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方01.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同為表證方; 但前無汗、脈浮緊而后汗出、脈浮弱。 02.葛根湯證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同為表證方,皆有項背強證; 但葛無汗而桂加葛有汗。 03.麻黃湯證與大青龍湯證----皆脈浮緊,不汗出而發(fā)熱; 但麻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大發(fā)熱、不惡寒、無汗、煩躁。 04.小青龍湯與麥門冬湯----皆治喘咳; 但小青龍證有表證且心下有水氣,為濕性喘咳; 而麥門冬證無表證且津液枯燥,為燥性喘咳。 05. 桂枝加栝樓根湯、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加石膏湯、五苓散、豬苓湯----皆治渴; 但桂加栝治汗出、脈浮弱、有表證之渴; 白治無表證、惡熱之大煩渴; 小柴加石治胸脅苦滿之渴; 豬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06.諸柴胡類方----皆主胸脅苦滿; 但小柴只胸脅苦滿;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壓痛; 柴胡桂干兼心悸煩驚、為虛; 而柴加龍牡兼心悸煩驚、為實; 四逆散兼腹攣急;柴加芒硝兼腹堅硬。 07.半、甘、生姜之瀉心湯、三黃瀉心湯、五苓散、人參湯、茯苓飲---- 主證均作心下痞滿或痞硬; 但半則兼嘔吐;甘則兼煩亂;生則兼噯氣;三則兼面紅; 五則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則兼手足冷且脈沉遲或微弱; 茯苓飲則兼心下振水聲。 08.半夏生姜厚樸人參甘草湯、大承氣湯、四逆湯----皆治腹大滿; 然第一方之證為吐利之后之虛脹; 第二方之證為大便硬、按壓疼痛堅實而為實; 第三方證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09.桂茯丸、抵當丸、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柴胡桂枝湯、大黃牡丹湯---- 皆主腹、下腹之壓痛; 桂枝茯苓丸為下腹壓痛而左脈沉; 桃核承氣湯為左下腹壓痛、大便堅; 大承氣湯為腹部壓痛、大便堅; 大黃牡丹湯右為下腹壓痛、充實、大便堅; 抵當湯為臍下壓痛、少腹堅滿; 柴胡桂枝湯為下腹壓痛而脅滿。 10.葛根湯、黃芩湯、葛根芩連湯、大黃牡丹湯、大承氣湯、赤石脂湯、大柴胡加大黃湯、麻黃升麻湯、半夏瀉心湯、理中丸、梔子大黃湯、五苓散、四逆湯----俱治下利; 然葛根湯有表實熱證; 黃芩湯腹痛或發(fā)熱; 葛根芩連湯汗出而喘、脈促; 大黃牡丹湯下腹壓痛、充實; 大承氣湯整個腹部充實壓痛; 赤石脂湯無壓痛,無里急后重; 大柴胡湯有胸脅苦滿、心下拘緊; 麻黃升麻湯吐膿血; 半夏瀉心湯心下痞硬而口苦; 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 梔子大黃湯煩亂不眠; 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 四逆湯手足厥逆、脈沉遲或浮遲。 11.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加石膏湯、大青龍湯、白虎加人參湯、大承氣湯、桃核承氣湯、柴胡桂枝湯、梔子柏皮湯、五苓散等----皆治發(fā)熱, 麻黃湯則兼惡寒脈浮緊, 桂枝湯則兼惡風而脈浮弱, 葛根湯則如麻證而項背強, 小柴胡加石膏湯則胸脅苦滿、默默不食、寒熱往來必兼其一, 大柴胡加石膏湯則心下急而郁郁微滿,甚則上吐下瀉, 大青龍不汗出而煩躁, 白虎加人參湯惡熱、口燥、煩渴, 大承氣湯則惡熱、腹堅滿, 桃核承氣湯少腹急結, 柴胡桂枝湯為太少二陽合病證, 梔子柏皮湯一身發(fā)黃, 五苓散口渴小便難, 白通湯加膽汁面赤、手足厥逆, 葛根連芩湯脈促、喘而汗出、下利。 12.葛根湯、桂枝湯、柴桂湯、柴胡加龍牡湯、人參湯、真武湯、麻附辛湯、苓桂味甘湯、建中湯、八味腎氣丸-------俱治乏力, 但葛根湯有表證之身疼痛等, 桂枝湯有表證之汗出等, 柴桂湯有表證之汗出、胸脅苦滿等, 柴胡加龍牡湯有不表不里證之胸脅苦滿、煩驚心下悸; 人參湯有腹寒、下利、胸痹; 真武湯有腹?jié)M、惡寒、手足冷; 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惡寒、發(fā)熱而脈反沉, 苓桂味甘湯頭沉如裹,手臂不仁, 小建中湯虛勞、里急, 八味腎氣丸尺脈沉微。 