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燕云十六州,為何淪為異族統治400年之久?

 環(huán)球情報員 2022-02-11

燕云十六州淪陷

作者|顯詣
責編|Thomas

唐朝滅亡以后,中央對地方失去了強有力的控制,中國北方漢地陷入長期混戰(zhàn)。而生活在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蠢蠢欲動”,頻頻進犯邊境地區(qū),以至于奪取了燕云十六州這塊重要的漢地。

燕云十六州地處太行山脈、燕山山脈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長期以來是漢人的居住地,也是歷代中原王朝版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著“北方天險”之稱。

▲燕云十六州有著“北方天險”之稱

燕云十六州從公元938年開始淪陷,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時重新收回,被異族統治共計400余年的時間。

燕云十六州的“淪陷”,直接導致了北方廣袤國土失去了防御屏障,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鐵騎之下,北方的經濟發(fā)展和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那么在經濟、政治、軍事意義上都如此重要的土地,究竟是怎么丟失的?


一、搖搖欲墜的燕云十六州

公元755年,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后,各地方將領擁兵自重,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形成,中央與地方形成了弱干強枝的力量對比。唐朝最終于公元907年正式滅亡。

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宋朝立國,短短50多年間,中原地區(qū)先后又出現了五個中央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歷史合稱“五代”。

▲混亂的時代

常年戰(zhàn)爭和頻繁政權更迭讓北方積貧積弱,這給了北方游牧民族染指中原的良好契機。公元9世紀末,契丹族開始崛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后改名遼),長城以北出現了統一的國家。

遼國經過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吞并周邊的弱小部落,等到公元10世紀初,國土疆域已經極其廣闊,遼國國境線向南一直推進到燕云十六州北部,與漢人政權接壤。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契丹逼近燕云十六州

在這以后,契丹確定了南下中原的戰(zhàn)略方向。而南下戰(zhàn)略的第一步,自然是吞并與遼國相接壤的、阻礙遼國南下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幽州(也叫燕州,位于今北京市),云州(位于今山西大同)為代表的十六個州。大體范圍是在華北平原與游牧民族聚居的大漠的山地地帶。

▲燕云十六州覆蓋北方險要山川,南靠平坦的華北平原

燕云十六州以南便是廣袤無垠、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以北是茫茫無際的大漠。其大部分處于陰山,燕山,太行山北支等山脈,扼守山川險要位置,燕云十六州成為了中原地區(qū)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線,是漢人政權重要的國防要塞。

歷朝歷代的漢人政權都苦心經營著這片土地,到唐朝時,燕云十六州已人口稠密、經濟商貿發(fā)達,每年貢稅在國家稅收中舉足輕重,成為了邊塞上的一串明珠。

在撲朔迷離的形勢下,盡管遼國不斷地襲擾燕云十六州,但燕云十六州還是牢牢被漢人政權抓在手中,直到公元935年。


二、淪陷:災難的無限循環(huán)

此時正處于五代的第二個王朝——后唐。后唐王朝于公元923年建立,之后經過戰(zhàn)爭擊敗后梁王朝(五代中第一個中央政權)入主中原,控制了長城以南的北方的絕大多數地區(qū)。

經過多年的征討和兼并戰(zhàn)爭,中國北方出現了短暫的統一,燕云十六州也自然在后唐的版圖之內。但是看似統一安定的局面之下,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后唐統一了中國北方,是五代面積最大的王朝

這一年,后唐皇帝駕崩,新主年幼,資歷尚淺,威望不足。鎮(zhèn)守地方的將領開始按捺不住,其中就以后唐大將,鎮(zhèn)守晉陽城(今山西太原)的石敬瑭為首。

后唐也早已看出石敬瑭的狼子野心,于是派兵征討石敬瑭,朝廷軍隊兵臨城下,石敬瑭堅守不出。在危難之際,石敬瑭慌不擇路,只得向北方的遼國求援。

為了爭取遼國速派援軍支援自己,石敬瑭開出了極高的報酬——向契丹稱臣,割讓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遭到了手下將領強烈反對:要爭取遼國出兵,多給予些金錢錦帛足矣,沒必要割讓土地。更何況割讓燕云十六州,北方將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遼國面前,無異于是自毀長城。

▲因割讓國土,而成為歷史罪人的石敬瑭

自以為身家性命危在旦夕的石敬瑭還是固執(zhí)己見,堅持派出了使者,向遼國求援。

得知消息的遼國皇帝大喜過望,立即派出五萬騎兵支援石敬瑭,圍城的后唐軍隊被契丹援軍擊潰。石敬瑭借機聯合契丹騎兵南下,攻下后唐國都,滅亡后唐王朝,建立了后晉。

后晉建立后,石敬瑭為感謝遼國的幫助,認比自己小11歲的遼國皇帝為父親,自稱兒皇帝,向遼國稱臣納貢。并把燕云十六州全部給了遼國。

但燕云十六州的守城將領難以接受這屈辱的現實,守城拒不投降,并請求石敬瑭收回成命,放棄割讓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推翻后唐王朝,建立后晉王朝,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

