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明代永宣時期的
青花釉里飛鳴宿食圖大罐
直口 短頸 豐肩 深腹下斂 圈足
作者在肩處
用如意紋開窗
以青花繪枝葉
釉里紅作花朵
紅花配綠葉更凸顯清新雅麗
外壁主題圖案為飛鳴宿食圖
四只大雁對稱布局
或引頸高吭
或塘邊尋覓
或梳理羽毛
更有一只展翅飛翔
周圍蘆葦叢生
用釉里紅點綴蘆葦穗
畫面構(gòu)圖豐富細密
繁而不亂 疏密有致
這件藏品器形碩大 充滿野趣
釉面冰裂 青料發(fā)色深沉
釉質(zhì)肥厚瑩潤
整體觀賞這件藏品
體現(xiàn)了永宣時期
景德鎮(zhèn)高水平的制瓷工藝
【飛鳴宿食圖】
歷代屢見文人墨客以“飛鳴宿食”為題材作詩繪畫。在文人眼中,大雁寄托了孤傲的精神,憂國憂民的情懷,更因鴻雁與書信有密切的淵源,古人以鴻雁傳書或雁足系書,來比喻音信不斷、問候平安之吉象。
《題飛鳴宿食雁圖》
明·蔣輝
征鴻排列度晴霞,來自衡陽萬里賒。(飛)
一陳穿云橫碧落,數(shù)聲叫月徹江沙。(鳴)
夢酣煙水潮初退,啄破花陰日未斜。(宿)
地絕輪蹄繒繳少,不妨瀟灑映蘆葭。(食)
四句詩詞意韻悠遠寧謐,更字字點題,分別對應(yīng)鴻雁之飛、鳴、宿、食四種姿態(tài),似乎能帶領(lǐng)讀者穿越幾百年的時光,展示出江沙鴻雁之景。
飛鳴宿食圖紋飾,筆法細膩、構(gòu)圖嚴謹、蘆雁造型動態(tài)自然生動,畫面視覺張馳有度,在裝飾風格上堪稱瓷器典范。題材寓意“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的裝飾。其題材與當時明代宮廷畫師邊景昭的《蘆雁圖》密切關(guān)系,同時在宋元相關(guān)題材繪畫中找到蹤跡。

左圖:明永樂 邊景昭 蘆雁圖(中國美術(shù)館藏)
右圖:宋 寒塘群雁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里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據(jù)《宋史》記載,我國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紅)的生產(chǎn),但未見有宋代釉里紅產(chǎn)品出土或傳世,就連元代的釉里紅也十分罕見。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紅瓷起源于元代,兩者組合為青花釉里紅瓷是元代。
青花釉里紅瓷不僅在工藝上體現(xiàn)它的名貴與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青花釉里紅藝術(shù)瓷是素雅與艷麗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