13.黃連阿膠湯、茯苓飲、人參湯、炙甘草湯----皆治舌無苔, 然黃連阿膠湯則舌絳而入夜難眠, 茯苓飲則心下停飲、胸滿、時吞酸燒心, 人參湯心下痞硬、口淡, 炙甘草湯脈結代而心動悸。 14.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姜豉湯、黃連阿膠湯,酸棗湯、豬苓湯、柴胡干姜桂枝湯、苓桂術甘湯、柴胡加龍牡湯-----皆治不眠, 然梔子豉湯心中懊儂, 梔子豉湯加甘草則治既懊儂且迫急, 梔子加姜豉湯則治既懊儂復干嘔; 黃連阿膠湯則治舌紅咽干唇燥, 酸棗仁湯則治虛勞虛煩, 柴胡干姜桂枝湯治則胸脅苦滿、心下悸、咽干、月經提前,量多, 柴胡加龍牡湯則治如柴干桂證而整體狀態(tài)比較偏實, 苓桂味(術?)甘湯則治頭如束, 豬苓則治下利、咳嗽、嘔、渴、煩。 15. 苓桂味甘湯證面色淡紅, 三黃瀉心湯證面色鮮紅, 桃核承氣湯證面色深紅, 抵當丸證面色黑紅, 木防己湯證面色蒼黑, 建中湯證面色萎黃, 歸芍湯證面色蒼白, 八味丸證面色陰沉。 三黃湯證目光炯炯, 真武湯證兩目無神。 16.黃連阿膠湯證如舌無苔則全無, 甘麥大棗湯證則舌中無苔, 苓桂術甘湯證則舌半有半無, 小柴胡湯證則舌苔白, 承氣湯證則苔黃, 抵當湯及丸證則舌青紫。 17.腹痛,壓痛堅硬----與大承氣。 腹痛,胸脅苦滿、下腹壓痛或發(fā)熱----與柴胡桂枝湯。 腹痛,腹凹或拘攣----與小建中湯。 腹痛,腹中動如有手足----與大建中湯。 腹痛雷鳴----與附子粳米湯。 腹痛、下利、發(fā)熱----與黃芩湯。 腹痛,心下急----與大柴胡湯。 腹痛,自胸至少腹壓之堅硬----與大陷胸湯。 腹痛,按之但心下壓痛,脈滑----與小陷胸湯。 18.上吐下瀉,心下急----大柴湯證。 上吐下瀉,上腹痛----黃連湯證。 上吐下瀉,腹痛,或發(fā)熱----黃芩加生姜湯證。 上吐下瀉,手足冷、腹涼----理中丸證。 上吐下瀉,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證。 上吐下瀉,頭痛吐涎沫----吳茱萸湯證。 上吐下瀉,脈微沉遲,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參湯證。 19.頭痛,若發(fā)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與麻黃湯; 若汗出脈浮弱----與桂枝湯; 若干嘔吐涎沫----與吳茱萸湯; 若胸脅苦滿、煩躁、渴----與小柴胡加石膏湯; 若發(fā)熱脈沉惡寒----與麻辛附湯; 若手足冷,腹?jié)M而寒,心下水聲----與真武湯; 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飲水即吐----與五苓散; 若脈弱,發(fā)熱、身乏力、下利----與桂枝人參湯; 若鼻塞----與葛根湯; 若腹?jié)M痞堅----與大承氣湯; 若少腹急結----與桃核承氣湯。 20.浮腫,若脈浮,汗出----防己黃芪湯; 若四肢顫動----防己茯苓湯; 若脈浮緊,無汗、煩躁----大青龍湯; 若小便不利----豬苓湯; 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與木防己湯; 若尺脈微腰痛,或下肢冷----與八味丸; 若腰痛,腰部冷----與苓姜術甘湯; 若汗出惡風無大熱----與越婢加術湯; 若手足厥逆、脈沉微、心動悸----真武湯; 若胸脅脹滿、小便不利----小柴湯合五苓散(柴苓湯); 若產后或貧血者----當芍散; 若黃汗出----桂枝加黃芪湯; 若咽中如炙臠,時氣上沖----半夏厚樸湯; 腰以上浮腫,脈不虛者----甘草麻黃湯; 腰以下浮腫,不喘,不心悸者----豬苓湯。 21.心動悸----辨證選用炙甘草湯,桂枝甘草湯,人參湯,木防己湯,苓桂術甘湯, 真武湯,茯苓甘草湯,小柴胡加茯苓湯等; 腹部動悸----辨證選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龍牡湯,小建中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 頸脈動悸----辨證選用苓桂術甘湯,小柴胡加茯苓湯等。 22.