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多伊奇說的那句話:All evil are due to a lack of knowledge(邪惡源自知識的缺乏)。這是真理。知識源自信息,知識的缺乏,就是信息的缺乏,而信息的缺乏,在16世紀以前似乎可以強制歸因為傳播手段的缺乏,但在16世紀以后,信息的缺乏,主要來源于人為的壟斷和控制。在當代社會環(huán)境下,對信息傳播的控制依然強大,還存在現(xiàn)代國民要“翻墻”這種現(xiàn)象。既然邪惡源自知識缺乏,知識缺乏源自信息控制,那么信息控制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少讀這類演講和語錄集合的商人文集,不過李錄算是個特例,當代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世界胸懷和世界眼光的投資人。他個人所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人在青年時代能夠毫無阻礙地、自由自在、公平公開地獲取東西方各種知識,所能造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可以說這是特例,但在存在絕對信息控制的條件下,不要真以為當代國人素質(zhì)低,需要被管理和約束。當然,你可以裝作以為。 至于投資的起點與眼界,自然是環(huán)境和位勢的差異起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上,一個人在創(chuàng)業(yè)或者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者出人頭地,在一個有限的community(可以說社區(qū),也可以說地市)里,對于個人而言,不論他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qū),難度都差不多——可不要以為在深圳光明區(qū)里競爭到第一梯隊的難度,就一定比陜北某產(chǎn)煤區(qū)里混進第一梯隊要大,其實都一樣難。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社區(qū)所處的地域,在全球同業(yè)中的位勢,決定了處于不同地域,面對差不多的困難,作了同樣努力,并取得了成功的人,他們之間的天壤之別。 舉個例子。去年敝號推薦過的理查德·布蘭森的《致所有瘋狂的家伙》,作為縱橫歐美商界的鬼才,布蘭森的維珍帝國始于他的維珍唱片,維珍唱片是他在17歲那年開辦《學子》雜志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領域。他的雜志雖然開在地下室,地下室條件環(huán)境跟北京四環(huán)內(nèi)任何一個地下室都一樣,但人家的卻是開在倫敦最重要的音樂街區(qū),而倫敦的流行樂和搖滾樂,以及相關產(chǎn)業(yè),就是世界頂級的。因此,同樣是地下室,他就能隨便遛彎采訪到米克·賈格爾和約翰·列儂這類大牛,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要做低價音樂的想法。建立維珍唱片,也同樣在這個街區(qū),他所想到的門店模式和錄音棚模式,就是為了能在這個街區(qū)眾多音樂制作公司中立足,而一旦他達到了這個目標,他也就在全球頂級的音樂制作領域取得了位置——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模式可以拓展到全世界。 同樣,二狗出生在陜西某重要煤礦資源區(qū),自小就從眾多的資源競爭中成長,獲得了一系列“你懂的”那些資源區(qū)域的成功秘訣,在經(jīng)歷了甚至是拿命拼的殘酷競爭之后,他取得了一系列諸如礦權和官商聯(lián)盟上的成功。二狗的智商絕不低于布蘭森,甚至情商比布蘭森還高得多,他可以在官員一眨眼一個眉梢的顫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情緒變化并采取對應措施,更不用說酒量、后代的數(shù)量,二狗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也比布蘭森多(奮斗的早期,二狗肯定面臨過瀕死的境地),但你也一定知道,不論如何努力,二狗的商業(yè)模式,絕無可能拓展至全世界。 這就是位勢的差異。 之所以說,華爾街和倫敦的資本家或投資人,才是鷹一般的視野,就是這個道理。天才之不可復制,也是這個道理。 