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對李東垣與朱丹溪主要著作中描述陰火與相大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分別從陰火和相火理論的淵薇、病因、病機、證治方藥4個方面進行比較,探討兩家有關陰火、相火思想的異同。在生理方面,朱丹溪和李東垣都主張相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在病理方面朱丹溪所說相火包括在李東垣陰火理論之中,但李東垣認為是陰火間接導致了相火妾動,病位在脾胃,主張顧護牌胃元氣,朱丹溪則對相火成因有所發(fā)揮,將相火妾動與君火不節(jié)制、耗精傷陰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之貪欲最易引起相火妻動,病位在肝骨,主張收心養(yǎng)心,濫陰降火,保護真陰。 “火”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元時期的李東垣與朱丹溪都是擅于治“火”的大家。李東垣創(chuàng)立陰火學說,主張保護脾胃元氣,朱丹溪提出相火學說,主張滋陰降火。筆者對于李東垣陰火理論與朱丹溪相火理論的異同,從淵薇、病因、病機、證治方藥4個方面探討如下。 1 李東垣陰火理論 “陰火”是“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自從李東垣對“陰火”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完善了“陰火”理論體系并運用到臨床。之后,歷代醫(yī)家對“陰火”理論極為重視。 1.1《黃帝內(nèi)經(jīng)》“陰虛發(fā)熱”論為陰火理論之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篇》云:“夫邪之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處的“陽”指人的體表,自然界的六淫邪氣侵犯人體體表而引發(fā)疾??;此處的“陰”指人的臟腑,病從內(nèi)而來,得之于飲食無度、起居無常和喜怒不節(jié)[1]72-73?!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篇》又云:“帝曰:陰虛生內(nèi)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边@里的“陰虛”結合前面所首“生于陰者”來理解,此“陰”指五臟六腑,“陰虛”指的是內(nèi)部臟腑受傷,乃是“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所致,由于內(nèi)傷而導致,這類火熱性疾病的病理因素則被稱為“陰火”?!吧辖共恍校码洳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突出了脾胃內(nèi)傷而失運化,升降失常則致水谷精微濁氣郁于中焦、郁而化熱,是“陰火”產(chǎn)生的主要病機,可以說《內(nèi)經(jīng)》這段話就是李東垣陰火理論的源頭。 1.2 李東垣陰火產(chǎn)生的病因 李東垣十分重視內(nèi)傷致病,尤其是脾胃內(nèi)傷。他認為脾胃傷則元氣不足,會導致陰火的產(chǎn)生,元氣是“先身生之精氣”?!秲?nèi)外傷辨惑論》中說:“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wèi)氣、生發(fā)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元氣包括衛(wèi)氣、谷氣、榮氣等,是維持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的重要物質(zhì)。李東垣認為元氣“非胃氣不能滋之”,作為先天之氣,需要靠脾胃水谷之氣不斷補充,如果脾胃內(nèi)傷、升降失常就會發(fā)生“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中氣不足,六腑陽氣皆絕于外”。李東垣認為陰火的產(chǎn)生與脾胃內(nèi)傷、元氣受損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造成脾胃內(nèi)傷、元氣受損的原因即是陰火產(chǎn)生的病因。他在《內(nèi)外傷辨惑論·卷中·飲食勞倦論》中指出:“荀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可見李東垣將陰火產(chǎn)生的病因分別總結為飲食不節(jié)、情志變化和勞役過度。 1.3 李東垣陰火產(chǎn)生的病機 李東垣闡述陰火產(chǎn)生的病機主要從氣火失調(diào)、脾胃功能升降失常兩個方面進行。 1.3.1 氣火失調(diào)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崩顤|垣根據(jù)這段條文分別從生理與病理兩方面闡述了氣與火之間的關系。 