葛根加桔梗石膏湯,小柴胡加石膏湯,甘草瀉心湯,甘草湯,苦酒湯,通脈四逆湯,豬膚湯,三黃瀉心湯,大黃牡丹湯----俱治咽喉痛, 然葛根加桔梗石膏湯----則脈浮緊、項背強、發(fā)熱惡寒無汗; 小柴胡加石膏湯----則發(fā)熱、胸脅脹滿、口苦咽干; 甘草瀉心湯----則心下痞滿而煩亂; 三黃瀉心湯----則口苦,面赤,便難,心下痞; 甘草瀉心湯----則不紅腫; 桃----則少腹急結; 苦酒湯----則咽中生瘡,不能言,言無聲; 通脈四逆湯----則下利清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熱; 豬膚湯----則下利,胸滿,心煩。 大黃牡丹湯---- 23.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真武湯,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茵陳蒿湯,五苓散,小柴胡湯,桂枝加龍牡湯,大承氣湯,桂茯丸,當芍散,大建中湯----俱治眩暈, 然小半夏加茯苓湯----則嘔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動悸; 澤泄湯----則頭沉重; 苓桂味甘湯----則頭沉重而面色淡紅,精神不振,多夢,多慮,多驚; 真武湯----則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 苓桂術甘湯----則胸脅心下滿,心下有痰飲,坐則輕,起立即?。?/p> 茵陳蒿湯----則心胸不安,不能食; 五苓散----則臍下悸,吐涎沫; 小柴胡湯----則胸脅苦滿,口苦咽干; 桂枝茯苓丸----則面紅,下腹壓痛充實; 桃核承氣湯----則少腹急結,大便堅; 大承氣湯----則腹?jié)M實; 大建中湯----則胸中寒; 歸芍散----腹攣急,經痛; 桂枝加龍牡湯----遺精,脫發(fā),汗出,心下動悸。 24.柴胡劑----主頸項強; 葛根劑----主項背強; 麻桂劑----主頭項強; 桂加栝蔞根----治太陽病證具備,脈反沉遲,身體強; 大陷胸丸證----項亦強,而結胸。 25.五苓散,豬苓湯,栝蔞瞿麥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然五苓散證----必兼或飲水即吐,或頭痛,或臍下悸而癲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氣上沖癥狀; 豬苓湯證----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濕熱阻塞下竅之候為多; 至于瓜蔞瞿麥丸為證----其人尺脈弱,腹部自覺或他覺惡寒; 此為三方鑒別運用之要點。 26.吐血、衄血、便血----, 若手足煩熱、虛勞、里急、悸----為小建中湯證; 若心悸不安,面色赤----為三黃瀉心湯證; 若發(fā)熱,惡寒,身疼痛,脈浮緊----為麻黃湯證; 若手足厥冷----為柏葉湯證; 少腹急結----為桃核承氣湯證; 若心中懊儂----為梔子豉湯證; 若左關脈弦者----為黃土湯證; 若煩,不能眠----為黃連阿膠湯證; 若脈腹虛弱無力,手足冷,心下痞滿,胸痹,面色晦暗----為人參湯證。 27.桃核承氣湯證之主證----是少腹急結; 大黃牡丹湯證之主證----是少腹腫痞; 大黃甘遂湯證之主證----是少腹?jié)M如敦; 抵當湯、丸證之主證----是少腹硬滿; 桂枝茯苓丸證之主證----是臍兩側,尤其是左側有深在壓痛, 有時候可觸到如索狀物硬結。 二、感想與體會人一生如此短暫,遇見什么書什么人,應該說背后都藏著機緣。把中醫(yī)這件事,真正做明白,是知晚成者,猶梅花早發(fā)不睹歲寒。而眼下堅信自己的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也才剛剛上路。 舊話重提,今時之中醫(yī),似乎風度不再,日漸缺失。好歹祖上也闊過,留有余德,老天賞我飯吃,讓我行醫(yī)學會了用經方。老話說,誰理清了經方的脈絡和框架,找到了竅門,誰就成就了。這架勢想想也是醉了,非常適合我的胃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真的找到“真?zhèn)鳌绷四兀烤灰娚鐣铣S幸会t(yī)恃一方吃一片,憑一招吃遍天之現象嘛! 傳統(tǒng)認知中,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傷寒雜病論》所傳亦俱為真知灼見,歷代醫(yī)家都奉為金科玉律,醫(yī)門圭皋。但醫(yī)圣諄諄教誨,往往欲言又藏,秘而不宣,往往像是非其人不傳。就為這,一招鮮吃遍天,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便多了幾份信心和期待。