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榮寶齋記詩箋譜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書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封哪怕只是互道平安、聊表慰問的書信,也寄托著人們的相思與關懷?!安使{”“錦書”等就都是書信在古代的代稱。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亦可購買 ▽ 一份箋紙小史 打開中國文化的典雅世界 文 | 華碩 來源 | 領讀 01 一份箋紙小史 打開花箋信札的典雅世界 箋紙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紙張,供文人墨客寫信或題詩之用,俗稱信箋、詩箋。 有的箋紙印以漢瓦周壺銘文掌故,有的印以山水花鳥等,因此又有花箋、錦箋之美譽。 而無論是花箋的圖案、制作工藝,也都發(fā)展出雅致多彩的不同品種。 ■ 蘿軒箋 02 分門別類解讀 中國傳統(tǒng)花箋文化及其時代變遷 對于箋紙,自來就有許多掌故流傳。 花箋很可能肇始于南朝,到唐代時,花箋已在文人墨客中流行。傳說唐代女詩人薛濤晚年隱居成都浣花溪畔,溪水宜造紙,當?shù)厝硕嘁源藶闃I(yè)。 薛濤因喜寫小詩,嫌市間箋紙面幅過大,又生性愛紅,乃請工匠專門制作“深紅小彩箋”,遂風行一時,流傳后世,成為佳話。 ■成都望江樓公園雕印薛濤箋 宋元時代,米芾《評紙?zhí)?、元費著《蜀箋譜》等,對當時的種種箋紙均有記載。 而與米芾同時代的蘇軾、黃庭堅、梅堯臣等人的詩集中,也多有向人索紙、謝人贈箋之作,足見詩箋已成為文人時尚。 箋紙名色,又產(chǎn)生碧云春樹箋、龍鳳箋、團花箋、金花箋等。 ■金花壽星箋 明清時期,箋紙更為繁榮。兩部集大成的箋譜——《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箋譜》就問世于此時。 《蘿軒變古箋譜》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箋譜,采用了成熟的彩色套?。ā梆澃妗保┖途哂邪纪剐Ч摹肮盎ā奔妓嚒?/span> 而《十竹齋箋譜》結構謹嚴,勻稱工整,細膩而不煩瑣,明快而多變化,將我國彩色套印木刻畫的藝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十竹齋箋 近代以來,西方新式印刷技術被引進,新式信紙、洋紙箋成為文化界的時髦,短短幾十年時間就將延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版刻技術擠出了市場。 中國的書局紙坊,也不得不棄舊從新,紛紛轉向機制信箋生產(chǎn)。箋樣有展示現(xiàn)代生活內容的,如聽電話圖、絨線手工圖、拍網(wǎng)球圖等,以迎合新派人物的需要。 這類箋紙,現(xiàn)已難得一見。當然也有堅持傳統(tǒng)特色的箋樣,如作者收藏的“蕪湖世界書局謹贈”八行箋,箋面雙鉤兩行八字:“益人神志,莫如書籍。” ■ 世界書局箋 而魯迅和鄭振鐸則將《十竹齋箋譜》和清末民初的北平花箋視為可貴的民族文化瑰寶,唯恐其消沉,不惜耗費大量精力與財力促其“復活”“回生”。 在快節(jié)奏生活的今天,慢時代的花箋已經(jīng)失去其通信價值,但其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復印、復刻古典花箋又形成了熱潮。 ■ 北平箋譜 03 以箋紙尺牘窺視 中國典雅的傳統(tǒng)文化、文人情趣 花箋自來就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愛。文人騷客在箋紙尺牘上一展墨書,或寫信,或贈言,或致謝,或賀年,或唱和,或邀宴。 更有慕古賢雅意,自制信箋以寄贈友好者,箋紙尺牘因此成為高人雅士之間性情與愛癖、友情與品味的見證。 ■ “知音芬芳”箋,箋樣為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故事 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吳大澂,就曾取珍愛的藏品制箋,如所制“龍節(jié)”箋,雕印所藏龍節(jié)正、背兩面拓本。 按:龍節(jié)與虎符一樣,都是古代君臣間的重要信物,虎符稍多而龍節(jié)尤少。吳大澂深以所得為傲,刻有“龍節(jié)虎符之館”白文朱印,常鈐在其藏品之上。 ■ 吳大徵自制“龍節(jié)”箋 晚清、民國年間,“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教育界的四位名宿,徐昂、曹文麟、顧怡生、顧貺予,皆善詩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組織詩社,時有作品見諸報刊,被譽為“南通四才子”。 顧貺予,名償基,號幻公,一九〇七年起從事教育工作,日寇侵占南通前夕移居如皋,輾轉于抗日根據(jù)地各校任教。一九四九年二月顧貺予任南通中學校長。這一年,顧貺予六十九歲,曹文麟七十二歲,十四年抗戰(zhàn),三年內戰(zhàn),歷盡劫難,尚能夠“朋儕無恙繼前緣”,重享詩友唱和之樂,不能不謂之萬幸。曹文麟有詩贈顧貺予,即用套色樹屋花箋。 ■ 曹文麟詩箋 04 與箋札相關的名片、賀卡及其他雜紙 亦不乏文化價值與史料價值 流傳下來的前代書信之中,往往可以看到同時期的名片。 在古代,名片多由他人代為轉交,與書信一樣,是一種人際間接交流的工具。地位低的人拜訪地位高的人,須先請守門人把名片送呈主人,主人不愿接見,可以原片交還。而聲望高的人則可以憑一紙名片,讓人為他辦事。至于在名片上寫明事由,請別人持片去取物取錢,也都是可以辦到的。 ■程氏兄弟名帖、潘鐘瑞名帖 舊時以宣紙和毛邊紙印制的發(fā)票,在形式上與箋紙也相當接近。發(fā)票固然是一種經(jīng)濟史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商品物價、流通情況,商家的責任與免責范圍、自我宣傳及商品廣告,等等。發(fā)票上的用語,“發(fā)奉”“寶號”“貴客”等,也體現(xiàn)著商業(yè)禮儀。發(fā)票上多標示商鋪地址,收集到一定數(shù)量,還可以看出街市的繁華情況,也是一種城市史資料。 ■ 大德華記號發(fā)票 05 裝幀精致考究,珍藏花箋信札 200余幅圖,全彩印制 本書收錄了作者收藏的不流于市的珍貴花箋信札200余圖,講述了一份流傳千年的箋紙的小史,打開了一個花箋信札的藝術世界。 典雅秀麗,全彩印刷,可完美體現(xiàn)舊時箋紙、信封的雅致美觀。 平裝裸脊,可平整攤開,閱讀無障礙。 ■ 護封采用兩幅箋譜圖片(分別出自《北平箋譜》和《十竹齋箋譜》),貼合主題,富于文化韻味 內封采用箋紙與墨書的藍色疊加效果,書脊則特別選用藍線,與內封顏色相配合。 ■ 本書作者 薛冰,著名文化學者,原江蘇省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F(xiàn)任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地方志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小說《城》《盛世華年》,書話集《舊書筆譚》《拾葉集》《古稀集》《書事:近現(xiàn)代版本雜談》,文化隨筆集《家住六朝煙水間》《饑不擇食》《漂泊在故鄉(xiāng)》《拈花意》,專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讀南京》等五十余部 藏書家薛冰積四十年收藏、研究之力,追蹤《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解讀文人士大夫的花箋信札文化。 《箋事:花箋信札及其他》簡述箋紙、書札以至信封的前世今生,上溯淵源,下追變異,并以實物為例,對于近代以來的書信載體,分門別類予以介紹,希望對于晚清江南花箋與文人制箋,能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其中對現(xiàn)當代書信及其載體的衍生變化的分析,也能對收藏者有所啟發(fā)?;ü{、信札這一收藏專題,遂成為窺探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新窗口。得閑時手持一紙,品評揣摩,個中滋味,如魚飲水。 如何閱讀一本書?先了解它的“骨骼”與“血脈”!源自著名文化學者、藏書家薛冰四十年淘書讀書經(jīng)驗。 《書事:近現(xiàn)代版本雜談》全書分為稿本、傳統(tǒng)出版、現(xiàn)代出版、裝訂、版權、裝幀和書外之物七輯,囊括368張珍貴的藏書影像,69篇文辭優(yōu)美的版本雜談,清晰梳理中國近現(xiàn)代版本常識,提供眾多豐富的歷史文化細節(jié)。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館藏歷史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