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則寒于水。 這樣富有文采和哲理的箴言來自《荀子》,任何時候讀這句話,都是有益和深刻的。就讓我們懷著“學不可以已”的心態(tài),一起來走進荀子。 荀子其人 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是戰(zhàn)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荀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楚、燕、韓、趙、魏、齊、秦七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步趨向深化進而進入高級階段急遽變革的動蕩時代。 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招賢納士,學者云集,是齊國最繁榮的時期,儒、道、法、陰陽、五行等重要學術(shù)流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匯聚于此。他們在此討論學術(shù)問題,或各自著書立說,或為齊王提供治國安邦的建議,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為齊國的“上大夫”。齊王很賞識他們,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愛。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十五歲時,荀子曾來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齊湣王末年,稷下學宮開始衰落。學者們紛紛離去,荀子也離開了。 到齊襄王時,稷下又再度興盛,這時鄒衍、鄒奭、淳于髡、田駢等人都已去世,荀子返回稷下的時候,是年齡最長,資歷最深的宗師。于是,荀子被尊為列大夫,先后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主持學宮的工作,成為了齊國最有名望的學者。 后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荀子也曾經(jīng)向秦昭王和趙孝成王推薦他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被采納。以后一直著書立說,教學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學說 從荀子的經(jīng)歷看,仕途上并不得志。擔任過稷下學宮的祭酒只享受待遇,并沒有政治權(quán)利。除此之外就是擔任蘭陵令了,施展執(zhí)政的空間不大。和孔子一樣,他成就最大的還是著書授徒。荀子繼承的是儒家思想,他推崇孔孟“仁義之政”的學說理念,尤其注重孔子的內(nèi)圣外王之說。同時,荀子又力辯百家,總結(jié)歸納了其他大家顯學的優(yōu)劣不同。 采眾家之所長形成了荀子特色的儒家學派,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化性起偽”,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禮儀之治”,在哲學思想方面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的道德思想主張就是他最著名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饑欲飽,寒欲暖,勞欲休”,饑餓的時候想要食飽,寒冷的時候想要穿暖,辛勞的時候想要休息。這種人性的本能欲望是與禮儀道德相違背的。所以人性本惡,必須通過教育“化性起偽”,使人克服本能的欲望遵守道德禮儀。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荀子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的政治主張是“隆禮重法”,禮法并重,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對利欲的追求,禮儀之治則能限制人們對利欲不可遏制的追求,使人明理節(jié)欲。為了保證禮制能夠平穩(wěn)的實行,就要保證推行過程中有一種強制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法。正是吸收了荀子的這種思想,他的弟子韓非子、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的自然哲學思想反對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之道,它沒有善惡,沒有理性。天地萬物是自身演化而來,并沒有主宰主神。荀子主張?zhí)煊衅渥匀贿\行的規(guī)律,天是天,人是人,天不能對人干預。我們無須畏懼于天,而應該理解利用天的自然規(guī)律為我們所使用。從這點來看,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到現(xiàn)在仍有進步意義。 荀子弟子 除了著書,荀子最有成就的還是授徒,他的弟子都是名副其實的牛人。秦始皇焚書事件,導致中國大量的典籍失傳,西漢開禁后,很多學術(shù)的開端,只能依靠老儒生的回憶,默寫經(jīng)典,為了將儒家經(jīng)典傳承下去,找出有名的儒者傳授五經(jīng)。而代傳授五經(jīng)的儒者多數(shù)自認出自荀子門下。如解釋《詩經(jīng)》的三家,《魯詩》傳自浮丘伯,《韓詩》傳自韓嬰,《毛詩》傳自毛亨?!抖Y》傳自后蒼,《春秋左氏傳》傳自張蒼,《春秋谷梁傳》傳自申公。這些儒者的師承,都可以上溯自荀子或荀子的弟子。 可見,荀子授徒對文化的延續(xù)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沒有荀子,恐怕儒家文脈在奉始皇焚書坑儒后將一斷了之。 荀子最有名的三個弟子,可是一個比一個厲害,都是響當當?shù)娜宋铩?