石敬瑭考慮到國內局勢不穩(wěn)以及遼國的強大,拒絕了守城將領們的請求,下令燕云十六州守將撤回內陸,由遼國軍隊駐防。

燕云十六州也就此落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手中。全國上下罵聲一片,石敬瑭也因此背上了歷史罪人的千古罵名。

遼國皇帝非常重視這塊來之不易的土地,在燕云十六州仍然沿用唐朝的政治制度,稱為“南面官制”。并且嘗試緩和民族矛盾,規(guī)定無論漢人、契丹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逐漸鞏固了在這一地區(qū)的統治。

▲中原政權要確保不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脅,就必須控制燕云十六州

契丹便以十六州作為前沿陣地,經常南下中原,擄掠人口與財物。而石敬瑭本人,即便成為了中原地區(qū)的皇帝,卻再也沒法抵抗強大的契丹,公元942年,石敬瑭在憂憤中去世。

公元947年,遼國軍隊多次南下擊敗后晉軍隊,后晉主要將領投降,后晉皇帝被俘虜,后晉滅亡。

對于漢人政權來說,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北方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如何奪回北方的屏障,成為了從此以后每一屆政府都必須考慮的事。

但燕云十六州山川行險,易守難攻。遼國軍隊戰(zhàn)斗力強悍。此時的遼國,在燕云十六州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與民休息,使得十六州民心稍定,局勢逐漸穩(wěn)定。

漢人政權要想重新收復十六州,只能等待時機。

北方的中原政權開啟了漫長的等待模式,等待中也不乏朝代的更替。后晉被契丹滅亡后,原后晉大將劉知遠率領軍隊把契丹逐出中原,建立了后漢。后漢建國四年后,后漢大將郭威發(fā)動兵變,滅掉后漢,建立了后周。

經過多個朝代的等待,奪回十六州的機遇期終于在公元959年出現。

公元959年,是五代最后一個王朝——后周時期。此時的后周,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社會安定,國力強盛,并且通過兩次對外戰(zhàn)爭,穩(wěn)定了周邊的國際環(huán)境,保證了邊界的安全。

▲后周鞏固了國防邊界,穩(wěn)定了周邊局勢

而后周的執(zhí)政者,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君主,極具戰(zhàn)略眼光和軍事指揮才能。

可以說后周具備了北伐十六州的前提條件。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時的遼國內部出現了動蕩。史書記載此時的遼國“荒國君耽于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遼國國內局勢混亂,社會矛盾尖銳。

▲后周世宗柴榮,是公認五代十國最有作為的皇帝

柴榮清醒地意識到: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此時遼國內亂,正是北伐的最佳時機,假如遼國更換了一位開明的國君,加強防備,那就絕無收回十六州之可能。

于是他當機立斷,揮師北上,在短短40余天內,連續(xù)攻克了燕云十六州的三州三關,北伐軍聲威大振,一路勢如破竹。

▲后周的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三州三關,直逼重鎮(zhèn)幽州

但老天爺卻和中華民族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柴榮在行軍途中突然身染重疾,北伐被迫終止,后周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希望就此化為泡影。一代明君柴榮的英年早逝,實在是漢族的悲哀。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了陳橋驛兵變,后周滅亡,北宋建立。

作為新興的中原王朝,宋朝展現出了勃勃生機,它啟動了終結五代的全國統一戰(zhàn)爭。宋朝先后滅掉了中國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統一了中國南方。

之后,宋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北方。此時的北方,阻礙宋朝統一大業(yè)的絆腳石有兩個,一是獨立在山西的北漢政權,一是被遼國霸占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宋遼對峙

宋王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采取先易后難的戰(zhàn)略,先滅掉弱小的北漢,剪除遼國的羽翼,然后再相機奪取十六州。

公元979年,宋王朝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在滅掉北漢之后,宋軍開始進攻燕云十六州。

但據守十六州的遼兵兵精糧足,堅守抵抗,遼國大軍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而宋軍因為勞師遠征而疲憊不堪,再加上大軍深入敵境,糧餉供應不足,宋軍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倉促收場。

▲北宋第一次北伐,成功滅掉北漢,并乘機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

首戰(zhàn)受挫的宋王朝并沒有放棄,因為此時的宋朝是北伐的最佳時機,國內統一,政局穩(wěn)定,民心歸附,兵強馬壯。宋朝欠缺的只是一個時機,一個遼國內亂,可以趁虛而入的機會。

