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京津兩地學(xué)者對于清初宛平查氏的研究較為深入,除查氏家族查為仁、查禮、查善和等所遺著述外,尚有查氏收藏的文物以及清代著名的北方私家園林——水西莊(芥園)遺跡。天津圖書館研究員劉尚恒先生所著《天津查氏水西莊研究文錄》則集宛平查氏研究之大成,對查氏世系、活動、著作、收藏、水西莊營造等進行了梳理,茲不贅述。而平谷作家、文史學(xué)者柴福善先生在其著作《平谷史話》中,依《查為仁墓志銘》、清乾隆版《三河縣志》及《宛平查氏支譜》等史料,對查氏的一些史實進行了考證,其論據(jù)充分,考辨嚴(yán)謹(jǐn),是近幾年研究宛平查氏的又一成果。 今依地方史志資料及諸方家研究成果,將查氏塋地遷于三河情況作一介紹。 據(jù)查氏族譜記載,明萬歷年間有查秀攜族人自江西臨川北遷到順天府,初居北京太仆寺街,明亡后遷居宛平縣榆垡(今北京大興區(qū)榆垡鎮(zhèn))。而自查日乾(1667—1741)始,將墓地建于三河縣北的石渠村。 一、清代三河馬坊鎮(zhèn)一帶的查氏墓地概況 據(jù)《天津查氏水西莊研究文錄》輯《查為仁事跡編年》:“查為義,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初十卒,配江都杜氏,繼配天津王氏,皆封恭人。于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十九日卯時合葬于三河縣留水渠,即慕園公塋之南阡里許,公志也。”據(jù)《查善和自述》:“三十歲,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1)秋,先祖母逝世?!薄按文辏ㄇ《四?,1762)五月趕赴三河,送祖母葬。十一月送二叔殯于三河。乾隆三十年(1764)五月到三河,修先君墓。乾隆三十一年(1765)四月入都,又由都到三河,為曹庶母葬事也。” 自查日乾始(清乾隆初期)至1941年,查氏四代人共19座墓皆葬于三河縣馬坊鎮(zhèn)、馬昌營鎮(zhèn)的北石渠、馬昌營、洼里、梨兒楊、王各莊、英城等7個村。 這些墓在十九世紀(jì)六、七十年代被平毀,出土有《查為仁墓志》,現(xiàn)存平谷上宅博物館。 二、查氏墓地行政區(qū)劃轄屬的變化情況 三、清初宛平查氏在三河另立塋地的原因分析 查日乾選擇百年壽地為什么看中了這塊地面?據(jù)北石渠和洼里兩村的查家后人說:一者是這里風(fēng)水好,二者是我祖由蘆臺鹽場販鹽,英城、馬坊是重要卸貨點。三者是查家主要居住水西莊園,沿運河到這里水路方便。我個人分析應(yīng)該是基于以下兩點原因: (一)受地域限制難以安置,有另立塋地的需求。宛平查氏家族多代多支,隨著查日乾一門的興旺,人口漸多,尤其是當(dāng)他具備了一定經(jīng)濟實力后,自然會考慮到后代的發(fā)展,另立塋地只是其中的一個具體問題。 (二)查為仁鄉(xiāng)試舞弊案發(fā),查日乾入獄,查為仁“后脫械監(jiān)外,羈于三河縣北石渠村稗子溝板屋”。即監(jiān)外執(zhí)行所居板屋,設(shè)于距刑部北監(jiān)六十公里的三河縣,這里說的“稗子溝”就是石渠旁的“百草溝”。查為仁在《花影庵集》自序中:“予年十九被逮西曹,越八年始邀矜釋,……”“花影庵,西曹所居額名,因以名予集。”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還沒有對為什么將查為仁羈于“西曹”(即石渠村稗子溝)進行過考證。宛平查氏第一次接觸這里,是因查為仁從十九歲到二十七歲被囚禁于此長達八年。然而這里沒有成為查氏父子的傷心之地,反而成了查氏父子鐘情的一處別業(yè)和“兆域”選址,這確實有令人費解之處。 查日乾于乾隆五年(1740)撰《百草山莊記》說:“平谷之西北二十里為百草溝,三河之所轄也。乾隆三年(1738),余卜兆于此,以為他年息影之地。既而繞其旁,筑團焦(圓形草屋)數(shù)間,春秋佳日,嘗過從焉,遂名之曰百草山莊。山莊之外,流水環(huán)匝,雜樹成行。有橋焉,偃而委,可以通舟輿。有泉焉,仰而噴,可以滌煩渴。游魚瀺灂,時鳥互鳴。就高蔭以垂綸,面深林而振策,致足樂也”。說明他購置的這塊土地,不僅作為晚年生活之所(百草山莊),也有卒葬于此的打算。 而據(jù)《宛平查氏支譜》載江西雷安伯撰《慕園府君三河百草溝壽域記》(乾隆三年,1738),列舉了這塊寶地風(fēng)水如何之好,似是當(dāng)時從堪輿上為選擇這里找個理論上站得住的由頭。從查為仁羈留此地八年的經(jīng)歷看,查家應(yīng)該在這里集聚了一定的人脈,熟悉的環(huán)境、熟悉的人都構(gòu)成了在這里購置和管理別業(yè)與塋地的必要條件。當(dāng)然,這里背山近水,地勢高卓,景色秀麗,遠勝永定河下游洪災(zāi)頻發(fā)的宛平、天津,(曾賑濟災(zāi)民的查日乾深有體會)這可能就是查氏選擇這里的客觀原因吧。 |
|
來自: 倚月臨風(fē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