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月15日,民國著名記者黃遠生出生于九江市。
《黃遠生遺著》附頁 臺灣華文書局·1938年 黃遠生(原名黃為基,字遠庸,筆名遠生,1885年1月15日-1915年12月25日),江西九江人,少年勤奮好學,20歲時中舉人,在兩年內連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榜而文名大噪。后赴日本留學,入日本中央大學攻讀法律。1909年回國,辛亥革命后入報界。記者生涯從1912年創(chuàng)辦和主編《少年中國》周刊開始。最出名時,任上海《時報》、《申報》駐北京特約記者,撰寫北京通訊。黃遠生與徐彬彬、劉少少一起,被譽為“民國初三大名記者”、“報界之奇才”。 1915年,因袁世凱稱帝,黃遠生離京避入上海,后轉到美國舊金山,卻在當年12月25日被革命黨人暗殺,年僅30歲。 《黃遠生遺著》 商務印書館 1984年 黃遠生在新聞業(yè)務上以擅長寫新聞通訊而著稱于世,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名記者,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黃遠生死后,其友人將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遠生遺著》,是中國第一部通訊集。 以上資料主要來源:維基百科 黃遠生生于德化縣遠庸鄉(xiāng)(今九江市柴桑區(qū)新合鎮(zhèn)),是清末民初最具影響力的九江籍人士之一,但他的事跡已被人們淡忘。因為他走得太早了,他叱咤風云的那幾年也是中國最混亂的年代。有關他的生平和影響,讀者可查閱網絡資料,以下是筆者對他的有限的認知與理解。 黃遠生遺墨 臺灣華文書局·1938年 黃遠生是個天才,兩年三捷,考中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屆進士。他又是個另類,已獲得縣令官職,卻又東渡求學。回國后捧上了鐵飯碗,遇到辛亥革命又丟棄官職,投身做一名自由自在的記者。那個年代中國還沒有記者,他成為第一批名記者。 我不知道他是復雜還是單純還是狂妄,但他有著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典型的局限性。他針砭時弊、憂國憂民;他細致詳盡,幽隱畢達;他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他懟所有的人,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他認為自己代表著人民,他認為你們所有這些爭權奪利者都是渣渣。他又是個矛盾的人,袁世凱稱帝當然不對,他把我當哥們,我抹不開面子可怎么辦? 在那個亂世,黃遠生死于非命,正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說法很好聽,這么做的人不會有好結果。 《黃遠生遺著附錄》 中國科學公司 1938年 上圖是他那篇著名的《對于三大勢力之警告》,他認為自己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其結果是同時得罪了袁世凱、國民黨和進步黨 。他這么個沒槍桿子沒錢沒后臺的記者,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膽子? 如今,甚至人民網的文史頻道文章都已指明,是“國父”孫中山下的暗殺令,這是一石雙鳥之計:干掉這個討厭的記者,順便栽贓給袁世凱。 1915年12月25日下午6時許,在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的廣州樓內,正在飲茶吃飯的黃遠生被人從背后近距離連開二槍而殞命。殺手是革命黨人劉北海,指揮他的是國民黨美洲總支部負責人林森。林森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后任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之前曾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是辛亥革命九江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將在本系列的另一篇文章中出現(xiàn)。 歷史就是這么奇妙而糾結。 另:黃遠生的孫女黃茵在九江同文中學執(zhí)教到退休,孫女婿高朝曦曾在同文中學擔任校長十三年。黃遠生遺骸由當時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運回,其骨灰安葬于九江市濂溪區(qū)蓮花鄉(xiāng)。2005年,有關部門將黃遠生墓遷至九江賀家山陵園之名人園。 黃遠生遺墨 臺灣華文書局 1938年 《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是記錄江西九江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擷取九江市及下轄十個縣市歷史上發(fā)生的較有影響力的事件,配以相關的歷史照片、新聞圖片、文獻書籍及筆者拍攝的影像資料,并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做出適當評述。 本系列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當日發(fā)生的一個事件,如當日無合適的事件,則在當月中選?。ㄊ妨嫌涊d中有月份無日期者)。由于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舍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