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期樊登講育兒的視頻,很受啟發(fā)。他說到,曾經(jīng)有網(wǎng)友說讓他繼續(xù)講講育兒知識和書籍,還沒聽夠。 可是樊登說“我已經(jīng)講了20多本育兒的書,你還沒有聽夠,還沒掌握育兒的知識,那么不是孩子的問題,是你的問題了?!?/span> 的確是,育兒的確是個需要不斷學習的事情,但是光讀書,不去實踐,那么就是白學了育兒知識。 很多媽媽對付孩子有一招,覺得非常有效,就是孩子一鬧,你就說“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被蛘摺拔也皇悄銒寢?,你別叫我”,孩子立馬就老實了。 
那你有沒有想過,孩子聽到這句話為什么這么害怕?因為對他來說,媽媽是他的永遠的港灣,媽媽永遠不會拋下她的。你的一句“不要他了”,讓他瞬間沒有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 即使他當時特別不開心,特別想要堅持想要一樣東西,他聽到你的這句話,都會立馬停下。 反過來想想,你真的忍心讓孩子聽到這句話嗎?忍心讓他擔驚受怕,害怕媽媽離開他嗎? 這句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很深的傷疤。他們每天會小心翼翼,真怕某一天媽媽不要他們了。 那些被留在家,由老人照看的留守兒童,每每爸爸媽媽離家去打工,有多少孩子會死死地拽著媽媽衣角不放手,在他們看來,爸爸媽媽就是不要他們了。他們痛苦,委屈和害怕。再想想,那些剛?cè)胗變簣@的小朋友,被老師抱入班級,與爸媽分離的那一刻,有多少不是哭的昏天暗地的,伸手夠向自己的媽媽。在他們看來,爸爸媽媽把他們丟棄了,丟給了陌生人。他們傷心,不解和難過。而半年或者一年后打工回來爸爸媽媽,滿懷欣喜地抱起自己的孩子。可是呢,孩子已經(jīng)不是當初那份眼神和愛意了。眼里更多的是陌生,疏離和氣憤。孩子小的時候有多怕你,他長大后,叛逆的幾率就有多大。所以,請停止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吧,對孩子的教育不是靠威脅和恐嚇實現(xiàn)的。你要在愛的環(huán)境下,糾正孩子的行為,去理解,去幫助孩子分析他的問題。視頻里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好的家庭教育是溫柔,但有邊界。家庭的氛圍無論是父母之間,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愛,不要恐嚇和威脅,這就是溫柔。而在相愛中,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與孩子坦誠的交流,父母不打不罵,孩子不瞎鬧,能與父母好好溝通,這就是有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