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歷史上很少有一個國家的政權是掌握在女性手中,而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中也僅僅只有三位女性把持過朝廷的話語權。這三位就是漢朝的呂雉、唐朝武則天以及清朝的慈禧。 而這三位統(tǒng)治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漢朝在呂雉的統(tǒng)治下國力不斷富強,而唐朝武則天則憑借一己之力建立了武周,而清朝也在慈禧的不懈努力之下快速走向滅亡。 為何同樣是女性而最終的結果會相差這么多呢?今天筆者就依靠肚中不太充足的墨水,發(fā)表一下自己的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不同的時代所代表的女性地位不同 首先咱們先來說一下呂雉所處的秦末漢初時代,當時的時代還受到春秋戰(zhàn)國時百家爭鳴的影響。所以當時儒家對于女性的各種看法還沒有成為一套完善的體系,可能會有男性歧視女性的現(xiàn)象,但是不至于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完全無視女性感受的程度。 此時的女性可以在婚后選擇與男性解除婚姻關系。喪夫的女性也有自主選擇是否再嫁的權利,漢朝著名的皇帝漢武帝的母親曾經在入宮之前不僅嫁給他人,而且還生過孩子。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唐朝初年,那時的唐朝國力逐漸昌盛,而萬國來朝的盛況使得當時唐朝人與胡人的交往越來越密切,當時的一些習慣也開始胡漢相融,社會風氣逐漸開放。 而且五胡亂華的艱難時期也基本消除了男女之間剛剛形成的封建枷鎖,使得男女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達到了平等,歧視女性的現(xiàn)象在當時也是十分罕見的。 到了唐朝的時候,男女之間的地位更是開始朝女性方向稍微傾斜,根據(jù)史料記載,在唐朝中女性當家做主的情況雖然沒有普及但是也已經不在少數(shù)。女性的離婚改嫁也是十分自由的,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女性會違反唐律和自己相愛的人悄悄私奔。 而到了慈禧的朝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清朝是封建制度的頂峰時代,而慈禧雖然有貴族身份的加持,但是也無法逃避當時儒家和理學天下中她是女性的身份。 所以時代之中女性地位的不同,也使得這三位的干政程度和干政方式各不相同。 三人身份存在巨大的差距 呂雉是漢朝創(chuàng)立者漢高祖的結發(fā)夫妻,是陪劉邦從無到有一起打江山的。而呂雉的孩子最后也成為了漢惠帝。種種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呂雉與漢朝開創(chuàng)江山的功臣集團有著很深的交往。 這也讓劉邦在世時對呂雉也是十分禮遇,而劉邦死后漢惠帝自然對自己的母親十分敬畏,而且呂雉一直與朝中利益集團保持聯(lián)系,使得呂雉在選擇干政時沒有太大的阻撓。畢竟呂雉在當時既是當朝皇帝的太后也是太祖皇帝的皇后,所以干政也算是名正言順。 武則天雖然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位皇帝,但是他們在唐太宗時期就暗送秋波,在唐太宗死后武則天被逼為尼,而李治為了救她放下皇帝的尊嚴去向自己的第一位皇后求情。 武則天成為皇后以后,又為李治生下四個孩子,而武則天也利用自己的孩子逐漸穩(wěn)固了自己后宮的地位,而李治之所以徹底掌握中央集權也是武則天默默支持。 因為李治的身體原因,武則天就代替他整理朝政。也為武則天后來掌控朝堂打下了基礎,使得武則天建立武周王朝時遇到的阻力也小了許多。 慈禧作為咸豐帝的第三位皇后,在咸豐帝去世時,慈禧還的身份還僅僅是貴妃。但是母憑子貴,慈禧依靠著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與住在東宮的慈安太后并稱為東西二后。二人為了從八位顧命大臣中爭奪權利,便聯(lián)手對抗八位顧命大臣發(fā)動政變。 這次政變也讓慈禧算是一只腳踏進了干政的道路,而另外那只腳呢?因為有慈安太后的原因,慈禧在慈安死后的才將另外一只腳踏上,從此走向了干政的道路。 同時三位處于的歷史環(huán)境也各不相同,呂雉干政的時候漢朝還是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在外部有匈奴虎視眈眈,內部大臣內心也有些許不滿。 但是漢朝當時整體的大方向還是穩(wěn)定的,不會出現(xiàn)太大的亂子。而且呂雉在上文中也說過與朝中大臣關系也十分微妙,所以只要呂雉沒有太離譜的操作,漢朝基本不會發(fā)生大動蕩。 武則天上位時唐朝已經處于巔峰時刻。所以只要武則天把握住朝廷的中樞機構基本唐朝也不會發(fā)生任何動亂。而且武則天也深知“槍桿子”的重要性,所以在決定建立武周政權時,她已經把握軍權多年。 而慈禧干政時,清朝已經在下坡路走了很久,整個死氣沉沉朝堂除非有強力的手腕才有可能開創(chuàng)一個新局面。可惜,慈禧能做的就是通過遙控皇帝來達到拉攏朝中大臣,來穩(wěn)定自己的干政。 這樣的做法雖然穩(wěn)定了自己的地位,但是也已經和朝中大臣徹底背道而馳,大臣對于慈禧也是表面的臣服。 三人在個人能力上也有差距 呂雉雖然不熟練運用帝王權術,但是她有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就是服從劉邦生前的安排。雖然她十分恩寵自己的家族并且打壓反對自己的大臣以及貴族,但是對于劉邦生前的安排,呂雉基本沒有做出大規(guī)模的改變。 遇到大事時她也會主動聽取一下大臣的建議再讓皇帝做出決斷,所以盡管呂雉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許多駭人聽聞的事件,但是并沒有影響漢朝的正常運行。 武則天與呂雉不同,武則天十分擅長帝王權術。武則天當政期間,發(fā)布的所有政策基本都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的,而且武則天十分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對于人才更是大肆重用。因此,國家在武周統(tǒng)治時期國力沒有得到大幅度衰減,反而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慈禧雖然也略懂權術,但是她有兩個致命弱點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清王朝。這兩項弱點就是用度鋪張且固步自封。 在清王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慈禧依然保持著自己奢靡的生活習慣,固步自封的態(tài)度斷送了清王朝最后一顆救命稻草。使得在她死后,清王朝距離滅亡已經只有“半步之遙”! 小結: 通過以上的對比,三人無論是從哪個方面都無法進行對比。每個人物所處的時代不同,自然發(fā)揮自己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中國歷史中的三大女強人,一人強國,一人建國,為什么她卻亡國 2021-05-30 08:31 導語:中國歷史上有三位知名度非常高的女政治家,他們分別是西漢初年的呂后、武周王朝的皇帝武則天以及晚晴時期的慈禧太后。這三人在當時的政壇上叱咤風云,讓無數(shù)須眉都拜倒在他們的面前??蔀楹螀魏蟾烧h朝振興,武則天稱帝武周昌盛,而慈禧則是亡國之主? 
