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宵 節(jié) 濟南籍宋代大詞人辛棄疾這首詠元宵節(jié)的優(yōu)美的詞,把我們帶回到宋代的元宵佳節(jié),引起無限的遐想和向往。有時我想,辛棄疾是咱濟南人,他描述的元宵節(jié)盛景是不是描述的當(dāng)時的濟南呢? 元 宵 節(jié) 俗話說,'過完十五,才算過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做為春節(jié)年俗的壓軸大戲,熱鬧的元宵佳節(jié)將年俗活動推向高潮。 元宵節(jié)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有了,據(jù)說是漢文帝為紀(jì)念“平呂'而設(shè)。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quán),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曰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會微服出宮與萬民同樂以示紀(jì)念。 元宵習(xí)俗因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民俗也不盡相同。但是其中的吃湯圓(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各種扮玩活動,猜燈謎,等活動都大同小異。 ![]() 吃 元 宵 吃元宵,元宵做為一種節(jié)令食品,全國各地都吃,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把餡混合切成方塊在糯米粉中來回滾動,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或用竹制的笸籮,下面放一根木棍,笸籮里放上糯米粉,將餡料放在其中來回不斷地拉動,使餡料不斷沾上糯米粉,越滾越大,成為元宵。而湯圓的制作相對簡單,用水和面(糯米粉)做成一個個小面團,把餡料包起來,做成圓球狀,類似包水餃一樣。有人說,元宵就是湯圓,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第一是制做方法不一樣,第二南方叫湯圓,北方叫元宵。第三口感也不一樣,元宵吃起來筋道,有嚼頭。而湯圓軟糯,入口即化,適合南方人口味。我還是偏愛元宵的。 ![]() 觀 花 燈 觀花燈,傳說此習(xí)俗源于東漢,到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fēng),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到宋代改為五天,明代改為十天,到清代,宮中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掛花燈,到現(xiàn)代,全國各地都在正月十五前后舉辦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jié),濟南趵突泉公園花燈會:等,在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濟南各大企業(yè)也搞過燈展,燈會,如濟南鋼鐵總廠在家屬區(qū)的燈會辦得十分熱鬧,連市區(qū)居民也慕名前去觀燈,還有山東造紙東廠在廠門前的銅元局前街上沿護城河掛上各種各樣的花燈,各個燈會上的燈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有普通的大小宮燈,走馬燈,花卉燈,五角星燈,貓蝶富貴燈,還有根據(jù)每年的生肖動物扎制的生肖燈,觀燈的人扶老攜幼,絡(luò)繹不絕,通宵達旦,盛況空前。 ![]() 元宵節(jié)燃燈習(xí)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校瑹狒[非凡,蔚為壯觀,特別是那些精巧,多姿多彩的花燈,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過后至正月十五的娛樂活動的高潮。 ![]() 送 花 燈 送花燈,也稱送燈,其實質(zhì)意義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夫妻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以圖吉利。 ![]() 1981年2月12日,濟南趵突泉公園迎春花燈會 ![]() 舞 龍 燈 舞龍燈,是元宵節(jié)慶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記述中對舞龍做了生動的描繪,而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全國各個地區(qū),中華民族崇尚龍,自稱龍的傳人,很自然地把龍做為吉祥的像征。 ![]() 舞 獅 舞獅,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都有舞獅隊前來助興。這一習(xí)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獅子的外形分為南獅,北獅,南獅大都在廣東福建一帶流行,南獅外形漂亮,秀氣,玲瓏。北獅則分布在北方各省,外形彪悍兇猛霸氣。舞獅的動作難度很大,特別是一些跳躍,騰挪,前撲,尤其在高空表演,非熟練的藝人是不敢表演的。 ![]() 踩 高 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于我國古代百戲的一種,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xiàn)。高蹺分高,中,跑三種,最高的有兩米有余,跑蹺最矮也將近一米,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鬧社火》活動中,是難度最大的_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nèi)容機動性大,行功比較自如,可在廣場上表演,也可在大街小巷中邊走邊表演,演員多扮成傻小子撲蝴蝶,八仙中的何仙姑,蘭采和,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漁翁,媒婆,武松等各色人物,踩跑蹺的還能表演前空翻,劈叉等高難度動作。表演時樂隊吹奏喜慶曲子,演員賣力的表演,很受觀眾歡迎,常常贏來人們陣陣歡呼和掌聲。 ![]() 猜 燈 謎 猜燈謎,也叫打燈謎,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傳統(tǒng)活動,燈謎最早由謎語發(fā)展而來,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謎語懸于燈上,讓人們邊賞燈邊猜謎語。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財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俗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jié),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元宵節(jié)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元宵節(jié)也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tǒng)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封建社會年青女孩平時不能隨便上街和自由活動,但元宵節(jié)卻可以結(jié)伴出來游玩,元宵燈會正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為自已物色相愛的對像。宋代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一詞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也在《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寫道,'眾里尋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1981年2月12日,市民在觀賞趵突泉迎春花燈會 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濟南各街區(qū)在正月十五前后的慶賀節(jié)日的扮玩活動中,都由各街區(qū)德高望重的頭面人物出面組織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秧歌,四蟹等娛樂活動,由這些頭面人物出面負(fù)責(zé)扮玩活動的集資,服裝,導(dǎo)具,排練等工作。各街區(qū)都有自已拿手的絕活,如東舍坊的高蹺,北關(guān)的四蟹,北園的舞龍等。正月十五前后,這些扮玩的隊伍開始在濟南大街小巷展開慶?;顒?。當(dāng)扮玩隊伍到達某些大商店門前進行表演時,這些商家要送上紅包或燃放鞭炮表示祝賀和感謝,以寓意財源廣進,買賣興隆。當(dāng)扮玩隊伍到達某個寬闊地域時,就地打開場子,由舞龍,舞獅,高蹺,旱船,四蟹輪番表演,活動達到高潮,引起圍觀群眾的歡呼和叫好。 進入六十年代,由于三年困難時期,及后來的批判封,資,修的政治這動和文革運動的興起,元宵節(jié)的慶?;顒訚u趨消亡,不復(fù)存在。直到改革開放開始,政治開明,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大好,近幾十年來每逢元宵佳節(jié),趵突泉公園的燈會又開始隆重展出,扮玩隊伍又出現(xiàn)在廣場和大街小巷中,恢復(fù)了五十年代的元宵佳節(jié)的慶?;顒印W髡撸簞⒅?guī)?/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