在中醫(yī)中和祖先對話,余不足之處天資愚鈍,又是初來乍到的,也只好下苦功夫,用笨辦法。 在古人這里潛移默化,自己歸納,自己開悟,還得親力親為,親口嘗嘗滋味才行。日積月累,從不中斷,專心打磨,摸進了門。很多想法其實都是在一次次初體驗中慢慢豐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步步升級的。借用經方醫(yī)學的特色,即能治療一般的疾病,也能祛除頑疾,真的是自豪感滿滿。我都更加期待明年!! 2016年將至,三百六十五天不長亦不短。15年末再細品經方之廣用活用,己摸索出來的門道,無論是經驗,醫(yī)技,還是心態(tài),無疑已又上了一個境界。何況,就算不濟,膽識之熾烈,已然強水平。也得益于多年來在醫(yī)場上的錘煉?,F在一套匠氣行頭,三根手指就夠了,只要對證,藥少又有何妨?至于劑量問題,經方的加減,再看一下傷寒論吧,要慎重,按仲景原則加減。 經方中醫(yī)的靈魂,是前人的大智慧?;厥淄簟P嗅t(yī)越久,所見難病也越多,所治病人也越多。 余枕中之秘,層層加持,多有運用,與書友們同享。 01、小柴胡湯 ----邪在少陽經綜合征。如方證合拍,一個包治萬病的千古神方。用之治外感發(fā)熱、急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止咳退燒療效迅速,且屢試不爽。 02、柴胡桂枝湯---- 能治療什么病?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胃腸病,那多了,也是表里同病,各種不明癥狀都管,無法定論。 03、真武湯----水氣病解飲之祖方,治腎病,治腎咳水咳等等神用起來了不得。 04、麻黃附子細辛湯 ----扶少陰之陽,開太陽之表。少陰體質的人功能低下,(論治)可以說是特效之方。 05、桂枝茯苓丸----瘀血病癥方,前列腺增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高血壓、糖尿病、不孕癥、痤瘡。 06、續(xù)命湯方---- 癲癇、帕金森氏病、面癱,中風。也要從外感論治。 07、五苓散---- 復視突眼、腎積水,腎結石。 08、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證而見口干渴明顯,但嘔不明顯,心下微結, 氣上沖或外不合者。 精神神志病可為本方證。 09、苓桂術甘湯----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癥, 潰瘍性結腸炎。 10、厚樸七物湯---- 治療腹?jié)M兼有表證的方劑。 11、桂枝芍藥知母湯---- 風濕病、類風濕、痛風、慢性腰腿疼、關節(jié)炎第一方。 12、大柴胡湯---- 胸肋苦滿、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實者。 《金匱》:心下按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是減負方,是化痰方;用治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頸椎病、血液黏度高、腸胃肝膽疾患、小兒久咳。 13、四逆散----胸肋苦滿、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14、麻杏甘石湯方----汗出而喘,口干煩滿而不惡風者。 15、小青龍湯方---- 外邪里飲而致咳喘者,(白稀泡痰)。呼吸道疾病專方。 16、大青龍湯方---- 治癌癥、腫瘤。 17、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小青龍湯證兼煩躁者。 18、射干麻黃湯方 ----小青龍湯證喉中痰鳴明顯者。 19、厚樸麻黃湯方---- 咳喘胸滿,脈浮者。 20、澤漆湯---- 痰飲咳逆而無外感多熱者。 21、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湯證又見項背肌肉強急。 22、栝蔞桂枝湯方---- 病見桂枝湯證又見痙攣拘急癥狀,口渴、脈沉者,可辨為本方證。 頸椎病良方 2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湯證,咳喘病人不論新久,見汗出惡風脈緩者宜用本方。 24、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湯證兼見失精夢交、脈見虛象者多可與本方。 25、小建中湯方---- 桂枝湯證兼見腹中急痛,或見心悸而不嘔者。 