生理方面,元氣與陰火是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人的元氣充足,陰火就會潛藏于下焦,陰火自斂。臟為陰,此“陰火”可理解為五臟之火,是正常的陰火,即“氣食少火”“少火生氣”的“少火”。“食”即供給、供養(yǎng)之意,即元氣能供給陰火,反過來陰火又可以產(chǎn)生元氣,兩者是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關系[1]12-124。 病理方面,“壯火”是相對于“少火”而言,消耗元氣而致氣衰。李東垣從“壯火食氣”“壯火散氣”中得出“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觀點。李東垣在《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指出:“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毙幕鹁褪蔷穑端貑枴ぬ煸o大論篇》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本鸢l(fā)號施令但不主事,相火如臣子,安其本分,受君命而行事。脾胃內(nèi)傷,元氣受損,導致一身元氣不足,此時又加上陰火上沖,煎熬本不足之心血,心陽生化乏源,乃致君火不主令,即化為病理之心火。因為這個不主令的“心火”是下焦“陰火”導致的,所以這里說“心火者,陰火也”。李東垣認為生理相火為一身元氣之根源[2],脾胃氣虛,陰火上沖,耗傷心之氣血,則心不主令,導致相火不再守位稟命,生發(fā)元氣,無令作亂,升降不行,而生郁火,即為病理之相火,即李東垣所說“相火,元氣之賊”。 1.3.2 升降失?!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扒尻柍錾细[,濁陰出下竅······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彼^“清陽”“濁陰”者,即是陽氣、陰精這類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的必需物質(zhì)。升降是這類物質(zhì)的基本運動狀態(tài)?!端貑枴ち⒅即笳撈吩疲骸吧讯?,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對這種升降狀態(tài)做了很形象的解釋。對應到人體也是這樣,在上的心肺就像天,雖升但也降,心陽總要下溫腎水才能達到水火既濟的生理狀態(tài),肺氣總要肅降于下才會斂氣而不致氣喘;在下的肝腎就像地,雖降但也升,所以肝主升發(fā),腎水上交于心[1]121-124。臟腑為維持一身之陰陽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就得遵守升降有常的規(guī)律,而脾胃位于中焦,正是維持人體升降運動的樞紐?!秲?nèi)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云:“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崩顤|垣認為,陰火的產(chǎn)生與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密切相關。脾胃元氣充足,水谷精微得以布達臟腑,臟腑得養(yǎng),則助脾胃維持升降關系,陰火就能潛藏于腎水之中而不上乘心肺脾胃。如果脾胃損傷,元氣不舉,則升降失常、濕濁下流,就會導致元氣與中焦?jié)駶帷胺聪滦小?,結果就是脾胃濕濁與元氣下流于腎中,腎中龍火得濕而焰“逆而上”遂致陰火上乘,逆行而犯上焦心肺??傊⑽笧橐簧須鈾C升降之樞,脾胃元氣充足則清升濁降有序,陰平陽秘,臟腑得養(yǎng);若脾腎元氣受損,升降失常,谷氣濕濁下流,郁于肝腎之中,則陰火遂生,上乘心脾肺。 1.4 李東垣陰火證治方藥 陰火乘土位,與中焦?jié)裥跋嗪隙鵀闈駸幔魂幓鹕戏妇?,則心不主令而相火妄動;陰火上犯肺氣,則衛(wèi)氣不足而外感之邪易侵肌表。李東垣根據(jù)陰火病因病機制定了相應的治法方藥。陰火產(chǎn)生的病理因素不外乎虛、郁、濕、熱,李東垣從扶正、祛邪治療陰火,重在扶正,并創(chuàng)立升陽瀉火法。升陽即是扶正,瀉火即是祛邪,脾胃氣虛是陰火病機的根源。《難經(jīng)·第十四難》云:“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表明對于虛損病治療重在調(diào)補脾胃?!端貑枴ぶ琳嬉笳撈酚衷疲骸皠谡邷刂薄皳p者補之”。李東垣創(chuàng)立補中益氣湯,排除一切苦寒藥,用黃芪、黨參、白術、生姜、大棗這類甘溫藥除熱,并用柴胡、升麻升舉陽氣。《脾胃論·君臣佐使法》載:“以柴胡、蒼術、黃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郁則發(fā)之也。”陰火有濕濁郁于下焦、濕熱相合的病機,經(jīng)言“火郁發(fā)之”,李東垣用風藥發(fā)郁的治法即遵此意??