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賣是最簡單、最原始, 至今仍然沿用的的聲音“廣告”。 它古已有之, 且屢見不鮮,花樣百出。 曾經,它只是古人為謀生 所衍生的一種手段, 發(fā)展至宋, 已儼然成為了一種藝術, 宋人稱之“吟叫百端”。 貨郎圖是南宋時期流行的一類風俗畫題材。傳世南宋的四本《貨郎圖》均為臨安畫家李嵩所繪,畫面采用細筆勾勒,方寸之地精細的程度甚至直追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集古名繪 冊 宋 李嵩《市擔嬰戲》(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貨郎是古代賣雜貨的小販,他們挑著貨擔或推著獨輪車,走村串巷,手搖撥浪小鼓,并且以悠揚宛轉的吟唱,介紹商品樣式和用法,賣力推銷,借以吸引婦女、孩童為主的顧客上門。南宋時期,以貨郎入畫的一類風俗畫開始流行起來。在南宋臨安畫家李嵩(約1170-1255年)傳世的四本《貨郎圖》之中,除北京故宮一件是小橫卷外,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與克利夫蘭博物館所藏均是團扇。
南宋 李嵩 《貨郎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貨郎圖》中的貨郎形象 宋室南渡后的新都臨安,不但是政教文化中樞,也是商貿貨運集中地,經由貿易致富的商人云集其間。此一新興階級對繪畫的欣賞,每每偏愛風俗畫,貨郎圖即其一種。貨郎百物雜陳、無所不賣,為了推銷百貨,招徠婦孺老少顧客,其身手表情,每作戲劇性的夸張。畫家生動細致的描繪,正中商賈購畫欣賞的心懷。 
集古名繪 冊 宋 李嵩《市擔嬰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嵩的《市擔嬰戲》描寫老貨郎擔著琳瑯滿目的百貨,婦女、孩童蜂擁而來的情景。貨郎擔分為六層,各式物品、食物、玩具應有盡有。其次以文字為標記的貨品,如“仙經”、“文字”、“山東黃米酒”、“酸醋”等。右方枝椏有畫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畫”,樹干上有“三百件”小字。
傳 南宋 蘇漢臣 《貨郎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其中一幅傳宋蘇漢臣《貨郎圖》,貨郎和他的助手,推著滿載物品的獨輪車,來到庭院里。四周,孩童們迫不及待地沖向擔前,有拿銅錢的、掉鞋子的,還有兩人搶奪玩具,互不相讓。吵鬧聲響徹云霄,將貨郎來時的雀躍心情,描寫得維妙維肖。
傳 南宋 蘇漢臣 《貨郎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另一幅傳宋蘇漢臣《貨郎圖》則繪貨郎手推滿載生活雜玩的單輪貨擔,停在湖石、茶花下。六名孩童聽見貨郎手搖撥浪鼓的吆喝聲,爭先恐后,紛紛趕來搶買,貨郎一手扶握車柄,一手指著玩具兜售,動作極富戲劇性。圖畫上,貨擔的車輪涂成朱膘色,輪框并以泥金描畫吉祥紋飾,孩童戴手釧、長命鎖,衣飾華麗,充滿富貴氣息。精致的畫風,承襲自蘇漢臣(12世紀)的院畫風格。
傳 南宋 蘇漢臣 《柳陌嬰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集古名繪 冊 傳 南宋 蘇漢臣 《市擔嬰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 南宋 蘇漢臣 《貨郎春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名跡 冊 傳 南宋 蘇漢臣 《貨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與南宋的貨郎圖其實都是同一類題材在不同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畫中并非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的貨郎,而是以元宵節(jié)時政府組織的上元慶典中的“貨郎”雜扮為藍本,再輔以藝術因素。
傳南宋蘇漢臣《貨郎圖》軸中衣著華麗的貨郎
其實,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流動商販的真實寫照,還是以元宵節(jié)時政府組織的上元慶典中的“貨郎”雜扮為藍本,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同時代的《貨郎圖》都有著各自時代的特色,其中的寫實之筆不僅記錄生活的細節(jié),且往往折射出交織于節(jié)令風俗的文學和藝術,即便出于想象和美化的集錦式構圖,也依然是以時代風物為依據。
傳 宋人 《貨郎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貨郎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下來的明代《貨郎圖》有幾件從構圖到細節(jié)都直接參照和攀仿了李嵩的《貨郎圖》。上海美術出版社舊藏的《貨郎圖》中,貨郎同樣挑著李嵩畫中的筐式貨郎擔,而不是富麗的貨郎架。貨郎頭上也插著各種頭飾,擔上也拴著一只鳥,面前同樣也是懷抱小孩的婦女,甚至前景與北京故宮的李嵩《貨郎圖》一樣有一只棕色的犬。
錢選款 《貨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春景貨郎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內容來自于中華文化基金會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