26、桂枝甘草湯方---- 心下悸欲得按而無里實證者。 27、半夏散及湯方 ----咽痛,有表證而口不渴者。 28、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 29、防己茯苓湯方---- 表虛伴見四肢腫者。 30、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表實無汗、或身黃、目黃、或身癢者。 31、白虎湯方---- 陽明病,自汗出,脈滑數者。 32、白虎加人參湯方---- 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治消渴。 33、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病熱下利腹不痛。 34、黃芩湯 ----熱下利腹痛。急性腸炎。 35、小承氣湯方---- 陽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無潮熱者。 36、小陷胸湯---- 胸膈滿悶、心煩、按之心下痛者。 37、桔梗湯---- 咽痛、咳吐濃痰、或胸痛者。 38、橘皮枳實生姜湯---- 胸痹、短氣、堵悶者。 39、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中氣虛之腹脹滿者。 40、半夏厚樸湯---- 痰飲氣結所致胸滿、咽堵、咳逆者。 41、梔子柏皮湯---- 黃疸病發(fā)熱心煩者,專于下部炎癥。 42、薏苡附子敗醬散---- 腸癰腹痛、皮膚甲錯、或腫癢流黃水者 43、梔子豉湯---- 胸中窒塞而煩悶者。 44、茵陳蒿湯方---- 頭頸汗出,上熱中濕下實。陽黃見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45、甘草干姜湯方---- 胃虛寒,吐涎沫嘔逆者。腹瀉,遺尿。 46、理中湯方---- 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是治療消化系統(tǒng)虛寒性病癥的代表方。 47、吳茱萸湯方---- 胃虛寒干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者。 48、大黃附子湯---- 寒濕偏注而見身體某側、某處疼痛下焦寒實者。 49、赤石脂禹余糧湯---- 久利而虛寒者。 50、桃花湯---- 虛寒久利,或見膿血者。 51、黃連阿膠湯 ----虛煩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熱、或下利便膿血者。 52、半夏瀉心湯 ----上熱下寒因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治胃炎專方,治上消化道炎癥。 53、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證中氣更虛、或見口舌干糜爛、腸鳴腹瀉、前后陰潰瘍者。 狐惑病專方,可作為粘膜修復劑,治療粘膜糜爛充血,可治肛裂、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陰道炎、宮頸炎。 治白塞?。?眼-生殖器綜合征)。有修復粘膜的作用,可治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54、枳術湯---- 心下堅滿而邊界清楚又見小便不利者。 55、枳實芍藥散 ----腹?jié)M攣痛或有心煩不安者。 56、芍藥甘草湯---- 四肢、胃腹等處攣急疼痛者。又名去杖湯。 57、甘草小麥大棗湯----臟燥; 無故苦笑難以自控而偏虛者。 58、炙甘草湯---- 心動悸、脈結代,氣陰兩虛者。 59、酸棗仁湯 ----因血虛見心悸虛煩不得眠者。 60、當歸芍藥散 ----腹痛拘急、頭暈心悸、小便不利者。 61、四逆湯 ----手足涼表虛而里寒不甚者。抑郁癥、焦慮癥效方?;仃柧饶?。 6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湯證更見心腹痛、嘔逆或頭痛者。 63、當歸生姜羊肉湯 ----血虛腹痛里急者。 64、赤小豆當歸散 ----諸瘡有癰膿者惡血者。 65、豬苓湯---- 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飲水者。 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專方,比八正散療效穩(wěn)定。 66、澤瀉湯 ----心下停,飲見眩暈、小便不利者。 