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神疲乏力,用補(bǔ)腎益氣湯,具體應(yīng)用如下: 〔組成〕生曬參(藥湯燉)、黃芪、車前子、茯苓皮、杜仲、地骨皮、澤瀉15克。 〔主治〕慢性腎炎,神疲倦怠、腰酸腿軟、四肢輕度浮腫、小便短赤、大便時(shí)溏時(shí)秘、口干而喜飲、舌質(zhì)淡有齒痕、脈沉細(xì)等。 〔用法〕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服。 〔加減〕 (1) 脾虛氣滯、全身浮腫明顯者,加川花椒、生姜皮、另以玉米須、水3大碗先煎,去渣將湯分2次煎上藥。 (2)腎虛水泛、面浮身腫,按之沒指,乃腎陽不化,加肉桂、漂川附子、破故紙、桑螵蛸。 (3)瘀血阻絡(luò)、水腫久留、面色暗滯、舌質(zhì)紫暗者,加生蒲黃、五靈脂、紅花、益母草。 (4)脾虛失運(yùn)、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膩者,加白朮、砂仁、陳皮。 (5)腎衰水泛、頭目眩暈、惡心嘔吐者,加吳茱萸、半夏、陳皮、代赭石。 (6)如血壓升高、頭暈?zāi)X脹、手指蠕動(dòng)、面色潮紅、舌干咽噪、煩燥不眠,屬于陰虛陽亢者,加夏枯草、炒棗仁、龜板、地龍干、天麻。 中醫(yī)治療慢性腎炎,因癥狀不同治法亦異,主要以辨證論治,隨癥加減,因勢(shì)利尋,急則治標(biāo),緩則治本,或標(biāo)本兼治。善后可用安腎湯以資鞏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