李錄在這個集子里的前半部,與讀書筆記和隨筆差不多,主要是對莫里斯和戴蒙德著作的闡釋和拓展,所幸的是他提到的書我都看過了,有的還寫過隨筆(莫里斯的著作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見敝號的往期內(nèi)容),即運用人類學和進化史論來闡釋人類社會為什么會演化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從過去上千萬年的歷史來看,地球進動造成了氣候巨變,是地理環(huán)境變化的主因,地理環(huán)境則是人類社會之能產(chǎn)生并發(fā)展的主因,也是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主因,進而文化差異會造成政治經(jīng)濟的差異。——仍然就是上面提到的,位置和位勢決定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部分的我們受不自信的灌輸教育影響,都以為古代中國較之西方更為發(fā)達。實際上,把時間拉長到一萬年,從當前的考古情況來看,遲至公元500年,也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代,之前一萬年間,自中東和西南亞以西到歐洲中部的西方,社會發(fā)展總體上是高于中國的。不說埃及的上古時期華麗王朝,僅大流士的敘利亞,色雷斯的波斯,乃至后來的羅馬帝國,都早在中國統(tǒng)一之前就達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社會的頂峰。他們形成城市文明的時候,大概堯舜禹還在坐土堆上指揮祖先們拿木棒打架呢。 東方趕上西方就是在公元500年后,羅馬帝國分崩離析,此后一千年時間,西方實際上一直處于倒退階段。中國則在后來的唐宋時期達到了自己的頂峰。這一局勢又是從公元1500年開始逆轉(zhuǎn),西方開始文藝復興,展現(xiàn)出新的生機,直至十七世紀開始超過中國,直到今天。 好容易才淘到的1994年海南攝影出版社出版的74本《七龍珠》 相比一下過去1500年來,東西方的兩大最重要制度發(fā)明。在中國是源自隋朝的科舉制??婆e制是一個重要創(chuàng)舉,它解決了中國這個以政治為首要治理綱領的國度,如何實現(xiàn)中央集權政治的可持續(xù)性問題——即擺脫封建體制下的門閥和血緣承繼制度,改用以智力和管理能力為標準來分配權力的方式。這讓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得以獲取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形成了一個超級穩(wěn)定的結構,造就了一個統(tǒng)一的市場,取得了過去一千年的領先地位。 在西方則是源自荷蘭,由英國拓展至全世界的基于海權的自由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這個制度,解決了西方這個以商業(yè)貿(mào)易為首要綱領的領域,如何分配經(jīng)濟權力,進而分配政治權力的問題。自由市場經(jīng)濟可以為所有人提供機會,積累財富,基于財富積累,進而分配政治權力。 兩個制度誕生的背景有多大差異,解決的首要問題有多大差異,從而建立起來的體制又有多大差異! 所以說,中國傳統(tǒng)體制的慣性在于,一切都是圍繞政治權力的更迭、穩(wěn)定來進行的,除此之外,個人權利也好,財富也好,集體主義也好,都是手段,進而也就不會在乎什么經(jīng)濟成本、社會成本、生命成本。西方的傳統(tǒng)體制慣性則是,一切圍繞財產(chǎn)來運作,財產(chǎn)與個人權利和個人生活聯(lián)系緊密,所以一切都是從有錢的個人開始。 你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康熙和乾隆當年說,西方技術不過是奇技淫巧,這種看法是不對的,認為是皇帝們放棄了讓中國進步和現(xiàn)代化的機會。你應當站到上面說的傳統(tǒng)體制的慣性力場中去看——那確實就是細枝末節(jié)奇技淫巧,對于統(tǒng)治一個四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而言,有什么比理念、治理、體制更重要呢?——如果不是受到外力巨大沖擊的話。 西方能發(fā)展出蒸汽機、槍炮、輪船、電報這類技術,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建立了基于財產(chǎn)保護體制的商人政府——有財產(chǎn)者公選的政府,建立了自由市場和自由貿(mào)易機制。而遲至今日,改革開放了四十多年的今天,黨中央都在提倡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給資本以更大的作用空間,我們很多人依然會冷笑著崩出一句——哼,商人! 這個的集子的后半部才是李錄身為投資人,基金管理人的本職思考。當然,他是價值投資理論的擁躉。所謂價值投資,就是投資標的是公司的實際價值,或者說,公司在未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貼現(xiàn)值。在股票價格低于這個價值時買進,不論股價本身短期波動有多大,一旦股價達到或超過了公司價值,則賣出賺錢。