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打算烙餅或是做鍋巴一類的,揉好了面團后竟不自覺地捏起一只貓咪??來。由于美術(shù)功底與動手能力極其有限,加之這面團不如橡皮泥般地聽話,且局限于電餅鐺的大小,導致貓咪的形象略打折扣,不過這個時候的它還算清秀,受熱后也不出意外地膨脹開,華麗變身為一只活脫脫的大臉貓來,雖然這尊容與之前想象的大不一樣,但一點也不會影響我的胃口,哈哈! 后面兩次的“烙餅”計劃也落空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會做成什么呢!果不其然,我又做起了粗糙的手工活兒,與其說是體驗?zāi)笙鹌つ嗟耐鎯悍?,不如說是回味 兒時捏泥巴的美好時光。趁著現(xiàn)在多少有點閑情逸致,偶爾回味一下兒時趣事也是不錯的選擇。 依稀記得小時候那些泥巴特別聽話,且工作臺可以是庭院,也可以是田間,亦可以是校園,花鳥魚蟲、泥娃娃、小怪獸,簡直應(yīng)有盡有,雖然不可能是巧奪天工,捏出來的東西卻都是很有靈性的,盡管按照現(xiàn)在的審美來看,可能是丑丑的,但其為小朋友帶來的那份歡樂卻絲毫不打折扣。那些有靈性的小家伙在接受太陽的炙烤后,似乎也注入了一縷靈魂,由冰冷到陽光的轉(zhuǎn)化,它們不會膨脹,“堅硬”的外殼不僅便于“拿捏”,也方便染色,如果有興致的話。只是看似堅硬的它們終究是虛弱體質(zhì),稍不留神掉在地上就會粉身碎骨,每每這個時候,它們就會給人帶來一絲傷感和一聲嘆息,但也不會有人否認它們那短暫的生命帶來的意義,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始于泥土,歸于泥土的機緣與宿命?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下一次是誰在哪里將其重塑為什么? (最后補充一下,味道還算不差,只是因為沒用發(fā)酵粉,所以略微有點費牙,泡起來也是不錯的,還好是限量款的。品嘗貓咪俠的時候有種“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的感覺,不知道應(yīng)該先吃哪個部位,好像無論吃哪里都有一種負罪感,雖然知道它只是一團面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