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與四逆輩 太陰病病機(jī)為里虛寒水飲盛,其本證以中焦虛寒飲盛為主,所以,以四逆輩溫陽理中為辨治關(guān)鍵。 《傷寒論》第277條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br>三陽病的下利多有口渴,是熱盛傷津之故。太陰病的下利沒有口渴,原因是臟有寒。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辨證要點(diǎn):下利而不渴,就屬于太陰病。 四逆輩以附子、干姜為主要藥物,包括: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干姜附子湯、理中丸或理中湯等諸多溫陽化飲的方。四逆輩涵蓋經(jīng)方很多,都可據(jù)證選用。 陳修園曰: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則津液下注,多見口渴,惟太陰濕土之為病不渴,至于下利者當(dāng)溫之,而渾言四逆輩,所包括之方原甚廣。甘草干姜湯、干姜附子湯、茯苓四逆湯諸方,皆可因證選用也。 王和安謂:溫其中兼溫其下宜四逆,但溫其中宜理中、吳茱萸,寒結(jié)宜大建中湯,濕宜真武湯,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而滑宜赤石脂禹余糧湯。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