67、烏梅丸---- 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或虛寒久利者。 治療冠心病、糖尿病。 68、蛇床子散方---- 婦人陰部寒濕腫痛、或瘙癢下白濁者。 69、甘姜苓術湯 ----腰冷重小便自利者。腰椎間盤突出陽痿,大效。 三、 藥代變通法與方代變通法一部書關乎醫(yī)技,默識心箕有真?zhèn)鳌?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隨談即性情,醫(yī)術本來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東西,每個人從中獲取的感悟不同。余跳脫出來,重新審視,拒絕神秘,回歸樸實。也不管是不是合時宜,有沒有一些中醫(yī)偽科學的消極和謾罵,有沒有資格批評老邪我,留給思考吧。 鑒于這個世界“炮”越來越多,這幫大噴子,看過了就不爽,在這些大噴子眼里,根本就沒好人。這又是曲解了...可是結果就在那。要不就真善美,禮孝悌,敬畏祖先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總會有人買賬,完全看患者自己怎么看吧? 醫(yī)者“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證、因時, 為之變通,非可膠柱鼓瑟也?!?/span> 其所謂之變通,非僅指加減一端,而并有藥代變通法與方代變通法,這種變通法在經方應用中很具特色。筆者有見于此,故特擷要條述之。 1、藥代變通法 經方大都具有結構嚴密、用藥簡潔的特點。但張氏認為: 經方由于歷史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藥物選擇等問題上,并非每方每味都已臻恰到好處的地步,且由于氣運異軌、古今不同等原因,后人運用,不妨與古為新,盡可根據實際悄況,用某一味更合適的藥物來代替原方中的某一味藥,這便謂之藥代。 這種變通法,與一般運用經方時減掉與某癥不合的一味或數味藥,并加入一味或數味藥的加減法則有所不同,與藥肆缺貨而只好以別藥代之更不同。張氏藥代很多,要者如下: 1)以薄荷代桂枝: 仲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p> 張氏認為:“證兼陽明,而仍用麻黃湯主治,在古人稟賦敦厚,淡泊寡欲,服之可以有效。今人稟賦薄弱,嗜好日多,強半陰虧,若遇此等證時,宜以薄荷代方中桂枝?!?/p> 由此可見,古今人稟賦不同,是其藥代的一個理論依據。 2)以薄荷代麻黃: 張氏認為麻杏甘石湯為仲景治溫病方,但他“用此方時,又恒以薄荷葉代麻黃,服后得微汗,其病即愈。蓋薄荷葉原為溫病解表最良之藥,而當仲師時猶未用于藥品,故當日不用也?!?/p> 由此可見,后世的某些治病良藥,在仲景時尚未被人認識到,這是其藥代的又一理論依據。 3)以連翹代桂枝: 張氏認為大青龍湯證“原系溫病”,“至愚用此方時,又恒以連翹代桂枝,雖桂枝、連翹均能逐肌肉之外感,而一則性熱,一則性涼,溫病宜涼不宜熱,故用桂枝不如用連翹。而當時仲師不用者,亦因其未列入藥品也(《傷寒論》方中所用之連軺是連翹根,能利水不能發(fā)汗)?!?/p> 這說明古人對藥用植物入藥部分的認識不夠全面,而后世認識已發(fā)展,這也是其藥代的一個理論依據。 4)以山藥代粳米: 張氏認為:凡用白虎湯類方,若以山藥代粳米,則效果更佳。他說: 余“實驗既久,知以生山藥代梗米,則其方愈穩(wěn)妥,見效亦愈速。蓋粳米不過調和胃氣,而山藥兼能固攝下焦元氣,使之元氣素虛者,不致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瀉。且山藥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陰。自虎湯得此,既祛實火,又清虛熱,內傷外感,須臾同愈?!?/p> 這是說白虎湯用粳米原不及用山藥為妥當,當時仲景未認識及此,后世又只知尊經,不敢擅改,故他多次強調,說這樣一代,白虎之功便可加強,治療范圍亦可擴大。 其特制二新方(即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梗米湯與通變白虎加人參湯),目的也在暢敘其要義。這是其藥代的又一理論依據。這一點在認為古圣上智、后人不可企及,經方用藥無味不善的人,是不敢想象的。 5)以茵陳代柴胡: 癥見寒熱者,一般均用柴胡和解之,而張氏則常代以茵陳。他在治天津楊氏女一案中說:“柴胡雖能和解少陽,而其升提之力甚大。此證根本己虛,實不任柴胡之升提。方中茵陳其性涼而能散,最能宣通少陽之郁熱,可為柴胡之代用品。