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藥驗方專治: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炎。 半夏瀉心湯加減(僅供參考): 藥物組成: 半夏12g、黃芩6g、干姜5g、太子參12g、黃連3g、廣木香10g、厚樸6g、砂仁3g、蒲公英12g、廿草6g。 隨癥加減: 氣虛者加黃芪、白術(shù);陰虛者加生地黃、石斛、去半夏、干姜;虛寒者加良姜、肉桂、去黃芩、黃連;氣滯者加枳實、延胡索、川楝子;便秘者加大黃、麻子仁;熱重者加石膏、知母;血瘀者加丹參、王不留行;有潰瘍或出血、泛酸者加日及、海螵蛸、赤石脂。 治療方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7日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3日,最短2個療程,最長5個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堅持每月服藥3劑,連服3個月。 功效主治: 和胃降逆,開結(jié)散痞。 臨床運用:246例患者 淺表性胃炎136例,糜爛性胃炎68例,萎縮性胃炎4例,肥厚性胃炎4例,十二指腸炎28例,殘胃炎6例,并發(fā)胃潰瘍24例,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11例。 經(jīng)治療統(tǒng)計,痊愈106例,顯效76例,好轉(zhuǎn)5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94.71%。 用藥經(jīng)驗: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筆者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jié)、生活無規(guī)律,或情志不遂導致氣機不暢,損傷脾胃,引起脾胃氣虛、胃失和降。 脾失健運,日久人里化熱,與食、水痰相合而成虛實夾雜、寒熱互見之癥。 半夏瀉心湯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所注《傷寒論》,具有和胃降逆、開結(jié)散痞的功效,是一張治療脾胃病的名方。 方中加廣木香、砂仁、枳實、厚樸增加行氣解郁、和胃降逆的作用,加蒲公英、石膏清胃熱而無苦寒之弊。 全方辛開苦降,寒熱并治,補中和氣,使邪去痞消正復,脾氣得升,胃氣得降,諸癥悉平。 因慢性胃炎復發(fā)率較高,脾胃功能的恢復尚需時日,因此在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恢復正常后,還應(yīng)注意飲食、生活調(diào)節(jié)和情志調(diào)攝,并堅持每月服藥3劑,連服3個月,鞏固療效。 參考資料:李秀蓮.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246例.齊魯藥事,2004;23(9):57. |
|
來自: 新用戶1177yVdZ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