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深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德國與盟國的幾次重大戰(zhàn)役時,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在交戰(zhàn)中,德國軍隊往往在數(shù)量上處于劣勢。 例如在1944年6月諾曼底戰(zhàn)役前夕,88萬德國軍隊需要面對205萬英美盟軍的進攻,雙方兵力對比達1:2.3;而在東線,262萬德軍則需要面對725萬蘇聯(lián)紅軍。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德軍之所以總是處于數(shù)量劣勢是因為經過五年戰(zhàn)爭的消耗使其人力資源捉襟見肘?!?/p> 但事實是否如此?二戰(zhàn)中納粹德國的人力調配究竟是怎么運轉的?本文將帶各位一探究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當天,德國國防軍動員了455.6萬人,這一數(shù)字超過了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數(shù)字—382.2萬。帝國時期的德皇陸軍可調用約300萬預備役軍人,而國防軍卻有380萬。 1941年7月1日,國防軍由202個師,402萬人組成;到1942年7月1日,師的數(shù)量雖然增加到220個,但人數(shù)卻下降到395萬人,不過仍有510萬人可以被動員加入正規(guī)軍。 1942年夏季,德軍在俄羅斯南部勢如破竹,隨著塞瓦斯波托爾和沃羅涅日等地的陷落,德國統(tǒng)帥層又一次充滿了樂觀氛圍,僅德國A集團軍群就抓獲了30.9萬蘇軍戰(zhàn)俘。希特勒認為,盡管人力、武器裝備的短缺,德軍仍有可能實現(xiàn)其戰(zhàn)略目標,攻陷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德國其他軍種高層也翹首以盼東線戰(zhàn)事的結束,并減少人力短缺帶來的壓力。海軍聯(lián)絡官就曾在報告中寫道:"1943年東線的局勢可能會趨于穩(wěn)定,只需要裝備精良的小規(guī)模部隊來應付殖民戰(zhàn)爭?!?/p> 但正所謂自己的痛只有自己懂,和上述人員表現(xiàn)的樂觀態(tài)度不同,國防軍領導層對局勢產生了極大的擔憂,東線外軍處警告說:蘇軍在即將到來的1942年冬季中會繼續(xù)保持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必須假定蘇軍在冬季的行動將耗盡我軍的人員和物資儲備,以至于沒能力發(fā)動1943年的第三次夏季攻勢。 ◎ B集團軍群減員達43378人,卻只收到了20000補充兵。 于斯大林格勒作戰(zhàn)的B集團軍群在1942年第三季度報告的損失和補充,則生動證明了東線德軍的窘迫遭遇。 ◎ 招募工人碰壁—施佩爾的抵制 為此,德國國防軍必須招募新兵彌補前線的損失。 軍方首先提議征召部分從事軍工生產的人員,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設想早在1942年春天便提出,但因軍工生產部長施佩爾的反對而告吹。施佩爾為了防止軍隊對其人力資源“動手腳”,設法獲得了必要的元首令以確保其人力資源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施佩爾在1942年4月的報告寫道:“在石油和軍事工業(yè)中,由于無法從其他部門獲得經驗豐富的“替代品”,技術工人必須得到保護。我提議不僅是工業(yè)生產部門,三軍軍備部門的工人都應該被登記為'關鍵人員',以避免他們被征召入伍。" ◎ 納粹軍備部長施佩爾與希特勒。1942-1944年,施佩爾無疑是希特勒最青睞的寵臣 希特勒則回應:“鑒于東線南部戰(zhàn)事相對有利的進展,應該豁免工人參軍?!?/p> 國防軍原本計劃在1942年7月前征召10萬名1908-1921年出生的工人和兩萬名1901-1907年出生的年輕工人,但在施佩爾的拆臺和希特勒的冷處理下,1942年8月國防軍只得到了6600名工人作為補充。 6600:120000,這點補充還不夠蘇軍塞牙縫的。 ◎ 征募女工不了了之—納粹的心病 實際上,為了給緊張的軍隊和工業(yè)人力提供新鮮血液,1942年6月納粹人力調配代表弗里茨·紹克爾被賦予起草動員婦女相關法令的任務,但紹克爾隨后發(fā)現(xiàn)這一任務有著數(shù)不清的限制。 