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鈐法是先師仲圣撰寫傷寒雜病論的立論本懷。仲圣依據(jù)傷寒鈐法運氣推演而逐條寫就了傷寒雜病論。 傷寒鈐法與傷寒雜病論的對應關系。 證據(jù)1,傷寒論冠名法的運氣學依據(jù): 傷寒論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作為篇名。依劉完素先生看來是有運氣學推演作為依據(jù)的。在劉完素先生的《素問要旨論》中《分四時傷寒病傳證候法》篇也有記載:“若要知四時傷寒病傳證候,須將人之相屬加左右間氣之上,司地在陽,乃加左間氣,在陰,乃加右間氣,數(shù)至司天氣上,見何臟腑,先受病也。”其先受病者,即傷寒論中的XX病。傷寒鈐法中也有類似記載。此傷寒論六病命名法也是有運氣推演格局作為依據(jù)的。其法載《傷寒鈐法》:以病人屬相加在司人處,順數(shù)至司天所得地支,即是何氣為主氣;其氣同名經(jīng)絡即是受病經(jīng)絡;即是傷寒論中辨XX病脈證并治中的XX病。 以太陽病為例,如甲辰日發(fā)病,午相人。以病人屬相午加在司人午上,順數(shù)至司天辰上,得辰。念口訣:“辰戌太陽寒水”。主氣為太陽寒水,則其人六氣辨病為:太陽病。凡是太陽病,它們共同的特性都是邪犯太陽的表現(xiàn)。然后依其客氣及運的不同,太陽病之下又分為121證。 證據(jù)2,傷寒論條文術語的運氣學依據(jù): 如傷寒論條文(二三一)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上述條文中的“陽明中風”這個術語,一般解釋為:指風邪侵入陽明,以發(fā)熱,惡寒,能食,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脈浮而緊等為常見癥的陽明病證。但是按照傷寒鈐法,此傷寒論第231條,對應傷寒鈐法條文為:火辛。 傷寒鈐法火辛條文:脈弦浮大辨陰陽。短氣不通脅滿張。嗜臥鼻干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黃。溲難潮熱時加噦。耳后耳前腫刺芒。十日若教浮脈至。便當速用小柴湯。 傷寒論子目: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與小柴胡湯。第十八。用上方。 按照傷寒鈐法,此條是指庚辰日發(fā)病,屬蛇的,會出現(xiàn)上述癥狀。其運氣推演格局為: 客氣:厥陰風木。 主氣:陽明燥金。 也就是說:上天氣為厥陰風木,下地氣為陽明燥金時,稱之為:“陽明中風”。 傷寒論條文中這種運氣術語,比比皆是。如:太陽中風,太陽中寒,少陽中風,太陽陽明合病等,運氣推演為正確解讀傷寒論條文術語,提供了思路。大家可以按照此思路進一步深入研究傷寒論的真實內(nèi)涵及仲圣立論本懷。 證據(jù)3,普濟方傷寒鈐法條文、傷寒論條文、傷寒論子目三者之間次序相同、具有嚴絲合縫的一致性。 依鈐法六氣格局推演,《傷寒論》中辨太陽病脈并治上篇的可以表述為: 甲辰日發(fā)病的,屬相為馬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日字號甲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十二條,對應的傷寒論子目為方一。 傷寒鈐法條文日字號甲證為:陽浮陰弱衛(wèi)中強。身熱還教汗不藏。嗇嗇惡寒翕翕熱。鼻鳴干嘔桂枝湯。 傷寒論第12條為: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子目第一法條文為:“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發(fā)熱汗出惡寒,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第一。五味,前有太陽病一十一證。” 通過以上比較發(fā)現(xiàn):宋本條文、鈐法、子目三者,內(nèi)容基本是等同的,方劑相同,只是語言形式有不同。鈐法版和宋本及子目各篇章237條相關條文,其次序、內(nèi)容都符合,猶如兩個配套齒輪嚴絲合縫地合在一起。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宋本和鈐法版本同源,基本同內(nèi)容。 時賢可以通過這種理法依次對比推斷。 丙辰日發(fā)病的,屬相為馬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日字號丙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十四條,傷寒論子目為方三。 戊辰日發(fā)病的,屬相為馬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日字號戊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十六條,傷寒論子目為方五。 庚辰日發(fā)病的,屬相為馬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日字號庚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十八條,傷寒論子目為方七。 壬辰日發(fā)病的,屬相為馬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日字號壬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二十條,傷寒論子目為方九。 