實少陽病兼虛者無上之妙藥也?!?/p> 又在另一案說:證見“寒熱往來”,“原當以柴胡和解之,其寒熱自己,菌陳性近柴胡,同為少陽之藥,因其身發(fā)黃,遂用茵陳三錢以代柴胡。” 這是說后人對藥性認識在不斷加深,治寒熱和解不必盡拘于仲景用柴胡法,少陽病虛證及兼見發(fā)黃者用茵陳較之柴胡為更優(yōu),這是其藥代之又一理論依據。 總之,氣運不同、稟賦有異,后人對藥品認識增多、對藥性認識加深等都是張氏藥代的理論依據。但藥代大多是有條件的,經方中的某些藥物,張氏認為是不能隨便替代的。 如有人認為白虎加人參湯和小柴胡湯兩方,方中人參可用沙參代之,張氏說“此非確論”,他認為“小柴胡湯中之人參或可代以沙參,若當下后小柴胡湯證仍在者,用小柴胡湯時,亦不可以沙參代人參。至白虎加人參湯,若其熱實脈虛者,以沙參代人參其熱必不退,此愚由經驗而知,非想當然爾之談色?!?/p> 2、方代變通法 仲景治某證用某方,世多恪守之。張氏認為,見此方證而用另一方來代替,或用某藥來代替某經方,此便謂之方代。這種變通法較前之藥代變通法更具特色。張氏方代,其著者如下: 1)以白虎湯代承氣湯: 承氣湯證與白虎湯證是很有出入的二個不同方證,但張氏認為承氣湯證??捎冒谆珌碇?。他說: “愚當成童時,醫(yī)者多篤信吳又可,用大劑承氣湯以治陽陰腑實之證,莫不隨手奏效。及愚業(yè)醫(yī)時,從前之篤信吳又可者,竟恒多憤事,此相膈不過十余年耳,況漢季至今千余年哉?!?/p> 張氏鑒于氣運之變化,隨著經驗積累,得出了“重用白虎湯即可代承氣”之認識,他不但喜用這一方代法治陽明腑實便秘證,且認為這較之投以承氣原方,更顯穩(wěn)妥,他說: “愚治寒溫之證,于陽明腸實大便燥結者,恒投以大劑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無下后不解之虞?!?/p> 又說:“愚凡遇有證之可下而可緩下者,恒以白虎湯代承氣,或以白虎加人參湯代承氣,其涼潤下達之力,恒可使大便徐化其燥結,無事用承氣通下而自然通下,且下后又無不解之虞也。” 白虎以石膏為主藥,“其涼而重墜之性喜通大便”,知母寒滑之性亦能通便,故張氏有白虎代承氣之主張,這一經驗,允推獨步,值得我們注意。 2)以白虎加人參湯代黃連阿膠湯: 仲景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張氏認為,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初得即為少陰病,即有熱象,此前所謂伏氣化熱而竄入少陰者也。仲景治以黃連阿膠湯,若在熱不太甚者,原可有效,若熱勢較甚,便“非此湯所能勝任矣。愚遇此等證,則恒投用白虎加人參湯?!?/p> 又說:“至愚遇此等證時,又恒師仲景意而為之變通,單用鮮自茅根四兩,銼碎,慢火煎兩三沸,視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取清湯一大碗,頓服之,其脈之微細者必遽變?yōu)楹榇笥辛χ蟆T儆么髣┌谆⒓尤藚?,煎湯三茶杯,分三次溫送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其病必脫然全愈。用古不必泥古,仲景有知,亦當不吾嗔也?!?/p> 按張氏認識,少陰溫病屬伏氣內發(fā),若投以黃連阿膠湯,尚恐其苦寒粘膩之性,不利于邪機外透,且此方清熱之力,不及白虎加人參湯為有力,而茅根、人參、石膏、雞子黃諸藥配合,不但于清于滋頗顯力量,且善能透達其伏邪,故有以此方代彼方之主張。他說這樣代用,“原非憑空擬議也,實臨證屢用有效,而后敢公諸醫(yī)界同人也。” 3)以通變白頭翁湯代白頭翁湯: 《傷寒論》治厥陰熱利有白頭翁湯,張氏說: “愚用此方,而又為之變通者,因其方中盡卻病之藥,而無扶正之藥,于證之兼虛者不宜。且連、柏并用,恐其苦寒之性妨礙脾胃,過侵下焦也。矧《傷寒論》白頭翁湯,原治時氣中初得之痢,如此變通之,至痢久而腸中腐爛者,服之原可旋愈也。” 又說:“方中之義,用白頭翁、秦皮、芍藥、生地榆以清熱;三七、鴨旦子以化瘀生新,治腸中腐爛,而又重用生山藥以滋其久耗之津液,固其己虛之氣化,所以奏效甚捷也。” 要之,張氏嫌原方純用苦寒,而熱痢不乏正虛者,與其一味攻病,不若正邪二顧,此所以他又制通變新方以代彼。 4)以硫磺山藥熟地龍眼湯代桃花湯: 仲景治少陰病下痢便膿血,用桃花湯主之。張氏認為,桃花湯純系熱藥,痢屬虛寒無疑,但虛寒痢僅初得時,投此方可愈;若病已重危,則非此方所能勝任。 張氏經驗: 以桃花湯治少陰虛寒痢之重證,未必有效,而若“仍本桃花湯之義,以硫磺代干姜(上焦有浮熱者忌干姜不忌硫磺),用生山藥、熟地黃、龍眼肉以代石脂(病入陰虛,石脂能固下不能滋陰,山藥諸藥能固下兼能滋陰)。