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氣:小寒、大寒 小寒、大寒是全年最冷的兩個節(jié)氣。尤其是“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jié)氣內(nèi),此時喝一些滋補的羊肉湯、排骨湯有很好的驅(qū)寒保暖功效。 由于白蘿卜是涼性蔬菜,在煲肉湯的時候加一些,既可調(diào)和滋補食材的熱性,又能消積化痰,防止大家因“過補”而生病。 此外,在寒冷的冬日,即使僅用白蘿卜煮水飲用,也有很好的理氣健脾化痰、清熱消食利尿的功效,對于改善冬季常見的咳痰、積食等問題均有良效。 白蘿卜排骨湯 做法: 1. 排骨洗凈瀝干水分,入開水鍋中焯水。 2. 另起一鍋涼水放入姜片及焯好的排骨。蘿卜洗凈切塊,放入鍋中大火燒開。 3. 蓋上蓋改小火煮約40分鐘左右,加入鹽調(diào)味后出鍋。 節(jié)氣:立春、雨水 春天是升發(fā)的季節(jié),也是肝氣最為活躍的時候。這個季節(jié),很多人容易出現(xiàn)肝火旺盛。 其特征表現(xiàn)之一就是易怒,相比平時脾氣更為暴躁,一點小事就容易氣得面色通紅、胸悶頭暈。 除此之外,肝火旺的人還常出現(xiàn)目赤腫痛、口苦口干、兩脅脹痛、眼屎增多等癥狀。 此時,適當吃些豬肝、鴨肝等動物肝臟,可起到不錯的養(yǎng)肝、補血功效,若能配以薺菜、菊花等清肝熱的食材,效果更好。 菊花豬肝湯 做法:取豬肝1只、菊花30克,入鍋加水同煮至豬肝熟透,再加適量鹽等調(diào)味料調(diào)味即可出鍋。 節(jié)氣:驚蟄、春分 三月是各類新鮮的食材層出不窮的季節(jié),尤其是一些魚類食材,在此時口感最佳。 再加上此時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是“春困”的高發(fā)時段,適當吃些魚肉,能夠健脾和胃,還有助于人體調(diào)整陰陽平衡以達到保健的功效。 相比紅肉,魚肉的脂肪含量低,在春季吃魚,有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效果,還有降低老年癡呆、腸癌、肝癌甚至抑郁癥患病風險的作用。 山藥薏米生魚湯 做法: 1.取山藥15克,薏米15克,魚一條,瘦肉50克,陳皮一小塊,水750毫升,姜3片。 2. 將魚洗凈切塊,山藥去皮切段,陳皮用清水泡軟后刮去白瓤,薏米洗凈備用。 3. 鍋內(nèi)放底油,下入姜片、魚,待魚煎至微黃時盛出。 4. 把魚及其他食材一起放入燉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后轉(zhuǎn)中小火燉一個半小時,出鍋前加適量鹽調(diào)味即可。 節(jié)氣:清明、谷雨 清明過后,日照和降水量明顯增多了,陰晴不定、潮濕暖和的天氣會讓人困濕、胃滯,引起脾虛,所以清明到谷雨這段時間,應該食用一些健脾胃、祛濕濁的食品。 生長在春季的薺菜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作用,藥食兩宜,堪稱春蔬第一鮮。 薺菜扇貝湯 做法: 1.取薺菜100克、扇貝肉50克、枸杞子15克、生姜15克、鹽適量。 2.將扇貝洗凈,用清水浸泡半個小時。薺菜洗凈,將扇貝肉取出待用。 3.鍋中加入適量冷水,放入扇貝肉,煮沸5~10分鐘。加入薺菜、枸杞和生姜,再煮3~5分鐘,薺菜變軟微變色,肉熟湯成。加入適量食鹽調(diào)味,盛出即可。 節(jié)氣:立夏、小滿 這個月溫度逐漸攀升,因為高溫、多雨等原因,人體的濕氣會增加,情緒也會更加煩躁,汗液的排泄也會加快,人體的陽氣也會因此受損。 此時期飲食當以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為主,性質(zhì)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 鴨肉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滋陰補虛、利尿消腫等功效,不溫不熱,在春夏兩季最容易上火時,食之最佳。 蓮藕木耳老鴨湯 做法: 1.取老鴨一只、蓮藕一節(jié)、黑木耳15克、生姜2片。 2.將蓮藕洗凈,刮皮、去節(jié)、切塊。黑木耳用清水泡發(fā),洗凈。老鴨去內(nèi)臟、尾部,切塊。 3.將老鴨與生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燉1小時。將蓮藕放入鍋中燉半小時。最后將黑木耳放入鍋中,再燉半個小時。出鍋前加適量鹽調(diào)味即可。 節(jié)氣:芒種 夏至 芒種過后,南方的黃梅時節(jié)來臨,北方也進入了多雨的季節(jié),蚊蟲增多,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讓人感到四肢乏力、困倦、萎靡不振,還容易導致痰濕內(nèi)聚。 天氣悶熱,人的情緒也難免會受到影響,此時既要消暑,也要養(yǎng)心。 綠豆性涼、味甘,是夏季的解暑佳品,我國素來也有“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的說法。 不過,煮綠豆飲時有技巧:一是不要去皮,綠豆衣中含大量營養(yǎng)成分;二是不宜時間煮過長;三是為了減少氧化,應蓋上鍋蓋為好;四是盡量避免用鐵鍋煮。 