老天爺也終究是眷顧宋王朝,沒有讓它等太久。

公元983年,年僅三十五歲的遼國皇帝駕崩,新即位的幼主只有12歲,國事暫時全由皇帝的母親蕭太后主持。遼國內部最高權力正在交接過程中,國內政局還處于動蕩期。

于是宋朝于公元986年開始了第二次北伐,志在收復燕云十六州,實現祖國的完全大一統。由于此次北伐發(fā)生在北宋雍熙年間,所以也叫雍熙北伐。

第二次北伐初期也是非常順利,但之后宋軍戰(zhàn)術失誤,被遼軍截斷糧道,后方補給線被切斷,隨后導致宋朝三路兵馬全線潰退。遼軍隨后傾全國之力進行反攻,宋朝大敗而歸。 

▲北宋的第二次北伐(雍熙北伐)舉全國之力,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雍熙北伐的失敗,固然與燕云十六州本身易守難攻有關,但主要在于宋王朝作戰(zhàn)指揮錯誤,以致于功敗垂成。經此一役,北宋國力被大大消耗,精兵良將盡失。宋王朝再也無力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北伐,也再無力抵擋少數民族的進攻。

公元1005年,遼軍南下,宋軍無險可守,節(jié)節(jié)敗退,被迫與遼國講和,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此后的北宋王朝專心國內治理,整頓吏治,發(fā)展經濟,對周邊國家采取懷柔政策,使得宋遼邊界百年未有過戰(zhàn)事。北宋雖然商品經濟發(fā)達,但軍事力量薄弱,武備松弛,在這樣的情況下,守住國土已經很不容易,便很難有力量再去收復燕云十六州失地。在苦苦支撐了一百年之后,不僅是燕云十六州,整個北方都淪陷于異族。

公元1127年,北方的少數民族再次南下,宋朝皇帝成為俘虜,北宋正式滅亡,史稱“靖康之恥”。之后宋朝的皇室南渡長江,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權。

▲1127年北宋滅亡,宋宗室子弟南渡杭州建立南宋政權


三、長達四百年的博弈

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幾經輪替,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被女真族滅掉,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金國接管了遼國的燕云十六州,并南下滅亡了北宋。

同時,金國燕云十六州的燕州(今北京地區(qū))升格金國的中都,燕云十六州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了金國統治的核心區(qū)域。金國之后又被蒙古族滅掉,蒙古族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蒙古騎兵戰(zhàn)斗力極其彪悍,在整個歐亞大陸上縱橫馳騁,滅掉了中國所有與之抗衡的政權,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此時的元朝已經不能用大來形容,可以說是龐然大物。元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沒有之一。

漢族與少數民族關于燕云十六州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在元帝國大一統局面下化為了無形。公元1211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發(fā)動滅金戰(zhàn)爭,蒙古軍隊經歷23年,于公元1234年滅掉了金國,并全盤接受了金國的國土。之后元帝國討伐南宋,并于1279年滅掉南宋。

▲元帝國疆域空前遼闊,燕云十六州不再是邊界

隨著元帝國不斷向外擴張領土,為了在廣大的區(qū)域內建立有效的統治,元朝統治者看中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界的燕云十六州,而北京作為十六州的代表與重中之重,成為了元朝的首都(元朝稱大都)。

北京以北是廣袤的草原大漠,以南是富饒的華北平原,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這里交融。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在共存中相互借鑒吸收,融合發(fā)展。

元帝國通過定都在北京,對各個民族、各類文化兼收并蓄,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走向穩(wěn)定與和諧。但由于元帝國上層統治者的腐化墮落,國內矛盾日益尖銳,龐大的帝國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澤。

隨著元帝國的衰落與滅亡,燕云十六州的地位并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進一步提升。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誕生了。明王朝在統一中國南方后,開始領兵北伐,徹底摧毀元帝國的統治。

▲明滅元之戰(zhàn)

明朝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元軍節(jié)節(jié)敗退,兵敗如山倒。明軍趁勢成功收復了燕云十六州,完成了北伐的最后一步,把蒙古人重新趕回大漠老家。直到此時,淪陷455年的漢地——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

明朝的統治者吸收了前朝深刻慘痛的教訓,為了不再失去這塊來之不易的土地,做出了“天子守國門”的戰(zhàn)略決策,決定把國都定在北京。以北京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不僅是北方國防的生命線,更成為了京畿重地,歷史地位達到頂峰。

▲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

從北方整體格局來看,燕云十六州北接大漠草原,南連華北平原,萬里長城盤踞其上,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也是兩種文化交融薈萃之地。

誰控制了這里,就可以兼顧南北,維持這一廣大區(qū)域的整體穩(wěn)定與和平。

▲天子守國門

燕云十六州易守難攻,對華北政權而言,是北方的鋼鐵長城;對大漠政權而言,是南進的橋頭堡與排頭兵,成為了兩種文明戰(zhàn)略博弈中不可忽視的軍事存在。

位于燕云十六州的北京憑借其無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了后來大一統王朝的首都。繼元朝以后,明朝、清朝、共和國也都定都于北京,足以證明原燕云十六州地區(qū)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

▲紫禁城,明清大一統時期的“中國心臟”

作者|顯詣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yè)生|環(huán)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