首先,希特勒并不支持對婦女進行普遍動員,這出自于希特勒對女性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即“戰(zhàn)爭不應該波及到婦女,婦女就該作為帝國的人力生產來源安心在家”。紹克爾曾找到元首副官馬丁·鮑曼試圖讓其勸說希特勒為征召女工大開綠燈,但即使是鮑曼也不得不屈服于元首的意志。 希特勒事后甚至又親自起草了一份命令:在任何情況下,到工廠工作的德國婦女的身心健康不得受到任何傷害,更不能虐待,調戲,冒犯她們,她們每天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個小時(需要注意:看到這里,別以為希特勒是什么婦女之友,他只不過是把德國婦女當成了一種戰(zhàn)略資源,沒有她們源源不斷生產“純種雅利安人”,希特勒的野心還怎么實現(xiàn)?)。 這導致了德國的第一次婦女動員到最后只有120萬人加入到生產工作中,其中一半以上(51.5%)只能做兼職。到1943年底,又有50萬名人帶著醫(yī)生開出的“各種身體狀況出問題”的證明離開工作崗位。 時至1944年,從事工業(yè)生產的女工只比戰(zhàn)爭剛爆發(fā)時的1939年多了約19萬人,143萬的工業(yè)人力缺口只得到了38萬人的補充,其中還包括從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工人。 ◎ 納粹全德人力調配總代表弗里茨·紹克爾 1944年3月,紹克爾再次鼓起勇氣建議希特勒征召那些年齡不到50歲且可以加入工業(yè)生產的婦女,但希特勒當即表示:家中有14歲以下孩子的婦女必須在家里,只有失業(yè)的婦女才可以征召。 時過一年,根據(jù)統(tǒng)計局在1945年3月做出的粗略估計,德國的2956萬婦女中那些14-65歲的人仍可成為戰(zhàn)時工業(yè)生產的重要勞動力來源,但到了1945年卻仍有1422.6萬名婦女沒有加入勞動。 與反法西斯同盟國相比,第三帝國在動員婦女這一方面嚴重落后。 根據(jù)施佩爾的統(tǒng)計全國只有46.1%的婦女響應了動員,而英國有60.5%,更不用提蘇聯(lián)。顯然,在納粹黨中彌漫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恐懼氣息,即國內的士氣可能崩潰,隨后造成不可控的政治危機,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1918年德意志帝國的崩潰。 ◎ 徒勞堵漏—第三帝國體制的失敗 在軍工部門碰壁后國防軍不得不將眼光投向社會和一般的工業(yè)和民用生產部門,但在這里他們面臨著更窘迫的局面,根據(jù)一份1943年6月結束的人力動員報告顯示,在360萬人中竟然有49.8%的人被歸為“無法從軍”。 一名監(jiān)獄看守曾接到動員令要求其到軍隊報告,但他在寫完一封上訴信后不久便獲得了批準繼續(xù)留在了監(jiān)獄,這并不是個例,如果一個人不想?yún)④娍梢蕴岢錾显V,而上訴往往會獲得批準。納粹德國宣傳部的一位工作人員曾對宣傳部抵制動員令回應道:“(宣傳部)是一個在結構上極度依賴年輕群體的機構?!眱日块T的另一份報告則指出:如果一名1905年前后出生的的公務員繼續(xù)留在崗位上而不是去接受軍事訓練,將更有利于帝國的總體利益。 對納粹來說,國防軍的大規(guī)模征兵勢必會征召大量年輕人,導致部分生產和政府機構的癱瘓,從而影響民心動蕩。 國防軍就別無選擇,只能依靠自己,其人力部門在1942年8月初便明確表示,全軍在11月1日就要面臨100萬人的兵力黑洞,其中至少有75萬人的缺額在東線。 這一缺額最大的構成其實是傷員未能即時歸隊造成的,亨利·巴斯是一位第6裝甲師第76裝甲炮兵團的少尉,他于1941年8月17日在波爾塔瓦附近負傷后被轉送后方,由于傷勢并不嚴重他很快便痊愈了,但又患了黃疸,在反復轉送幾家醫(yī)院后(先被送到波蘭的一家軍用醫(yī)院,然后又送回了維也納的大醫(yī)院),這位少尉在病情轉好后被派往了法國的駐軍單位。 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在德軍后方,傷員們一旦恢復到適當?shù)臓顩r后他們就會被送到德國各個占領區(qū)的駐軍單位,直到他們適合戰(zhàn)斗。至于什么時候適合,后方的管理系統(tǒng)似乎并未關注。 ◎ 巴斯少尉回國后的就醫(yī)之旅 這位少尉在執(zhí)行了將近一年的“占領”任務后估計是對自己的軍人責任感感到羞愧,提出了想要回部隊的要求,卻被駁回(德國需要你留在后方)。隨后他被派往意大利的士官培訓班訓練新兵,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一線。 傷員歸隊彌補前線缺額無疑是杯水車薪,那最后的底牌便是動用預備隊來彌補空缺。 1939年戰(zhàn)爭開始后,總管戰(zhàn)略人力資源的預備軍司令一職被交給了炮兵弗洛姆,他始終關注著軍隊補充的問題,他也被證明是一個有能力的組織者,對政治上的顧慮也很陌生,但希特勒對這位從魏瑪共和國時代“遺留”至今的將領的不滿隨著戰(zhàn)爭逐漸陷入白熱化暴露出來,正如前文所言,管理人力資源的權利被肢解并分散給了納粹黨的“精英”如托特、紹克爾和施佩爾等人。 早在1936-1937年的動員計劃中德國便建立了25個預備師。在1941年這些受過訓練的預備役軍人數(shù)量便超過了200萬大關,卻始終未能投入戰(zhàn)場。他們被分散在法國周邊低地國家,丹麥,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克羅地亞和意大利北部地帶駐扎并訓練。 ◎ 如圖所示,在帝國西部領地的征兵區(qū)征召的新兵將被派往法國駐扎;從帝國東部領地征召的新兵將被派往波蘭-俄羅斯駐扎,西里西亞-蘇臺德的第8軍區(qū)新兵更是被轉送到遙遠的法國南部地區(qū)。 在如此安排下,德國的新兵被分批派往不同的方向當任占領軍一職,與其說是訓練,不如說是觀光旅游。這導致補充兵很難第一時間作為補充力量加入到一線部隊。 1942年7月9日,當東線戰(zhàn)事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本人卻要派出三個預備師將其部署在法國西部海岸線以抵御可能的盟軍登陸,這一舉動遭到了弗洛姆的抗議,他在1月初便建議將預備師投入東線彌補損失,這次在希特勒面前他"再次表現(xiàn)出個人的勇氣和決心,而在這個時刻,OKH其他成員明顯缺乏這樣的品德。” 從8月初開始,他便命參謀長卡爾·埃里克·克勒收集一線部隊的人力數(shù)據(jù),經過整理后弗洛姆于11月底提交了一份備忘錄,開頭第一句話便坦誠德國已經難以贏得戰(zhàn)爭,最多只能通過談判來獲取和平,并再次向希特勒強調預備部隊應該投入東線而不是在西線曬太陽。 但希特勒無法原諒一位高級將領擺出如此“失敗主義”的態(tài)度,但迫于預備軍司令任務之艱巨,弗洛姆沒被希特勒解職,但代價是他遭到了變相的軟禁,被剝奪了一切參與重要軍事會議的權利,成了一個只能待在辦公室的司令官。 希特勒不愿將預備隊調至東線的另一大主因便是8月盟軍發(fā)起的迪耶普登陸,這一行動雖以失敗告終卻證明了西線并不是弗洛姆口中“曬太陽”的地方,德國必須時刻緊盯英吉利海峽以免后院起火。 最終希特勒始終未能在1942年第三-第四季度將哪怕一支預備隊送到東線去,事實上到1944年2月,預備軍已經占用了將近314萬人力,直逼國防軍在前線的442萬人(其中戰(zhàn)斗兵力僅為293萬)。 到1945年希姆萊接手后,這些龐大的人力才得到釋放,德軍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便利用其組建了一個維斯瓦河集團軍群,不過為時已晚。 ◎ 總結 而正如東線外軍處的分析所言,1942年11月蘇軍集結重兵同時展開了“火星”和“天王星”行動,在進攻第九集團軍位于勒熱夫的陣地的同時還包抄了第六集團軍側翼。 德軍高層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選擇,最終結果是,第九集團軍雖然在勒熱夫挫敗了百萬蘇軍的進攻,然第六集團軍卻覆滅于斯大林格勒。 由上文可知,納粹德國的“人力黑洞”雖有戰(zhàn)爭消耗帶來一部分影響,卻不是主因,真正的病門在于納粹德國自身:希特勒和納粹黨對進入“全面戰(zhàn)爭”后人民會激烈反抗的的恐懼,各個部門間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以及軍隊自身拉胯的補充體制造成了德國坐擁龐大的人力資源卻無法將其發(fā)揮出來的窘境。國防軍不得不因缺兵少將打著一場“窮人的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敗退,納粹德國也最終走向了滅亡。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