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2021學年 高三上期末考試 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瀑布,又稱跌水,是指河水在流經(jīng)斷層、凹陷等地區(qū)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的現(xiàn)象。加拿大和美國交界處的尼亞加拉瀑布(圖8)發(fā)育于斷層上,水質(zhì)清澈,在溯源侵蝕作用下,瀑布位置不斷“遷移”,并將最終消失。圖9示意尼亞加拉瀑布地區(qū)巖層分布。 (1)分析尼亞加拉瀑布水質(zhì)清澈的原因。(4分) (2)從地質(zhì)、水文兩方面簡述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的自然條件。(6分) (3)指出尼亞加拉瀑布“遷移”的方向,并說明瀑布將最終消失的理由。(5分) 本題以尼亞加拉瀑布為背景材料,以尼亞加拉瀑布水質(zhì)清澈的原因、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的自然條件、尼亞加拉瀑布“遷移”的方向及瀑布將最終消失的理由為切入點,考查了地質(zhì)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水循環(huán)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調(diào)動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 (1)分析尼亞加拉瀑布水質(zhì)清澈的原因。(4分) 答案: 瀑布上游河水流經(jīng)多個湖泊,泥沙沉積作用強;流域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瀑布以上河段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攜沙能力弱。(任答二點得4分) 【繼續(xù)滑動查看】 解析: 尼亞加拉河以水量大、水質(zhì)清、水流快著稱,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就在這條河上。河流泥沙主要是流域地表流水侵蝕作用的產(chǎn)物。河流的含沙量主要取決于,流域上暴雨集中的程度、土壤結(jié)構(gòu)與組成、地表切割程度、地面坡度及植被覆蓋的條件。 【繼續(xù)滑動查看】 簡言之,如果不算氣象(氣候)元素,河流攜帶泥沙量與陸地(巖土、地形等)狀況關系密切。尼亞加拉河,夾在兩大湖泊之間,而湖泊(濕地)的靜水環(huán)境(地勢低洼),利于泥沙沉積(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攜沙能力弱),特別是該河流的上游有多個湖泊,連續(xù)沉積(泥沙沉積作用強),導致下游含沙量較小。此外,加、美邊境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多亞寒帶針葉林(泰加林),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ㄖ脖混柟趟磷饔茫?/p> (2)從地質(zhì)、水文兩方面簡述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的自然條件。(6分) 答案: 斷層發(fā)育,河流落差大;(2分)河床巖層水平分布,且上硬下軟,底部侵蝕速度快,頂部侵蝕速度慢,加大落差;(2分)河流流域面積大,降水較多,加之五大湖的調(diào)蓄作用,河流水量大且流量較穩(wěn)定。(2分) 【繼續(xù)滑動查看】 解析: 瀑布,地質(zhì)學上叫做“跌水”,指河流或溪水經(jīng)過河床縱斷面的顯著陡坡或懸崖處時呈現(xiàn)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傾瀉而下的水流景象。其主要成因通常有二:一是河流經(jīng)過斷層線或軟硬不一的巖層時,河床高度出現(xiàn)幾近垂直落差的變化(水流對河底硬軟巖層的差別侵蝕),使得河水從高處向下傾流,如美國的尼亞加拉瀑布。二是河流干、支流交匯,干流河床較低,支流河床較高,也會形成瀑布,如臺灣省的小烏來瀑布。 【繼續(xù)滑動查看】 如果從“地質(zhì)、水文兩方面”出發(fā),尼亞加拉瀑布形成的自然條件如下:一是“發(fā)育于斷層上”,河流落差大。二是巖層水平分布,在兩者出露處,硬巖層突露于易受侵蝕的軟巖層之上,底部侵蝕速度快,上部形成陡崖,加大落差。三是河流的流域面積大(匯水量巨大),且降水豐沛,外加五大湖的“削峰補枯”作用,河流流量穩(wěn)定,水流在此跌落,形成湍流直下的瀑布。 (3)指出尼亞加拉瀑布“遷移”的方向,并說明瀑布將最終消失的理由。(5分) 答案: 向上游方向遷移(或向南遷移)。(2分)河床底部松軟的巖石持續(xù)受到侵蝕,不斷后退,最終導致頂部巖層坍塌,落差減小,瀑布消失。(3分) 【繼續(xù)滑動查看】 解析: 一般來說,河流中的瀑布位置都在不斷后退,這是溯源侵蝕(在河流或溝谷底部地形變陡之處,因流水沖刷作用加劇,受沖刷的部位不斷向上游方向移動的現(xiàn)象)的結(jié)果。觀測資料表明,該瀑布在加拿大一側(cè)后退的速度約為1.3米/年,瀑布形成至今已經(jīng)形成后退了12千米(中國的黃河壺口瀑布也處在不斷向上游移動的過程中,但后退速度在逐漸變慢,或與黃河水量變小有關)。 【繼續(xù)滑動查看】 由此可見,尼亞加拉瀑布逐漸向“上游”方向“遷移”——河床底部地形變陡之處,再加上巖性松軟,流水沖刷作用加劇,巖石持續(xù)受到侵蝕,受沖刷部位不斷后退(向上游方向移動),導致瀑布上部巖層坍塌,落差減小,最終瀑布消失(注意,溯源侵蝕可使溝谷或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 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北美洲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五大湖)間的尼亞加拉河上(即在加拿大于美國的交界處),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內(nèi)。其中,尼亞加拉河全長56千米,落差99米,從伊利湖北32千米處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狹管效應),對河底硬軟巖層(石灰?guī)r及白云巖)差別侵蝕。在(硬軟巖層)兩者出露處,硬巖層突露于易受侵蝕的軟巖層之上成為陡崖,水流在尼亞加拉陡落,形成湍流直下的瀑布。 注意,尼亞加拉瀑布,在(港)臺譯的讀法中,即為“尼加拉(瓜)瀑布”。其中,“Niagara”與“Nicaragua”讀音相近,即使在西方世界中亦有拼讀錯誤的情況。但是,二詞形近而意異,“Niagara”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形容瀑布的水聲酷似雷鳴;“Nicaragua”一名,多認為其源于印第安酋長尼加魯?shù)男帐?。因此?span>“尼加拉(瓜)瀑布”,就等同尼亞加拉瀑布,但不能等同尼加拉瓜(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