辛巳日發(fā)病的,屬相為虎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月字號甲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二十二條,傷寒論子目為方十一。 癸巳日發(fā)病的,屬相為虎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月字號丙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二十四條,傷寒論子目為方十三。 乙巳日發(fā)病的,屬相為虎的,對應的鈐法字號為月字號戊證,對應的傷寒論條文是第二十六條,傷寒論子目為方十五。 依鈐法,傷寒雜病論六氣辨證部分書寫架構清晰可見。這點明了傷寒鈐法和傷寒論的關系是書和訣的關系。自古就有“傳書不傳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傷寒雜病論是顯傳的,而傷寒鈐法是隱傳的。也可以說是同一本書的兩部分內(nèi)容,一邊是日干支五運六氣格局的推演,另一邊是傷寒雜病論條文。類似李陽波先生的運氣圖,歐洲祝躍平先生也有運氣圖。同時也點出了該書的真正作者是醫(yī)圣張仲景先師。傷寒鈐法猶如仲圣的寫作大綱,而傷寒論是其著作本身。若先有其文,后有大綱,此等事,未曾有聞也。 所以說:若說傷寒論與傷寒鈐法是兩個不同的作者,其可能性很小。 1800年來,《傷寒雜病論》一直都是方和術分離,書訣分離,圖和書分離,是時候?qū)⑵淇甲C復原,分析機理,利國利民。 證據(jù)4,傷寒鈐法運氣推演與臟腑虛實辨證的一致性 主病行流辨證中,以主病為主運,地氣,為下,為內(nèi),為里,為陰位;以行流為客運,天氣,為上,為外,為表,為陽位;主病行流推演更好地詮釋了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運氣學內(nèi)涵。如內(nèi)經(jīng)曰:“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span>《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古賢云:“人身小天地”,邵子曰:“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钡赖陆?jīng)曰:“萬物負陰而抱陽”等章句。 主病和行流上下加臨,看其生克順逆,旺相休囚,決其病機。正如劉完素先生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序中說:“觀夫醫(yī)者,唯以別陰陽虛實,最為樞要,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于五運六氣之化,明可見矣?!?/span> 主病以甲代表膽,乙代表肝,丙代表小腸,丁代表心,戊代表胃,己代表脾,庚代表大腸,辛代表肺,壬代表膀胱,癸代表腎。 行流則以甲乙為風,丙丁為溫暑熱,戊己為濕,庚辛為燥,壬癸為寒。用以推算溫病,傷風,傷暑,傷燥,熱病,濕病,寒病等證治。 以行流為甲乙舉例:甲乙為風邪,對應桂本傷風脈并治篇。若主病脾土己,桂本稱作:“風邪乘脾”,對應條文為“風病,四肢懈惰,體重,不能勝衣,脅下痛引肩背,脈浮而弦澀,此風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若主病胃土戊,對應條文為:“若流于腑,則腹?jié)M而脹,不嗜食,枳實厚樸白術甘草湯主之。”其他以此類推。 若行流為丙丁火,對應桂本溫病,傷暑,熱病等篇。內(nèi)經(jīng)曰:“先夏至日者病溫,后夏至日者病暑?!弊鳛閰^(qū)分參考。 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主病行流推演可以用來指導臟腑虛實辨證。以主病為癸腎水為例,當行流為庚辛金時,是謂虛邪,即難經(jīng)所云:“從后方來者,是謂虛邪”;當行流為甲乙木時,是謂實邪,即難經(jīng)所云:“從前方來者,是謂實邪”;當行流為戊己土時,是謂賊邪,即難經(jīng)所云:“從不勝方來者,是謂賊邪”;當行流為壬癸水時,是謂正邪,即難經(jīng)所云:“從本方來者,為正邪”;當行流為丙丁火時,是謂微邪,即難經(jīng)所云:“從所勝方來者,為微邪,”這為難經(jīng)五邪致病學說的具體臨床應用提供了運氣學依據(jù)。 證據(jù)5,傷寒鈐法運氣推演與汗下原則的一致性 傷寒鈐法載主病行流法中,又以甲丙戊庚壬為陽,為腑,為虛;乙丁己辛癸為陰,為臟,為實。取內(nèi)經(jīng)“邪氣盛則實”之旨,判表里之位何為實,則是邪之所在,以決汗下之別。若行流為實,則宜汗;若行流為虛,則宜下等。陳壽作《魏志·華佗傳》有這樣的記載:府吏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fā)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nèi)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早并起。這里也佐證了“外實”和“內(nèi)實”是決定“發(fā)汗”或者“汗下”的依據(jù)。這里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同病異治”的治療原則。不過這里的措辭可能存在錯誤。宋·龐安石在其著作《傷寒總病論·解華佗內(nèi)外實說》篇言:某深疑陳壽誤用內(nèi)外字,非華佗本意也。 證據(jù)6,據(jù)薛氏醫(yī)案所載傷寒鈐法寫明傷寒鈐法的作者是漢南陽張機。 |
|
來自: ZHENGNS331 > 《中醫(y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