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宋 米芾 書論書 觀古法書,當(dāng)澄心定慮,先觀用筆結(jié)體,精神照應(yīng);次觀人為天巧、自然強作;次考古今跋尾,相傳來歷;次辨收藏印識、紙色、絹素。 或得結(jié)構(gòu)而不得鋒芒者,模本也;得筆意而不得位置者,臨本也;筆勢不聯(lián)屬,字形如算子者,集書也;形跡雖存,而真彩神氣索然者,雙鉤也。又古人用墨,無論燥潤肥瘦,俱透入紙素,后人偽作,墨浮而易辨。 ![]()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山水第一,竹、樹、蘭、石次之,人物、鳥獸、樓殿、屋木小者次之,大者又次之。人物顧盼語言,花、果迎風(fēng)帶露,鳥獸蟲魚,精神逼真,山水林泉,清閑幽曠,屋廬深邃,橋彴往來,石老而潤,水淡而明,山勢崔嵬,泉流酒落,云煙出沒,野徑遷回,松偃龍蛇,竹藏風(fēng)雨,山腳人水澄清,水源來歷分曉,有此數(shù)端,雖不知名,定是妙手。 若人物如尸如塑,花果類粉捏雕刻,蟲魚烏獸,但取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樓閣模糊錯雜,橋彴強作斷形,徑無夷險,路無出人,石止一面,樹少四枝,或高大不稱,或遠(yuǎn)近不分,或濃淡失宜,點染無法,或山腳無水面,水源無來歷,雖有名款,定是俗筆,為后人填寫。至于臨摹贗手,落墨設(shè)色,自然不古,不難辨也。 ![]() △清 劉宇 山水冊 書價以正書為標(biāo)準(zhǔn),如右軍草書一百宇,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正書;至于《樂毅》《黃庭》《畫贊》《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計以宇數(shù)。 畫價亦然,山水竹石,古名賢象,可當(dāng)正書;人物花鳥,小者可當(dāng)行書;人物大者,及神圖佛像、宮室樓閣、走獸蟲魚,可當(dāng)草書。 若夫臺閣標(biāo)功豆之烈,宮殿彰貞節(jié)之名,妙將人神,靈則通圣,開廚或失、掛壁欲飛,但涉奇事異名,即為無價國寶。又書面原為雅道,一作牛鬼蛇神,不可詰識,無論古今名手,俱落第二。 ![]() ![]() △明 張宏 琳宮晴雪圖 書學(xué)必以時代為限,六朝不及晉魏,宋元不及六朝與唐。面則不然,佛道、人物、仕女、牛馬,近不及古,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古不及近。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玄及閣立德、立本,皆純重雅正,性出天然;周昉、韓干、戴嵩,氣韻骨法,皆出意表,后之學(xué)者,終莫能及。 至如李成、關(guān)仝、范寬、董源、徐熙、黃筌、居家、二米,勝國(松雪、大癡、元鎮(zhèn)、叔明諸公,近代唐、沈,及吾家太史、和州輩,皆不藉師資,窮工極致,借使二李復(fù)生,邊鸞再出,亦何以措手其問間。 故書必遠(yuǎn)求上古,蓄畫始自顧、張、吳,下至嘉隆名筆,皆有奇觀,惟近時點染諸公,則未敢輕議。 ![]() ![]() △北宋 趙佶 獨鶴圖 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寶蓄之,蓋其草草不經(jīng)意處,有自然之妙,宣和、紹興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 ![]() △近現(xiàn)代 張大千 青綠山水 看書面如對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氣,蓋古畫紙絹皆脆,舒卷不得法,最易損壞,尤不可近風(fēng)日,燈下不可看畫,恐落煤燼,及為燭淚所污;飯后酒余,欲觀卷軸.須以凈水滌手; 展玩之際,不可以指甲剔損;諸如此類,不可枚舉。然必欲事事勿犯,又恐涉強作清態(tài),惟遇真能賞鑒,及閱古甚富者,方可與談,若對傖父輩惟有珍秘不出耳。 ![]() △南宋 馬遠(yuǎn) 舉杯玩月軸 宋畫院眾工,凡作一面,必先量稿本,然后上真,所面山水、人物、花木、鳥獸,皆是無名者;今國朝內(nèi)畫水陸及佛像亦然,金碧輝燦,亦奇物也。今人見無名人畫,輒以形似,填寫名款,覓高價,如見牛必戴嵩,見馬必韓干之類,殊為可笑。 ![]() △清 嚴(yán)復(fù) 書法軸 宋元古畫,斷無此式,蓋今時俗制,而人絕好之。齋中懸掛,俗氣逼人眉睫,即果真跡,亦當(dāng)減價。 ![]() △宋 佚名 宋繡菊花廉軸 宋繡,針線細(xì)密,設(shè)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yuǎn)近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嚵吝唼之態(tài),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備畫中一種。 ![]() △清 錢載 寫玉田詞意 法糊,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滲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半兩、白礬三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就鍋內(nèi)打成團,另換水煮熟,去水,傾置一器,候冷,日換水浸,臨用以湯調(diào)開,忌用濃糊及敝帚。 ![]() ![]() △清 佚名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二月軸 吉畫絹色墨氣,自有一種古香可愛,惟佛像有香煙熏黑,多是上下二色,偽作者,其色黃而不精采。古絹,自然破者,必有鯽魚口,須連三四絲,偽作則直裂。 唐絹絲粗而厚,或有搗熟者;有獨梭絹,闊四尺余者。五代緝極粗如布。朱有院絹,勻凈厚密,亦有獨梭絹,闊五尺余,細(xì)密如紙者。元絹及國朝內(nèi)府絹俱與宋絹同。勝國時有密機絹,松雪、子昭畫多用此,蓋出嘉興府衣家,以綃得名,今此地尚有佳者。近童太史筆,多用研光白綾,未免有進賢氣。 ![]() ![]() △明 文徵明 風(fēng)雨歸舟圖 宋徽宗御府所藏書畫,俱是御書標(biāo)題,后用宣和年號,“玉瓢御寶”記之。題畫書于引首一條、闊僅指大,傍有木印黑字一行,俱裝池匠花押名款,然亦真?zhèn)蜗嚯s,蓋當(dāng)時名手臨摹之作,皆題為真跡。至明昌所題更多,然今人得之,亦可謂 “買王得羊” 矣。 ![]() ![]() △明 徐渭 水墨葡萄圖 【原文】 須顧邊齊,不宜局促,不可太寬,不可著力卷緊,恐急裂絹素,拭抹用軟絹細(xì)細(xì)拂之,不可以手托起畫背就觀,多致?lián)p裂。 【譯文】 卷畫時,應(yīng)兩邊對齊,松緊適度,不能卷得太緊,以防斷裂。擦拭時,用軟絹細(xì)細(xì)佛抹。不能用手托著畫背看畫,這樣容易使畫裂損。 ![]() ![]() △元 朱德潤 雨山喧瀑圖 【原文】 古之北紙,其紋橫,質(zhì)松而厚,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煙),色青而淺,不和油蠟,故(北拓)色淡而紋皺,(如薄云之過青天),謂之(夾紗作)“蟬翅拓”。南紙其紋豎,(南墨)用油(煙及)蠟,故(南拓)色純黑而有浮光,謂之“烏金拓”。 【譯文】 古代的北紙,紙紋橫平,質(zhì)地疏松、粗厚,不太吸墨;北墨多用松煙制成,色澤淺黑,不融合于油蠟,所以,北拓墨色淺淡而多皺紋,像薄云飄過天空,被稱為“蟬翅拓”。南紙,紙紋豎直,南墨用油煙及蠟制成,因此,南拓色澤濃黑發(fā)亮,稱為“烏金拓”。 ![]() ![]() △清 俞笙 花鳥軸 【原文】 古帖歷年久而裱數(shù)多,其墨濃者,堅若生漆,紙面光彩如砑,并無沁墨水跡侵染,且有一種異馨,發(fā)自紙墨之外。 【譯文】 古代書帖歷年經(jīng)久且經(jīng)多次裱糊,其中墨色濃重的,堅實如生漆,紙面光滑如經(jīng)過研磨,毫無墨汁浸染痕跡,還有一種發(fā)自紙墨之外的特殊香味。 ![]() ![]() △元 倪瓚 怪石叢篁圖 【原文】 古帖宜以文木薄一分許為板,面上刻碑額卷數(shù);次則用厚紙五分許,以古色錦或青花白地錦為面,不可用綾及雜彩色;更須制匣以藏之,宜少方闊,不可狹長、闊狹不等,以白鹿紙鑲邊,不可用絹。十冊為匣,大小如一式,乃佳。 【譯文】 古帖應(yīng)用一分厚的細(xì)木板裝訂成冊,木板上刻寫碑帖卷數(shù);稍差一點,就用五分厚紙裝訂,用古色錦或青花白地錦作封面,不可用綾和其他顏色作封面;還要做匣子存放書帖,匣子要做的方正一些,不可狹而長、寬窄不當(dāng),用白鹿紙鑲邊,不要用絹鑲邊。十冊裝一個匣子,大小一致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