傊顤|垣用黃芪、炙甘草、人參補中氣,用柴胡、升麻升舉元氣、發(fā)郁,用白術、蒼術燥濕,用生甘草瀉虛火,但其治療陰火主要在于升氣升陽,總以調(diào)理脾胃、益氣為主。[1]21-124 2 朱丹溪相火理論 朱丹溪是金元四家中理學思想最濃厚者。理學始創(chuàng)于北宋,在當時的思想界居于主導地位,其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十分深遠。朱丹溪改儒學醫(yī),其理學思想在相火論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1 理學思想為朱丹溪相火理論之源 相火理論是朱丹溪學術思想中的精華所在,主要體現(xiàn)在《格致余論》中“陽有余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兩篇中。朱丹溪的相火理論自成一家,與理學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3]。當時儒家學術爭鳴,中醫(yī)學界受其影響,針對官方醫(yī)學墨守成規(guī)、不求創(chuàng)新、臨床只知用成方驗方、略于辨證的現(xiàn)象,開始有醫(yī)家推陳出新,批評時弊,進行中醫(yī)學理論創(chuàng)新。朱丹溪針對當時濫用《局方》之弊,結合理學思想,提出“陽有余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力倡新學,將程顥“天地陰陽之運,升降盈虛,未嘗暫息,陽常盈,陰常虧”之說與中醫(yī)理論結合,提出“陽有余,陰不足”,又根據(jù)“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強調(diào)人之欲望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飲食色欲箴序》中云:“予每思之,男女之欲,所關甚大,飲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淪胥陷溺于其中者,蓋不少矣?!笨梢钥闯觯斓は葹橹匾曪嬍成麑θ梭w的傷害。他認為“人有此生,亦恒于動”,生理相火是維持人體“恒于動”的原動力,人容易為外物所誘惑,從而使相火妄動,煎熬真陰,只有讓人心聽命于道心,禪補造化,人之相火方能生生不息之運用,這些均能體現(xiàn)理學思想為朱丹溪相火理論之源。 2.2 朱丹溪相火產(chǎn)生的病因 朱丹溪言相火分為兩個方面,一為生理相火,一為病理相火。生理相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即《格致余論·相火論》中“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其所以恒于動,皆相火之為也”。朱丹溪論相火是在陽有余陰不足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朱丹溪說的“陽有余”不是說生理之相火有余,而是指妄動之相火有余,生理之相火是人體一身真陽、正氣,惟恐其不足,何怪其有余?相火妄動使陽過亢,煎熬真陰,故言“陽有余陰不足”。關于相火的成因,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中總結出如“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等病因?!陡裰掠嗾摗わ嬍成稹吩疲骸熬毂嗣琳撸蚩v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眷彼昧者,徇情縱欲,惟恐不及,濟以燥毒”,論述了貪于厚味、色欲對人體陰精造成的損害。同時朱丹溪很重視情志因素的影響,在《格致余論·相火論》中直言:“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五性”即人的魂、神、意、魄、志,“厥陽”指厥逆的陽氣,情志失常不能自控,厥陽之火就會生起,相火就會隨之妄動??梢?,朱丹溪綜合多方面因素闡述相火妄動的病因,而朱丹溪尤為重視人之貪欲對相火妄動的影響。根據(j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而起居衰矣”的論述,認為人體本身“陰”就不足,雖六淫、情志、飲食等因素致人相火妄動而傷陰,但是其本質(zhì)原因還是人的貪欲造成的。正如他在《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中所說:“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敝斓は鎸鹨讋?、相火易起的難題,也不由得發(fā)出“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的嘆息! 2.3 朱丹溪相火產(chǎn)生的病機 根據(jù)“陽有余陰不足”論可以看出,相火的病機主要包括“陽有余”與“陰不足”,且二者互為因果。