呂后強國的秘密 呂后干政后漢朝逐漸走向強盛,其中的原因第一點就是呂后的丈夫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作為開國皇后,呂后以及他的家族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呂后在漢朝享有很高的聲望,這也讓她的掌權之路不那么坎坷,她天生受到許多人的認可。 在秦末漢初時期,國家長期陷入戰(zhàn)亂之中,老百姓飽受戰(zhàn)火之苦,渴望和平。呂后執(zhí)政后的治國方略就是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這讓底層的老百姓們享受到了太平年間的無憂無慮。正所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擁有了和平的大環(huán)境,老百姓們更愿意安寧地生活。 
同時,呂后在人才的選用上并不拘泥于形式。雖然她仍舊將兵權交付給自己家族的呂祿、呂產等人,但是在政策的制定上還是非常尊重漢朝老臣的意見。這也讓士大夫階層有了很強的政策參與感和決定權。在面對匈奴挑釁時,呂后積極聽取了士大夫意見,選擇了忍辱負重。 在以上三者的制衡下,呂后雖然打著干政的名號,但是大漢王朝卻在她的手上逐漸走向了富強。因為她不僅僅追求權力,更懂得珍惜權力。 武則天建國的方法 武則天能夠建立武周王朝,也不僅僅在于自身的政治手段,更有強大的歷史背景做依托。武則天所處的大唐王朝的前身是五代十國。那個時候中原大地飽受北方游牧民族摧殘,同時也吸收了許多北方文化。尤其在男女平等的理念上,李唐王朝是充分尊重女性的權力的。 
這也就形成了在李治期間二圣當朝的現(xiàn)象。而武則天稱帝時,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選擇了打壓士大夫階層的方式。她大力推行科舉制度,積極地在民間選拔擁護自己的人才充實朝堂。這也讓朝堂上有了更多擁護自己的聲音,從而分化原本積累在士大夫手中的權力。 同時,武則天充分利用李世民所創(chuàng)建的貞觀之治,在強盛的大唐基礎上,進一步輕徭薄賦,籠絡了大批下層民眾的愛戴。原本不缺錢的李唐王朝,又有百姓們的擁護,武則天想不登基都難。于是天命所歸,她成為了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一位女皇帝。 
稱帝后的武則天仍然不忘制衡貴族和平民兩派勢力,采用任人唯賢的政治主張,讓貴族后代和平民階層競相為自己效力,最終創(chuàng)建了武周盛世,也為后來的李唐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慈禧亡國的原因 同為中國歷史上的女強人,慈禧的命運就沒這么好了。首先她所處的年代是被程朱理學統(tǒng)治的封建王朝后期。那時候,在眾人眼中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她們可以像商品一樣被交換,根本談不上擁有權力。 其次,慈禧所統(tǒng)治的滿清王朝,早已步入了腐朽不堪的深淵。鴉片戰(zhàn)爭之后,滿清王朝一蹶不振,還背負了巨額的外債。換做任何一個人來統(tǒng)治國家也很難振興,更何況是飽受爭議的慈禧。 
最后,慈禧本人也并沒有太強的治國水平,而且她還有一個末代貴族都有的毛病,那就是奢侈。她注重個人享受,不顧及民間疾苦,這讓清末的下層百姓們對她充滿了怨恨。同時,她剝削士大夫階層,甚至動用用于擴充軍隊的開支,這讓有救過之心的大臣們痛心疾首。 隨著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滿清王朝最后的希望也破滅了,迎接它的將是滅亡的結局。慈禧縱然政治手段毒辣,但手里無槍無炮,只能任憑列強宰割。 
結語: 呂后、武則天、慈禧三位女性的是非成敗我們不能一次性蓋棺定論。但是從結果來看,呂后的成功得益于自己處于開國之初的百廢待興之時,加之自身的功勞巨大,才能夠順利掌權并且振興國家。武則天則是在歷史上相對男女平等的李唐王朝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至于慈禧,她的悲劇起始于自身所處的年代,她得不到輿論上一絲一毫的支持。再加之自己鋪張浪費,不顧人民死活,水能載舟,亦可覆舟,最終,她的王朝也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
|