如此變通,仍不失桃花湯之本義。”但藥效增強,治重危者可以奏效,所以他治遼寧何某某一案,制此方以代桃花湯。 5)以胡椒代白散: 白散由桔梗、巴豆、貝母三味組成,為治寒實結胸之要方。但因巴豆藥性峻烈,或未敢用,張氏說: “如畏巴豆之猛烈不敢輕用,愚又有變通之法?!贝俗兺ǚㄔ谒蔚囊粍t寒實結胸案中有說明,即: “急用胡椒(辛熱之品能開寒結)三錢搗碎,煎二三沸,徐徐灌下,頓覺呼吸順利,不再昏厥?!?此案在厥回神清后又另疏方治療) 此變通法說明胡椒有代白散之作用。 張氏方代是有條件的,所謂方代,并不是完全以某方來代替另一方,如白虎湯與白虎加人參湯都可用來代替承氣湯通下,但有些宜用白虎加人參湯通下的病例,卻不一定可用白虎湯通下。同例,有些適宜用承氣湯通下的病例,仍當用承氣湯治病。白頭翁湯、黃連阿膠湯等方的情況,亦復如是。故張氏方代,實可看作活用經方的范例,而并不存在替代方比被替代方各方面都優(yōu),被替代方實可廢置的間題。 3、加減變通法 使用經方時,按證情之不同,在藥味藥量方面酌作加減,這是方劑運用的常規(guī),本無所謂變通。唯張氏認為原方組方本有未盡善處,對此須在用時通變以改進彌補之,故謂之變通法(此層含義與一般之隨證加減有不同)。此種變通,約之有三,即: 1)藥味加減變通法: 如麻黃湯,張氏認為此方“原宜加知母”。他說: “麻黃湯原用解其外寒,服后遍體汗出,惡寒既愈,有其病從此遂愈者,間有從此仍不愈,后浸發(fā)熱而轉為陽明證者,其故何也? 愚初為人診病時,亦未解其故。后乃知服麻黃湯汗出后,其營衛(wèi)內陷之熱若還表隨汗消散,則其病即愈;若其熱不復還表而內陷益深,其熱必將日增,此即太陽轉陽明之病也。悟得此理后,再用麻黃湯時,必加知母數錢以解其內陷之熱,主治傷寒無汗,服后未有不愈者矣。” 又說: 原方“止只四味,而愚為加知母者,誠以服此湯后,間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實因余熱未清也,佐以知母于發(fā)表之中,兼寓清熱之意,自無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屢經試驗,而確知其然,非敢于經方輕為加減也?!惫势渲蝹?,特制一麻黃加知母湯,似有以此取代麻黃湯之意。 2)藥量加減變通法: 如大承氣湯,原方為厚樸倍大黃,張氏疑其有誤,并認為“即厚樸之分量原本如是,醫(yī)者亦當隨時制宜為之變通化裁,方可為善師仲景之人。非然者,其脈或不遲而數,但用硝、黃降之,猶恐降后不解,因陰虛不能勝其燥熱也,況更重用厚樸以益其燥熱乎? ……是以愚用承氣湯時,大黃、芒硝恒用至七八錢,厚樸、枳實不過用二錢……其攻下之力不減大承氣湯原方,而較諸原方用之實更穩(wěn)妥也?!边@是說原方厚樸倍大黃,用量本欠妥當,故減量以變通之。 3)藥量、藥味加減變通法: 如小柴胡湯,張氏說這是一張宜于治溫病之方,但“宜于方中酌加生山膏數錢或數兩”,在加入石青之后,柴胡便不須再如原方之重用,故他說: “是以愚用小柴胡湯時,其分量與藥味,恒有所加減。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實原兼有發(fā)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減其發(fā)表之力也。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兩以化其發(fā)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無發(fā)表之虞,且因未經重煎者,其升提之力亦分毫無損,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p> 張氏的加減變通法也是一種對經方的改良做法,它與一般加減之含義有一定的區(qū)別。張氏之所以主張這樣的變通,他在“用麻黃湯之變通法”中說得很清楚: “人之稟賦隨天地之氣化為轉移,古今之氣化或有不同,則今人與古人之稟賦,其強弱厚薄偏陰偏陽之際不無差池,是以古方用于今日,正不妨因時制宜而為之變通加減也?!?/p> 張氏對經方的變通,曾有人予以很高的評價,如邵餐芝說: 仲景以大青龍、麻杏甘石治溫病,“猶未盡善也。兒經進步,而張壽甫始有清解涼解諸湯。通經而不泥經,善俗而不同俗,洵善且美也。以薄荷易麻黃,以連翹易桂枝,以牛蒡代杏仁,考別錄以合本經,征西說以證仲景,超葉、吳以通寒溫……”。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經方時方,其演變方,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