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話飲酒
江雁
春節(jié)親友團聚,免不了把酒言歡。小酌也罷,暢飲也好,光陰釀成杯中酒,每至年關(guān)味尤醇。
酒和人相伴歷史可謂久矣。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鄰縣泗洪下草灣遺址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醉猿化石。由此可以推斷,酒在史前便已存在,至于杜康和儀狄究竟誰才是釀酒祖師爺,還是留給史學家們?nèi)ゼm結(jié)吧。
酒作為人們的飲料之一,卻是有書為證的。《詩經(jīng).小雅.正月》里說:“彼有旨酒,又有嘉肴?!狈g成白話就是:他有美酒,還有好菜。《孟子.離婁》里也記載,“禹惡旨酒,好善言”。這說的都已經(jīng)是四千多年前的事了。
酒的誕生究竟是為解渴,還是為了助興,亦或只是用于祭祀,都無從考證。許多與酒有關(guān)的趣事佳話,倒是廣為流傳。
劉伶醉酒,一醉三天,絕對堪為酒界奇葩。劉老先生好杯中物到何種程度呢?日日狂飲,常駐醉鄉(xiāng)。酒后“脫衣裸形屋中”的事,怕是沒少干。
這還不算最離譜。劉伶后來甚至叫人扛柄鋤頭跟隨他身后,言道:“死便埋我”。這老頭最后居然不是醉死,而為壽終,當真稀奇得很。難怪他還要費一番功夫,寫個《酒德頌》出來。
然而劉伶的境界,較三國時期的鄭泉還是差了一個檔次。這位仁兄嗜酒,臨終前也不忘囑咐朋友:“必葬我陶家之側(cè),庶百歲之后,化為土,幸見取為酒壺,實獲我心矣!”(《吳志.吳主傳》)
瞧瞧!我們的鄭泉同學,還惦記著百年之后,骨灰化泥,制陶人能把它捏成一個酒壺呢。真是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
杜甫有首《飲中八仙歌》,以純漫畫素描的手法,生動刻畫了盛唐時期八個著名醉漢的醉態(tài),好玩得很。
他說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薄喼辫F憨憨一個??!
他說汝陽王李琎:“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薄么跻彩莻€王爺,怎么就饞成這般模樣?
說左相李適:“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薄里嬚卟簧?,但稱豪飲是為讓賢,真是絕絕子。
說吏部尚書的兒子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薄绱丝癜敛涣b的勁兒,實在讓人愛了愛了。
說戶部侍郎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薄芯??管他勞什子清規(guī)戒律!
說詩仙太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薄@氣魄這排面,皇上您老人家且請退后點兒吧。
說草圣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薄獓K嘖,以頭濡墨而書,舍我其誰?
最后還說了布衣之士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薄淄椎木魄吧缈?,酒后社牛。
不過您細琢磨,能一氣寫下八個風流倜儻,姿態(tài)各異的醉漢來,我們印象里心懷蒼生憂患多愁的杜子美,怕是也沒少舉杯吧。不信?且想想他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以上所述,統(tǒng)統(tǒng)堪稱酒壇佳話。不過關(guān)于酒的笑話,一樣不少見。
有個段子如此解釋喝酒為啥要碰杯:古時候人流行在酒里下毒,然后就開始流行碰杯。兩個酒徒拿酒杯用力一碰,酒花濺到別人杯里,要死就大家一起死。
想想酒席桌上一方恨不得喝倒另一方的人們,不得不說這笑話還挺寫實。
醉酒人笑話猶多,為免對號入座,說個古老的:有酒徒若干,商議為釀酒祖師爺杜康立廟。破土當天,挖出一塊石碑。這幾位都喝大了,個個都說碑上有“同大姐”字樣。一琢磨,就以杜康夫人禮待吧,于是添設(shè)“后寢”。
廟已落成,酒徒們請縣太爺為之拈香??h太爺進了后寢,看到那塊石碑,大吃一驚道:“這是周太祖的碑??!”趕緊派人把碑挪到廟外。
是夜縣太爺?shù)脡?,一位帝王打扮的人前來致謝??h太爺惶恐,問他是誰。那人回答道:“我是前朝周太祖,錯配杜康為夫婦。若非縣令親識破,嫁了酒鬼一世苦。”
這里的周太祖,指的是周文王的祖父,誤作“同大姐”而配與杜康,差點兒就開了斷袖先河。醉酒之人,其言其行謬也。
國人勸人飲酒,從古至今,說辭眾多。曹操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李白言“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蘇東坡稱“醉飽高眠真事業(yè),此生有味在三余”。今天我們說得更直白:“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然而飲則飲也,不可無度。會須一飲三百杯畢竟是文學里的夸張,當不得真的。酒這玩意兒,小酌怡情,豪飲往往傷身。醉酒的滋味不好受不說,若是再誤傷到別人,豈不哀哉?
近日網(wǎng)傳春節(jié)期間酒駕者眾多,不知又有多少人在上演“司機一滴酒,親人兩行淚”的悲劇。
有人問真饞酒了怎么辦。我的回答是:諸事安排停當,暢飲一番何妨?且喝點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