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圖中的小星星點成黃色 ,這樣就不會漏掉每一篇關(guān)于古玉鑒別的文章。畢竟掌握的古玉鑒別知識點越多,越不容易被騙,更不會花錢聽故事買假古玉了   《中國玉器真?zhèn)舞b別》學(xué)習(xí)筆記節(jié)選
張廣文 著 夏、商、周時期的玉器加工技術(shù),較新石器時代有了很大進步。主要原因是金屬工具的使用。玉器加工,除了石質(zhì)工具之外,還使用了金屬工具。這一時期的玉器加工屬于金石工具并用期,且金屬工具逐步取代了石質(zhì)工具。一些作品上留有金屬工具痕跡的同時,往往還殘存著使用石質(zhì)工具的痕跡。制玉中的主要工序特點如下。
 玉琮、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晚期、外徑7.2厘米至7.5厘米,內(nèi)徑5.8厘米至6.2厘米 高2.6厘米、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 1267號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器呈青白色。整體近圓形,有八道豎向凹槽將外周隔為寬、窄相間的八段,前、后對稱及左、右對稱的四段稍窄而略顯平直,另四段較寬且作弧狀。在四段弧形面上,各有三道平行的橫槽。無射。從縱剖面看,內(nèi)壁略作弧線形,上、下口稍大,中腰微顯鼓凸。開料、切割是采集到礦石后進行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新時期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玉料進行線切割的技術(shù)。切割痕上看,使用的線繩較粗。切割方向不甚固定,屬于用手工線弓子鋸料。但陜西龍山文化玉器的開片技術(shù)卻不同。從玉刀、玉璋上遺留的直線型切痕上看,可能使用了薄形刀具,加水、加沙用片切割的方法鋸料。商代玉器中出現(xiàn)了很多薄片形玉作,這些作品體形較大,厚度很小,表面又很平整,主要表現(xiàn)在玉戈、玉璧等禮器上。這些玉器的開片說明加工時使用了金屬線,因為生物制品的線繩不耐磨,用細線則不能進行較大直徑的切割,而沒有較細的線繩則不能開出較薄的玉片。從作品表面的平整程度看,開片是在玉料固定及切割線路固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是使用簡單的切割機械進行的。 玉七孔刀、最長 65 厘米 寬 9.5厘米厚0.1厘米至0.4 厘米、1975 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出土、河南省偃師縣文化館藏、墨綠色,局部被沁成黃色。扁長成梯形,平背,刃長于背,由兩面磨成,兩端有對稱的齒牙六對。近兩端處面部琢豎直陰線紋與菱形紋,其下有兩條平行陰線與刃相隔。近刀背處有平行、等距的圓孔七個,孔由一面鉆穿。多孔石刀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屢有發(fā)現(xiàn),但七孔玉刀此為初見。從形制考察,似不宜實用,有可能是一種儀仗用器。夏、商、周時期的玉器鉆孔方式,呈現(xiàn)出較為復(fù)雜的現(xiàn)象。一些孔徑較大的作品如琮、箍等,孔洞制造得非常工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玉箍壁部非常薄。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出土的商代玉琮也呈薄壁狀。很多現(xiàn)象表面,夏、商、周治玉的鉆孔技術(shù)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玉器上的孔是用金屬鉆或金屬實心鉆鉆成的。管鉆琢出的孔徑變化不大,管壁平直。金屬實心鉆琢出的孔一端孔徑略大,另一端孔徑變小,這類小孔,非金屬鉆頭不能琢出。夏、商、周時期很多玉器的孔洞仍保留著新石器時代玉器孔洞的特點,尤其是用來穿繩系捆或懸掛的孔,孔徑變化大,一端呈喇叭形,可能是用木質(zhì)或石質(zhì)棒形器鉆出的。 玉墜飾、商代晚期、高6.5厘米 小端徑2.3厘米孔徑0.8至1.1厘米、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鄉(xiāng)商代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牙白色,有墨綠斑,岫巖玉。體呈喇叭形,兩端平齊,一端較直且小,另一端喇叭形口略大,中束腰,飾凸弦紋三周。兩端中心對鉆穿孔,孔內(nèi)有臺痕,孔內(nèi)側(cè)邊有墜痕。夏、商、周玉器中很少見有鏤空作品。尤其是夏、商兩代的玉器,僅有少量的片狀器或筒狀器上帶有空洞。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商代玉器琢紋技術(shù)的發(fā)達使帶有紋飾的玉器成為時尚,飾紋玉較透空玉件更受人喜愛。
 黃玉鷹攫人首佩、商代、高9.1厘米 寬5.2厘米 厚0.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淡黃色,有較大面積的赭色沁。鏤雕鷹攫人首畫面,鷹在上,展翅,頭歪向右側(cè),身飾淺浮雕翎紋,頭兩側(cè)鏤雕詭異圖案,鷹爪下各攫一人首,額部短發(fā),腦后披長發(fā),眼、耳、鼻、嘴皆以陽線雕出,但明顯圖案化。夏、商、周時期玉器紋飾的加工采用金屬砣具,紋飾一般為陰線、較淺,很少出現(xiàn)用平面減地的方法制成的凸線線條。 玉長尾鸚鵡、商代晚期、高11厘米 厚0.6厘米、1976年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淺綠色,有褐斑,玉質(zhì)鮮潤如新,浮雕。鸚鵡作站立狀,鉤喙高冠,目字形眼,細長眉,胸外突,短翅長尾,尾端呈人字形、腿粗短,下有四爪。冠上端較薄,雕作扉棱形,頗類雞冠。用變形云紋雕琢出翅與尾的輪廓,兩面紋飾相同。造型別致,極美觀。爪下有榫,可鑲嵌,長尾可作支撐點。邊飾主要出現(xiàn)在夏、商玉器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器物邊緣進行加工,使其形成復(fù)雜的凹凸形狀。商代玉器邊飾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凹凸形的裝飾邊帶,呈二方連續(xù)圖案狀,既用于某些平面形狀的玉禮器,玉動物的邊緣,也用于某些立體玉雕動物的脊背。另一種是動物形玉件的邊緣或表面,隨所琢玉件的動物造型進行邊緣變化。據(jù)分析,一些商代玉器的邊飾是用非金屬砣具琢出,砣輪略大。
 玉鷹、商代晚期、高6厘米 厚0.2 厘米、1976年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藏、深綠色,浮雕。俯視相,作展翅飛翔狀,頭歪向一側(cè),頸內(nèi)縮,尖喙圓眼,雙翼外緣雕成扉棱形,兩足內(nèi)彎呈鉤狀,雕出銳爪,尾牙兩歧。一面雕出脊背和翎紋,均為雙線陰勾;另一面以單線勾勒出胸、腹和翎紋。喙上有小孔,可佩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