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年間,錢塘縣有個俊朗的書生,名叫李均,這李均雖然才十七歲,可是因文采出眾在方圓十里已經(jīng)是非常聞名。盡管如此優(yōu)秀,李均卻不恃才而驕,每天依舊讀書到深夜才睡下。 李均出身名門望族,又是一表人才,前來提親的人踢破了門檻,可卻沒有一個他能看得上眼的姑娘。 李家這少爺除了讀書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看花,李家的后花園里,奇花異草養(yǎng)了上百種,各色的牡丹、芍藥、月季、薔薇爭奇斗艷,李均書看得累了便開始流連花叢,賞花吟詩,一個人玩得也是不亦樂乎。 李均身邊有一個叫王小的書童,每天寸步不離,照顧著李均的生活起居。王小時常心中納悶,怎么一個大男人會對花花草草竟然如此癡迷,但作為一個下人,他也只是內(nèi)心吐槽一下,從來都沒敢說出嘴。 這天夜里,皓月當空,李均又來到后花園賞花,王小跟著主子勞累了一天,又不得不跟著,可是他這內(nèi)心卻萬馬奔騰:白天賞花也就算了,這深更半夜,黑不溜秋地啥啥都看不清,也不知賞的哪門子花。 這李家的少爺,東走走西轉(zhuǎn)轉(zhuǎn),最后累了也不愿回去歇息,居然坐在荷花池旁邊的石頭上睡著了,王小知道少爺?shù)钠?,一睡著就是有人把他背走了,他都醒不了,還有就是你生拉硬拽把他弄醒,又少不了大發(fā)雷霆,這王小可是吃不消。 無奈之下,王小就也在這荷塘邊睡下了。李均睡得迷迷糊糊,看到眼前忽然走來了兩位國色天香清麗絕俗的姑娘,姑娘一路走來巧笑嫣然楚楚動人,直把李均都看傻了。其中那位穿青綠衣裙的姑娘偷笑著,悄悄對對粉衣姑娘說:“姐姐,你看那個呆子在偷窺咱們。” 粉衣姑娘輕輕擰了綠衣姑娘一下,嗔怪道:“妹妹休要胡說,那是咱們家公子!” 綠衣姑娘打趣道:“瞧把姐姐心疼的,我還沒說什么呢,你就這般護著他了,不如我給姐姐說媒,你和公子今天就成親入洞房?” 粉衣姑娘聽了對方的話,笑而不答??墒抢罹鶇s聽得真真的,心中激動萬分,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綠衣姑娘已經(jīng)近前:“驚擾到公子,小女子這廂有禮了!” 李均忙去攙扶:“姑娘不必客氣,不知兩位姑娘姓甚名誰,家住何方?在下怎么從來都沒有見過你們?” 那姑娘笑而不答,拉著他來到了粉衣姑娘面前:“公子可愿娶我家姑娘為妻?” 李均喜不自勝忙不迭地點頭答應(yīng),粉衣姑娘嬌羞地向李均討要定情信物,李均便將腰間玉佩解下贈給了姑娘,姑娘也將一個繡工精美的荷包送給了李均。 在綠衣姑娘的張羅下,兩人剛要拜堂,卻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李均被雨水淋醒,兩位姑娘不見了,身邊卻只有書童王小,王小趕緊脫下外衣給公子頂在頭上:“公子,你終于醒了,下大雨了,咱們趕緊回去吧?!?/div> 李均悵然若失,原來只是一場美夢而已,再往懷中一摸,荷包還在,李均一邊抱怨天公不作美,一邊又自我安慰,有定情信物在,來日方長。 可是一連幾天過去,李均白天夜晚都守在花園里,書也不讀了,天天手里緊握著香囊,精神恍惚地望著荷塘發(fā)呆,癡癡地念叨著:“夫人,夫人!我的夫人,你在哪兒?。俊?/div> 后來直接連飯也不吃了,王小著了慌,主公不在家,他只好把夫人請了來,夫人看著兒子如此憔悴,還直喊夫人,心里不由一陣心疼:“你這傻孩子,還沒成親呢,哪里來的夫人?你若想成親啊,我這就讓媒婆為咱們說親。” 可是這李公子也不接母親的話,依舊走火入魔般地對著荷塘念叨個不停。老夫人無奈,只好讓王小端來了飯,一口一口地硬塞到兒子嘴里,生怕他再餓出個好歹來,沒辦法向老爺交代。 隨后就趕緊張羅兒子相親的事情,可是這再漂亮的姑娘到了這李均面前,他仍然是連眼皮都不眨一下,還看起來癡癡傻傻的,越來越多的人傳言李家的公子中了邪,直到最后沒有一個媒婆愿意再上門說親。 這一天天過去,李均的身體日漸消瘦,越來越?jīng)]氣力,大夫請了幾個,可是都看不出公子有什么毛病。 這日,李均的父親終于回來了,他看到兒子形態(tài)枯槁,已經(jīng)瘦得不成人形,問話也不回應(yīng),雙目呆滯無神,大吃一驚,告訴夫人這一定是遇到什么不干凈的東西了,就趕緊去后山請來了一位道士。 道士看到李公子這般模樣,拿了桃木劍在荷花池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劈了8劍,之后大呼:“令公子這是被花妖攝了魂呀,還好我來得及時,如若不然,不消兩日,公子這就真的不行了?!?/div> 道士話剛說完,李均的父母已經(jīng)雙雙跪倒在地上:“求大師務(wù)必要救小兒一命,有什么需求您盡管提。” 道士面色凝重,又在荷塘邊巡視了一圈,盯上了一棵開得異常嬌艷的荷花,只見他緊閉雙目,口中念念有詞,忽然那桃木劍自己飛起,一陣劍光火石,那株荷花已經(jīng)瞬間枯萎了,公子當初送給粉衣姑娘的玉佩也飛回了岸邊,不偏不倚落在了李均的腳下。 李均如夢初醒,看著眾人驚詫異常:“我怎么在這里?你們在這里干嘛?” 老夫人這才告訴兒子,他受了花妖的蠱惑,差點丟了性命,還好道長救了他,說著還指了指池塘里的那株荷花。 李均好像忽然記起和粉衣姑娘短暫的美好回憶,突然肝膽欲碎,悲痛欲絕,癱坐在地上。 道長勸李均:“公子節(jié)哀,以后不管喜歡什么人或物件,萬不可到癡迷的地步,如若不然,一定會惹下禍端的,望三思而后行。” 李均聽聞道長所言不為所動,兩行清淚止不住地滴落在長衫上。李均父母無奈,送別道長,便舉家搬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半年后,李均慢慢開始恢復(fù)如常,繼續(xù)刻苦讀書,考取了當年的探花。 寫在最后:正如道長對李均所說,無論喜歡人或物,斷不可到迷失心智的地步,否則真的是會傷神傷身,重則還會危及生命。
|
|
來自: 巴翠 > 《連環(huán)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