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話對聯 ![]() 文/郭鐘才 年節(jié)將至,年意濃濃。這幾天最紅火的地方要數年市,特別是那售春聯的彩棚內,各種款式、不同質地,不同字體的春聯琳瑯滿目,爭奇斗艷,讓你目不暇接,讓你不得不為這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商家的匠心獨運而感嘆! 感嘆之余,我稍稍有點遺憾。透過這些對聯錦繡的外衣,我看到了一種文化內涵的缺失:這些所謂的對聯中的多數根本不能稱其為“對聯”,充其量只能叫“順口溜”或“標語口號”。隨便舉一例,如“金雞報曉福常來,心想事成鴻運開”。從對仗的角度看,“心想事成”(并列結構)對不上“金雞報曉”(主謂結構),“鴻運開”(偏正主語+謂語)也對不上“福常來”(主語+偏正謂語)。從平仄的角度看,“開”和“來”都是平聲。而對聯在音韻上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仄起平落”,即上聯的尾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尾字必須是平聲。 對聯是一種文化,貼出來絕不僅僅是為了好看,為了裝飾門面。一副好的對聯,是從形式到內容的大美境界,使人讀后余味無窮。因此,古代的文人雖從啟蒙時便學對對聯,但真正要對出一副好聯來,即使是當世大儒也絕非易事。如明末馮夢龍小說《醒世恒言》中《蘇小妹三難新郎》里就講了一個對對聯的故事: 蘇東坡的胞妹蘇小妹才貌雙全,能詩善對。雖然相中才子秦少游,但迎親當夜,卻命題三道欲難新郎。答對了方準進洞房,答不對罰在外廂讀書三個月。第一二題都順利過關了。第三道題是一副對聯,上聯是:
這副對聯不僅對仗工整,平仄相對,形式完美,而且有極高的藝術技巧。作者運用虛實相生、情景交融、語意雙關等表現手法,將新娘蘇小妹和新郎秦少游洞房花燭夜前各自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蘇小妹的幾分矜持、幾分羞澀、似推非推,似拒非拒,秦少游的癡情、迫切、頓悟、狂喜盡在隱喻之中??胺Q千古佳對,令人拍案叫絕!回頭再看看如今年市上那些外表裝飾精美,文法上卻粗俗低劣的對聯真的讓人感到不堪入目,有辱斯文! 事實上,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傳統(tǒng)對聯無論從立意還是對仗、平仄上看,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如: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忠厚一生嫌善少 平安二字值錢多 耕與讀兩般教子 勤和儉二字持家 當然也有個別在平仄上不合規(guī)范的,但那是特殊情況下的“出格”。如湖南岳麓書院的一副對聯: 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 這副對聯的精妙之處是上下聯都出自經典著作中的名句。上聯“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全聯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此地更是英才齊聚之所。上下聯意境相合,虛實相對,堪稱絕對!雖尾字平仄違規(guī),但瑕不掩瑜,仍不失為千古名對!要注意的是這種由典故組成的對聯,其關鍵性的實詞是千萬不能動的。如有人將“惟楚有材”中的“楚”改為“晉”,將這副千古名聯變成了:“惟晉有材,于斯為盛”,然后掛在我們山西自己的學校里。這種愛校之心自然可以理解,但我總覺得少了點對古代經典著作的敬畏。 一副好的對聯,不僅可以展示大美境界,而且在教育人方面可以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如: 官有典常,任一日則盡一日之心,況兼地廣事繁,敢不夙興夜寐民供正課,寬幾分則受幾分之惠,縱使時豐歲稔,常如怨暑恣寒。 賞析:這副對聯是后蜀孟昶撰寫的,是榆次縣衙儀門背面的楹聯,是用來教育官員的。意思是:當官的有當官的規(guī)矩,當一天官就要盡一天職責,何況你所轄制地方寬廣,事情繁多,不早起晚睡,不辭辛苦怎么能行呢?老百姓交賦稅雖有限量,但是你寬一點,老百姓就多得一點實惠。就是在風調雨順,莊家收成較好的年份,也要想到老百姓暑天要暴曬于烈日之下,冬天要忍受難于抵御的寒冷。說的多好??!如果政府的官員都這樣看問題,想著百姓,那老百姓不就會心感萬福,口呼“萬歲”了嗎? 再如: 善報惡報,循環(huán)果報,早報晚報,如何不報 名場利場,無非戲場,上場下場,都在當場 賞析:這是戲臺上的楹聯。該聯雖是從佛教因果報應說立意,但因與人生、戲場的感悟聯結成句,應時應景,對應成趣。上聯講的是報應觀,勸人行善積德以求福報。佛經講因緣果報,善惡有報,因果循環(huán),而且報應有三種方式,一是今生報,二是來世報,三是眼前速報,作惡之人,終有報應,有時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下聯講的是名利觀。人生在世,有些人總是追名逐利,在名利場中周旋角逐,而到頭來都是過眼云煙、竹籃水空,這就像一個戲場,你上場他下場,到最后都是人去臺空。 還有: 百善孝為先,論人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少完人 賞析:這是顯佑殿上的楹聯。出自清王永彬的《圍爐夜話》?!?/span>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span> 對聯中的文化博大精深!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也是一個民族賴以騰飛的魂。歷史上一些游牧民族曾憑借其金戈鐵馬數度打敗漢民族,但最終卻都被漢文化所融合,可見文化力量之巨大! 社會需要物質財富的豐富,更需要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 作者簡介 郭鐘才,山西保德人,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現已退休。采菊望山、含飴弄孫之余,偶有詩文在省、市、縣各級報刊、網絡平臺發(fā)表,著有《閑云齋隨筆》。 特別聲明:本平臺作品以原創(chuàng)為主,轉載為輔,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來源于網絡,如文章、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自告知之日刪除。 ![]() ![]() 史政發(fā)展 塞外文化 紅色文化 鄉(xiāng)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遺 傳說軼事 往事瑣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