大隊人馬探路,一路逶迤西行,和國民黨各路軍閥十數萬大軍進行了血與火的激戰(zhàn),差點被打散,最終得以和賀龍的紅2軍團會師。 紅2、6軍團存在的意義極其重大,中央紅軍長征初期的目標就是前往湘西,和紅2、6軍團會師。長征中,在和紅4方面軍會師之后,紅2、6軍團奉命合并為紅2方面軍,由賀龍、蕭克分任正副總指揮。 鮮為人知的是,賀龍和蕭克不僅是戰(zhàn)友加同志,還曾是連襟。 ![]() 賀龍和蕭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紅2方面軍以及部分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而賀龍和蕭克也自然成為120師的正副師長。 賀龍是高級將領中最富傳奇的人物,性情豪爽,嫉惡如仇。他很早就當上國民革命軍軍長,為了尋求真理,毅然拋棄榮華富貴加入革命行列,擔任南昌起義總指揮,那時他還不是共產黨員,起義軍南下的路上他才入黨。1955年,賀龍被中央軍委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5,位于劉伯承之后,陳毅之前。 蕭克是毛澤東的學生,性情耿直,有一說一,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他先后擔任華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和第四野戰(zhàn)軍參謀長,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也是八路軍6大師長中唯一一位不是元帥的。但蕭克不以為意,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榮獲茅盾文學獎榮譽獎,而且他是一位長壽將軍,2008年10月24日他于北京病逝時,已經102歲。 ![]() 羅榮桓、賀龍和聶榮臻 紅4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紅4方面軍曾經是最為強大的紅軍隊伍,在與中央紅軍會師時,中央紅軍因連續(xù)與敵惡斗,已經減員至不到2萬人,而紅4方面軍卻有8萬之眾。 紅4方面軍是一支英雄之師,來自老革命根據地鄂豫皖蘇區(qū),由紅軍最著名的指揮員徐向前擔任總指揮。徐向前堪稱紅軍戰(zhàn)神,他是紅軍高級將領中最早率大兵團作戰(zhàn)的,當他的黃埔同學最多一人指揮一兩萬人的部隊時,徐向前已經率十萬紅軍縱橫馳騁了。 紅4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征,離開鄂豫皖后,徐向前率軍又開辟了川陜蘇區(qū),并尋求接應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在那里徐向前的指揮天賦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四川各路軍閥一聽徐向前的名字就發(fā)抖。 ![]() 徐向前和鄧小平 1937年,紅4方面軍加上一部分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師長由長征中和紅4方面軍一起戰(zhàn)斗了一年多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副師長則是紅4方面軍的老長官徐向前。 不過,這一對搭檔并沒有合作很久,劉伯承和新任政委鄧小平(129師原政委、林彪的堂兄張浩去世后,鄧小平接替他的職務)前去開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徐向前則前往山東,又于1940年調回延安。劉伯承和徐向前兩位戰(zhàn)神之后再度攜手是在解放戰(zhàn)爭中了,他們分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正副司令員,但合作時間不久又分開了,劉鄧大軍前里躍進大別山,而徐向前則帶著劉鄧留下的民兵武裝開始升級打怪,經過一系列高光操作,勝利解放山西全境。 1955年,劉伯承和徐向前都被授予元帥軍銜,一個排名第4,一個排名第8。 ![]() 毛澤東和劉伯承 綜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后,由于6大師長之前分別是3大紅軍主力的軍事主官,因此由他們繼續(xù)統(tǒng)領自己的部隊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延續(xù)。這里面唯一的不同是劉伯承,他并不是紅4方面軍的軍事主官,但他也不能說紅4方面軍一點淵源也沒有,紅4方面軍掉頭南下又北上的時候,作為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始終和總司令朱德一起隨紅4方面軍行動。 八路軍3大主力師6大正副師長,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共有5人榮獲元帥軍銜,他們分別 是林彪、聶榮臻、賀龍、劉伯承和徐向前,而蕭克則被授予上將軍銜。但蕭克可謂第一上將,以他的資歷被授予上將軍銜,確實偏低,但這樣一來,有些嫌軍銜低的人看看蕭克,也就沒話說了,所以素有“蕭克鎮(zhèn)上將”之說。 八路軍3大主力師6大師長中,115師共走出3大元帥,除了林彪和聶榮臻外,還有政委羅榮桓,“封帥率”排名第一;其次是八路軍129師,走出兩位元帥:劉伯承和徐向前,但政委鄧小平其實也是在元帥名單中的,只是因為他已經轉入地方而未參與授銜,所以應該也算3個元帥;120師走出1位元帥和1位上將,也是十分榮耀。 ![]() 羅瑞卿、聶榮臻、徐向前、陶鑄、葉劍英、陳毅、劉伯承、林彪、賀龍和羅榮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