陽氣有余而陽火過亢,就會傷害陰津,造成“陰不足”;相反,陰津不足而陰不斂陽,陽就會亢造成“陽有余”。相火有實火和虛火之分,“陽有余”之火就是實火。在《格致余論·相火論》中,朱丹溪借用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相關理論總結指出:“諸風掉眩屬于肝,火之動也;諸氣膹郁病瘺屬于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于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于臟腑者然也。”可見肝火亢奮、腎火亢奮等都屬于實火范疇?!瓣幉蛔悖⒅鹁褪翘摶?,如《格致余論·相火論》云:“火起于妄,變化奠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這則是在闡述虛火的病機了。 2.4 朱丹溪相火證治方藥 《丹溪治法心要·火》云:“虛火可補,實火可瀉,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之?;鹩艨砂l(fā),當看何經(jīng)。凡氣有余便是火,火過甚重者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有可發(fā)者二,風寒外來者可發(fā),郁者可發(fā)。有補陰則火自降者,炒黃柏、地黃之類?!敝斓は委熛嗷鹗欠痔摶稹嵒饍深悂碇委煹?。實火可瀉,朱丹溪效劉完素用黃連解毒湯,用寒涼之法,苦寒直折。另外對于郁火,用越鞠丸、蒼沙丸發(fā)郁。虛火可補,朱丹溪創(chuàng)立了滋陰降火之法,強調(diào)“陰虛火動難治?!薄兜は姆āせ鹆吩疲骸坝醒a陰則火自降者,炒黃柏、地黃之類?!彼J為陰虛導致陽亢,對于虛火以滋陰為主,降火為輔,陰能涵陽,補陰火自降。他善用熟地、阿膠、龜板等滋陰,用炒黃柏、黃芩、生甘草等降火,代表方有大補陰丸。方中熟地、龜板、豬脊髓養(yǎng)陰補腎,另以黃柏、知母清熱瀉火。此外,朱丹溪借鑒李東垣補中益氣治療氣虛發(fā)熱之法,補氣以治虛火,利用生甘草甘以緩急的特點治療“火過甚重者”,又說“參術亦可”。 3 李東壇“陰火”與朱丹溪“相火”的比較 李東垣提出的“陰火”與朱丹溪提出的“相火”二者之間有緊密聯(lián)系。李東垣根據(jù)其“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學說,提出了“陰火”這一概念。從成因方面說,陰火是脾胃氣虛、升降功能失常,濕濁下流于肝腎,而后乘其土位形成,主要因素有飲食勞倦、情志內(nèi)傷等,其產(chǎn)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至于相火,李東垣認為生理的相火藏于命門之中,為一身元氣之根源,病理的相火是陰火上乘于心,使心不主令,相火越君位代心主令所致。治療上還是針對脾胃氣虛、升降失常的病機,采用補中益氣、升陽瀉火、甘溫除熱的治法,方用補中益氣湯和升陽散火湯等。 朱丹溪的相火理論是根據(jù)其“陽有余,陰不足”論,側重于從肝腎相火妄動、陰虛陽亢方面倡導其滋陰學說,其相火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貪欲,強調(diào)君火引動相火而致病,影響的主要病位是肝腎二臟,病機上則是“陽有余”和“陰不足”互為因果所致的陽亢實火與陰虛虛火。治療上,朱丹溪主張滋陰降火,用黃柏、知母等降火,熟地、龜板等滋陰,方用大補陰丸、四物湯加知柏等。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朱丹溪所言相火類似于李東垣所說的陰火理論中的相火部分,李東垣的陰火理論包括朱丹溪相火的一些內(nèi)容,但其主要還是論述脾胃問題,主張顧護脾腎元氣,并在相火這個問題上有所發(fā)揮,把相火妄動與君火不節(jié)制、耗精傷陰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之貪欲最易引發(fā)相火妄動,所以要收心養(yǎng)心,而對于具體到受害的臟腑氣血津液方面,則主張滋陰降火,保護真陰。李東垣和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有許多值得我們比較、思考的地方,在閱讀兩家的原著時,一定要詳加思辨才會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 任應秋.中醫(yī)各家學說[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72-73. [2]丁光迪.李東垣的相火論[J].遼寧中醫(yī)雜志,1981,11(26):24. [3]杜松.中醫(y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一未丹溪[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7: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