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之性,本自有之。 去年6月份回山西探親,開車帶父母在晉北轉(zhuǎn)了一圈,最后一站去的清涼五臺山。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專司“智慧”,與四川峨嵋普賢專司“理行”,為如來的左右脅侍。當時正好是高考前,所以香火最旺的五爺廟前人聲鼎沸、煙氣繚繞。遂起心,去殊像寺為女兒請一炷香,祈福她以后學業(yè)聰慧、伶俐秀中。 這幾天讀到《壇經(jīng)》的般若品第二,說到般若之性,本自有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迷”“悟”之別,心體無滯,即是般若!所以我悟到,孩子之般若,生來有之,我們父母平時所做的知識教育、習慣塑造,只能迎合這份心性,不能給她的本性上面增加一份“迷”。孩子現(xiàn)在還只在幼兒園,等她在學業(yè)上一步一步地上升、以后進入社會,這些紛繁亂雜的環(huán)境還會給她增加很多“迷”,因此我們父母怎么來保持她這份心性,盡量能幫她拂拭掉身邊的“迷”,我發(fā)現(xiàn)這才是我應該在文殊面前需要心中暗許的。 ![]() 一念迷即為凡夫,一念悟即為佛;一念迷為煩惱,一念悟為菩提。本心就具有佛性,無須為她附加,般若來在內(nèi),無需向外尋求?!霸邪闳糁牵c大智人更無差別”,因此,作為啟蒙的家長需要為孩子除“迷”,面對社會我們家長要讓孩子明“迷”,孩子若有心性還要解“迷”,方能保持原有之心智,行般若行、持般若智。 下次回鄉(xiāng)探親,一定要再去一次五臺,面向文殊,祈福自己持本性護佑女兒原有之般若! ![]() |
|
來自: 新用戶3536Meiv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