所以,價值投資的核心在于識別出標的的實際價值——也就是所謂的研究分析,煉就火眼金睛。 進一步細分,價值投資是四句話: 其一是證券是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買股票就是看好公司,而不是其它,不要把股價波動與公司經(jīng)營割裂來看。 其二是市場或交易本身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它們只展現(xiàn)價格,為你提供機會買賣證券,不是市場牽著你走,而是你利用市場。 其三是投資就是預測未來,回憶之前我們介紹過的費雪的利息理論,利息本質(zhì)就是時間的性質(zhì)嘛,因為預測有偏差,所以要留足安全邊際(在工程上就叫容差)——買入價格一定大大低于實際價值。如何判斷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價值投資的關鍵能力。 其四是投資者可以通過研究和實踐積累自己識別內(nèi)在價值的能力圈。大部分人都是從正向上理解能力圈,即我有多強的能力,能覆蓋多少范圍,實際上,能力圈概念的關鍵,是要從負向上理解——即我的能力邊界在哪,哪里是我的限度。這與科學上的可證偽性是相對應的,一個觀點之能成為觀點,在于觀點有它不成立的時候或者條件;如果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觀點,那要么就是沒用,要么就是迷信。 投資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界限,因此,能力圈一定不能太大,而是要足夠小,小到投資人能清楚邊界的每一個細節(jié)形狀,各方面定義得清清楚楚,才能立足于這個能力圈來做出準確的長期預測。 李錄說,巴菲特還指出過,賺錢要走正道。什么是正道,判斷也很簡單,你能夠把自己賺錢的方法公之于眾,大家都能認可而不覺得你是個騙子,那就是賺錢的正道。正道一般沒多少人在走,所以安全也賺錢,旁門左道上倒是擠滿了人。 這其實就是價值投資理念并不符合大多數(shù)人投資理念的關鍵——沒幾個人能輕易擁有這種能力。更多的投資者實際上采用的,是完美市場理論觀點——市場是充分的,信息是對稱的,一切價值和變化,都從股價的波動上得到了展現(xiàn),因此,價格的任何波動就是風險,需要密切地關注價格波動,并通過一切手段來管理波動——對沖,高頻度交易等等。 從過去200年的價格變動歷史來看,對比了現(xiàn)金、黃金、債券和股票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現(xiàn)金作為最沒有風險的交易物,過去200多年來是貶值的,貶值了95%;黃金則忠實地保值了,既沒有跌,也沒有怎么漲,漲了3倍;短期債券漲了275倍,長期債券漲了1600倍;股票則漲了100萬倍。 這是個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越是貼近自然非人為的東西,增值越慢,越是與人的能力掛鉤緊密的東西,增值越快。股票之所以增值最大,就是因為它與公司未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緊密相連,而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能夠發(fā)展得如此之快,就是因為成本支出總是相對固定的,銷售額可以不斷擴大,凈利潤也就可以持續(xù)增長。過去兩百年股票平均市盈率在15倍,倒過來每股收益就是1/15,也就是差不多6.7%,價格按照6.7%的速度增長,200年之后就增長了103萬倍。當然,價值創(chuàng)造的增值,主要源自技術進步和自由市場的拓展和分工的加深。 當然,核心還是時間。把時間從五十年細分為十年,甚至到五年,就會發(fā)現(xiàn),股票收益率的波動還是非常之大的,相對于個人投資生涯而言,確實存在技術好不如生得好這種情況——生在好年頭里,什么也不做就可以維持14%的收益率,生在不好的年頭里,千方百計折騰也就保值而已。不過李錄對于利率的理解有點偏頗,看樣子對費雪的理論沒有深入了解。 價值投資的兩個關鍵點就是能力圈和投資人個人品性temperament。能力圈概念上面已經(jīng)說了,說到底也就是一份知識一份收獲,千萬不要做出任何一點超越所掌握清楚的知識之外的預測和決策,只要你對信息和知識的掌握稍微有偏差,那么市場一定會發(fā)現(xiàn)并作出懲罰。投資人可能最需要的,就是一點點積累知識,掌握透徹了,開始下一個,始終明確自己的邊界在哪里。這跟做學問是一個道理,只要稍微有一點晦暗不明,立刻就會被同行驗證給檢驗出來。 品性方面主要是人在個性上要對商業(yè)有強烈的興趣,判斷上有獨立性,比較注重客觀而不易受情感影響,再就是耐心。這樣的人當然是少數(shù)。我們常??吹降?,是永遠喊形勢一片大好或者遇到任何事都喊投資機會來了的分析師,以及追漲殺跌的廣大投機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