綠豆銀花飲 做法:取綠豆100克、金銀花30克,加水適量煮10分鐘左右即可。 節(jié)氣:小暑、大暑 到了小暑節(jié)氣,氣候已然具備了長夏的特征。此時天氣炎熱,濕氣蒸騰。受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人體內(nèi)更是濕氣尤重。 三豆湯出自宋代醫(yī)學著作《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包含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三種食材,一同食用,實為解暑、清熱、祛濕、防病的消暑佳品。 此湯在三伏天飲用最佳,最晚可以喝到處暑,一周喝兩次最為適宜。 三豆湯 做法: 1.取綠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適量。 2.將豆子洗凈,清水浸泡1個小時;將三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滾后轉(zhuǎn)小火慢煮1個小時。 3.待豆子開花后放入冰糖繼續(xù)煮5分鐘即可,放涼后連湯帶豆一起食用。 節(jié)氣:立秋、處暑 到了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但在此時仍處在夏秋交界時,自然界燥邪已出,濕還存留在體內(nèi),人體就容易受到這種沖突的影響,出現(xiàn)各種不適。 在這個月份,得根據(jù)情況治濕或治燥,如果出現(xiàn)既有濕又有燥的情況,則要治濕與治燥兼顧。 此時,治濕可以用薏苡仁、赤小豆煮水飲用。治燥則可飲用梨水、酸梅湯等。 赤豆苡仁湯 做法: 1.取赤小豆、薏苡仁、芡實各適量。 2. 將薏米倒入炒鍋,小火翻炒至表皮金黃色,帶有微微焦香味備用。 3. 將三種食材淘洗干凈后置于熱水中浸泡一小時后,煮熟即可。 節(jié)氣:白露、秋分 進入九月,天氣逐漸變冷,人體更易受到寒濕困擾而出現(xiàn)脾胃不適。此時,飲食上應選擇溫和的食物以保護脾胃,只有脾胃不病,才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生活。 而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最適宜初秋食用。 山藥玉米湯 做法: 1.取山藥、玉米、胡蘿卜各1根、西蘭花4朵、枸杞20顆、小蔥3根、生姜、鹽適量。 2.將山藥洗凈、去皮、切塊備用。玉米洗凈,斬成小段。胡蘿卜洗凈切片。西蘭花洗凈。生姜洗凈切片,枸杞洗凈,小蔥切成蔥花。 3.將山藥、玉米、胡蘿卜、生姜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適量鹽,大火煮開,改小火慢燉30分鐘。 4.加入西蘭花、枸杞,煮3~5分鐘。撒上蔥花出鍋。 節(jié)氣:寒露、霜降 到了深秋,萬物凋零、天干物燥,口干、咽干、皮膚干等問題頻繁出現(xiàn),故而飲食上應注重滋陰生津。 而此時又瀕臨入冬,因此還需兼顧補養(yǎng)。進補最適宜的食材,玉竹當屬其一。 《本草拾遺》記載玉竹“主聰明,調(diào)血氣,令人強壯”,且其“鎖水保濕”能力超強。于深秋季節(jié)食用玉竹,補而不膩,無斂邪之弊。 沙參玉竹蓮子百合湯 做法:取沙參50克,玉竹、蓮子、百合各25克,雞蛋1個,熬成湯喝。 節(jié)氣:立冬、小雪 冬季天寒地凍,人體陽氣內(nèi)收,因此飲食上可以適當溫補。一可驅(qū)寒,二可補益陽氣之不足。食物選擇上,宜用甘溫、辛溫之品。 而五臟之中,腎與冬相通應,因此飲食上可適當補益腎氣,色黑的食物入腎經(jīng),故而此時食用烏雞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此時進補應以清補為主,既能幫助身體增強免疫力,又不會滋膩礙胃或讓人長胖。 山藥百合烏雞湯 做法: 1.取烏雞1只、山藥1條、百合20克、枸杞子10克、紅棗3枚、鹽適量。 2.將干百合、枸杞、紅棗洗凈,溫水浸泡10分鐘。山藥去皮淡鹽水洗凈,切塊。將烏雞洗凈切塊,熱水焯后再用清水洗凈。 3.在鍋中加入清水1.5至2升煮開,放入烏雞,加鹽1匙煮1小時。再放入山藥、百合、紅棗、枸杞,中火煮40分鐘。撇去浮油、加鹽調(diào)味即可食用。 節(jié)氣:大雪、冬至 中醫(y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大雪節(jié)氣之后更要注意“養(yǎng)藏”。從飲食養(yǎng)生的角度來說,熟吃雪藕是不錯的選擇。 蓮藕煮熟后,性味由涼變溫,有養(yǎng)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是冬日食補佳品。 蓮藕排骨湯 做法: 1.取藕1節(jié),排骨300克,鹽、清水適量。 2. 將排骨涼水下鍋,水沸后撇去浮沫,撈出排骨。藕切塊。 3. 鍋中水沸后,放入排骨、藕塊,大火煮沸,小火繼續(xù)煮兩三個小時,加鹽調(diào)味,再煮沸即可。 |
|
來自: 0709xmh > 《食療//醋保健//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