/span> 其中一個叫張蒼,因為幫助劉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亂有功,被晉封為北平侯,漢文帝時期灌嬰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職。這個人在秦漢時期活到了104歲,80歲開始做宰相,還做了十五年,熬死了秦始皇、漢高祖、漢文帝等一大批帝國君王,更難得的是在學術(shù)上成就非凡。張蒼是古文經(jīng)學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是《春秋左氏傳》的大家,《春秋》古文學派的后世弟子,大多出自張蒼及其弟子賈誼門下。 張蒼是《九章算術(shù)》最重要的編撰修訂人,《九章算術(shù)》中引入的246個數(shù)學概念,讓我們今天的人為之驚嘆:平面幾何面積計算、最大公約數(shù)、衰分術(shù)、開平方開立方、反比例、方程、盈虧平衡問題、勾股定律、正負數(shù)等等。這些概念,比西方早了三百至兩千年。 張蒼還是西漢音律和歷法的奠基人。漢朝皇帝和大臣大多穿黑色服裝,根據(jù)就是張蒼的五德終始推演,認定漢朝五德屬水,尚黑。張蒼還重新整理修訂流傳了千年的《顓頊歷》,編訂了音律。 張蒼的學術(shù),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貫通人文和藝術(shù),跨度之大,成就之高,令人瞠目結(jié)舌,讓人敬仰膜拜。 一個叫韓非子,同樣是“先秦七子”之一,后來成為法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創(chuàng)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專制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shù)”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還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俄n非子》為韓非所著,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xiàn)出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其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秦王政讀到了韓非子的書,讀得愛不釋手,廢寢忘食,一口氣讀完才拍著桌子連連叫好。秦王感慨地說:“我要是能見到這些文章的作者,跟他交流攀談,那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了!”李斯告知這是他同學,是韓國的公子。秦王為了得到韓非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后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子因彈劾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入獄后被嫉妒他的同學李斯毒死。韓非子人雖然死了,但是其法家思想?yún)s被秦王嬴政所重用,秦王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jīng)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tǒng)一六國。 另外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秦始皇大一統(tǒng)的政策,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廢分封,實行郡縣制、修馳道、銷毀民間的兵器、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等都是李斯制定的政策。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從荀子的弟子來看,荀子的學問除了儒家以外,吸收了眾家之所長為己用,政治、經(jīng)濟、科學、人文無所不包,是真正實用濟世的學問。沒有荀子,秦漢之間歷史將改寫,后世的政治體制也不知將往何處去。 荀子地位 荀子的學說和別人不同,尤其又出了兩個法家的弟子,后世對荀子評價一直不太公正。即使在儒家門墻內(nèi),他提出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完全對立,這就有站隊問題了。 由于漢初五經(jīng)博士大多出自荀子門下,所以荀子這個時候地位在孟子之上。漢代的儒者董仲舒、揚雄、王充等至少沒有偏頗,認為人性有善有惡。 由漢至唐,五經(jīng)作注的人很多,《孟子》和《荀子》半斤八兩,而《孟子》只有趙岐一人作注,《荀子》也只有楊倞一人作注。唐代的韓愈贊揚孟子,稍微貶抑荀子。 到了宋代,蘇軾把李斯焚書坑儒的事歸結(jié)到荀子的“性惡論”,二程認為荀子“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從宋代到明代,學者們認為孟子是孔子嫡傳,荀子只能算是雜學。 到了民國,學者用荀子主張的正名,和關(guān)于心與天的解釋和西方哲學相比較,荀子學說的價值才慢慢上來。 我覺得,我們一直不重視荀子,還是因為不了解。當然,我們也未必了解孔孟,不過是別人說得多了,好像我們就了解一樣。我的朋友說不談政治,但政治是無處不在的。在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之際,中國人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思想,貫通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觀念,配合中國的人文精神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而荀子是最重視人文精神的,我們當然要學習別人的理念,但首先要有自己文化的根。自己都站不住,盲目跟風,最后只能是邯鄲學步。 |
|
來自: 昵稱4X6owk9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